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糖含量是衡量石斛品质优良的指标之一。为比较不同种及产地石斛植物多糖的差异,筛选出具有潜在保健价值的石斛植物,对收集到的25种石斛属鲜石斛(含一品种)和1种金石斛属鲜石斛为原料,使用匀浆机粉碎,热水浸提,苯酚-硫酸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表明:石斛多糖含量介于0.044%~30.086%之间(以鲜品记)。霍山米斛多糖含量最高,其次为铁皮石斛、报春石斛、密花石斛和矩唇石斛,反瓣石斛最低;直接使用鲜石斛提取多糖具有可行性;霍山米斛(30.086%)为高多糖优质石斛植物,与其余石斛植物有显著性差异;首次新增测定矩唇石斛(13.028%)、血喉石斛(10.976%)、晶帽石斛(4.993%)、龙石斛(3.106%)、红牙刷石斛(0.528%)和金石斛(0.531%)的多糖含量,其潜在保健药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挖掘。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套稳定、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和耗时短的鉴定小鼠灌胃染料木素单体后体内代谢产物的分析方法,检测染料木素在小鼠血浆中代谢产物的形式与含量。12只健康雌性小鼠按200 mg·kg-1灌胃染料木素单体,血浆预处理处理后,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Q-TOF)检测,以体积分数2.5 mM乙酸铵缓冲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条件下进行MS1和MS2全扫描,鉴定小鼠给药染料木素单体后血浆中的代谢产物。染料木素在小鼠血液中的代谢产物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染料木素-葡糖醛酸,约占54.82%;其次是染料木素-硫酸酯,约占26.67%;也有一小部分(16.61%)以染料木素苷元的形式存在。UPLC/Q-TOF可快速、有效地鉴定出小鼠血浆中染料木素的代谢产物,为今后进行染料木素与人类健康效应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细茎石斛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细茎石斛 ( Dendrobium moniliforme ( L .) Sw .)多糖对多种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探讨其降血糖作 用机理 .采用昆明种小鼠分组 ,分别以细茎石斛多糖 (100 mg· kg - 1 、200 mg· kg - 1 )、格列苯脲片 (50 mg· kg - 1 )、盐 酸苯乙双胍 (50 mg· kg - 1 )或生理盐水灌胃 ,测定各正常小鼠、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 水平 .结果 100 mg · kg - 1 、200 mg · kg - 1 两个剂量的细茎石斛多糖均能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 小鼠的血糖水平 (p < 0. 01) ,提高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 (p < 0. 01),但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影 响 .细茎石斛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降糖植物多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建群及优势植物的丛枝菌根共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在观察的28科125种植物中,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植物有104(占83.2%)种,其余21(16.8%)种植物未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在所调查的植物中,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比例较高,占被调查该类植物总数的92.3%;而一年生和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受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的比例只有47.6%.本地区野生植物的丛枝菌根结构类型多数为Arum类型,占65.38%,尤其在百合科、菊科、豆科、蔷薇科等植物中比例较高;而Paris类型仅有19.23%,多见于禾本科、唇形科、桔梗科和百合科.丛枝菌根结构类型与根系类型及菌根侵染率无关,而与植物所属的科属关系比较密切.  相似文献   

5.
观察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forme(L.)Sw.)多糖对多种模型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探讨其降血糖作用机理.采用昆明种小鼠分组,分别以细茎石斛多糖(100 mg·kg-1、200mg·kg-1)、格列苯脲片(50 mg·kg-1)、盐酸苯乙双胍(50 mg·kg-1)或生理盐水灌胃,测定各正常小鼠、肾上腺素性糖尿病和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结果100 mg·kg-1、200mg·kg-1两个剂量的细茎石斛多糖均能显著降低肾上腺素、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p<0.01),提高四氧嘧啶性糖尿病小鼠的葡萄糖耐量((p<0.01),但对正常小鼠的血糖水平无影响.细茎石斛多糖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降糖植物多糖.  相似文献   

6.
杭州湾和乐清湾滩涂围垦对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对乐清湾和杭州湾滩涂湿地的植被、植物种类及围垦时间进行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围垦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建塘时间对植物种类有明显的影响,物种数随着建塘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当建塘时间超过30年,其土壤已基本接近中性,群落中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加.(2)离海塘的距离对物种多样性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离海塘距离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3)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种类有明显影响,不同的利用方式,植物种类明显不同.(4)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具有相近的生长特性和竞争力,慈溪样地这两个物种之间表现出一种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考察、标本鉴定和文献查阅,报道了江西省兰科植物1个新记录属——肉果兰属(Cyrtosia)及10个新记录种——血红肉果兰C.septentrionalis、广东盆距兰Gastrochilus guangtungensis、大根兰Cymbidium macrorhizon、宋氏绶草Spiranthes sunii、泽泻虾脊兰Calanthe alismaefolia、长距虾脊兰C.sylvatica、银带虾脊兰C.argenteostriata、广东石斛Dendrobium wilsonii、毛叶芋兰Nervilia plicata和广布芋兰N.aragoana。此外,报道了3种江西省兰科植物地区新记录种——江西齐云山地区兰科植物新记录种香港绶草S.hongkongensis、江西井冈山地区新记录种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以及江西九连山地区新记录种,多叶斑叶兰Goodyera foliosa。 关键词:江西省; 兰科植物; 新记录;  相似文献   

8.
致病真菌Ascochyta rabiei感染鹰嘴豆植物体产生三种植物毒索.茄格孢毗喃酮A.茄格孢毗喃酮B和茄格孢毗喃酮C.其中茄格孢毗喃酮A的毒性最大.往往在感染的植物体中表现出植物体变黄.植物茎部变脆.易折断等病理现象。严重时导致整个植物体因枯萎病而死亡.体外培养Ascochyta rabiei研究已知.该致病菌产生一些叫做茄格孢毗喃酮的植物毒索.当用分离提纯的茄格孢毗喃酮A毒素喂养植物体时虽然出现了与病菌感染植物体完全一样的病理现象.但研究者均不能从感染植物体或者体外喂养毒索的植物体中重新分离到该毒索。很可能这种毒索通过某种机制被鹰嘴豆植物细胞代谢转换成另外一种物质.为了研究这一过程,我们提取鹰嘴豆植物的蛋白质提取物(30%-70%硫氨饱和沉淀法)于实验室条件下分离提取并用HPLC方法鉴定植物毒索茄格孢毗喃酮A反应.不管还原物质NADPH存在或者不存在.发现植物毒素茄格孢吡喃酮A消失.即使在鹰嘴豆蛋白制备物加热沸腾处理后与毒索的反应中也出现植物毒素茄格孢毗喃酮A的大量丢失.说明蛋白质制备物很可能不是酶.HPLC(高压液相色谱)检测反应产物时出现了一个新物质.NMR(核磁共振)确定该物质为脱甲基的茄格孢毗喃酮A.进一步的研究得知.该脱甲基的茄格孢毗喃酮A不是鹰嘴豆植物蛋白质提取物的作用下产生的.而是分离蛋白质用的硫氨作用于该植物毒素产生的.用透析方法除掉硫氨后的鹰嘴豆植物蛋白质制备物与该毒素反应时.脱甲基茄格孢吡喃酮A不再出现.但仍有茄格孢吡喃酮A植物毒素的丢失.最后发现,分离提纯蛋白质制备物所用的离子交换柱(FPLC)试剂Tris-HCI和NaCl也会导致茄格孢吡喃酮A植物毒素的丢失.与一些非特异性蛋白质化学物反应时.茄格孢吡喃酮A植物毒索还是存在大量的丢失.所有这些研究结果显示.这一种植物毒素茄格孢吡喃酮A似乎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很可能与植物体中的一些物质结合或者局部反应.正因为是这一原因不能从感染植物体或者体外喂养毒素的植物体中重新分离到该毒素,而感染植物或体外喂养毒素的植物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病理现象.植物毒素茄格孢吡喃酮A的这种易反应特性.可能就是它对植物体具有较强毒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黑穗菌目(Ustilaginales)感染重要作物造成重大之经济损失,其中黑穗菌属(Ustilago)大部分的种可寄生于单子叶植物,是黑穗菌目最大的一个属;黑穗菌目之无性世代曾被归群至不同的属,例如Candida,Pseudozyma,Sporobolomyces,Sterigmatomyces,Stephanoascus,及Trichosporon等,至1995年,Boekhout等学者依据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26S rDNA D1&D2片段分析,将这些种重新分类,归属于Pseudozyma,并以26S rDNA D1&D2片段之分析结果,确认Pseudozyma属与玉米黑穗病(Ustilago maydis)之类缘关系.Pseudozyma属为类酵母真菌,至1998年为止,所有的种均分离自植物组织,例如叶、花及果实,共有七个种;但是在2003年,Sugita等学者报导在泰国自病人的血液样品中也分离到Pseudozyma属,其中两个菌株为新种,目前,Pseudozyma属共有九个种,由文献之记载可知,其分布于南极、泰国、日本、德国、加拿大、英国及巴西等区域.在台湾,自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杏梅(Prunus mume)及玫瑰(Rosa rugosa)等植物的花分离到Pseudozyma属之菌株,已寄存于生物资源保存及研究中心,编号分别为BCRC 33871、33950、33951,依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rDNA ITS1-5.8S-ITS2片段序列分析进行鉴定,BCRC 33871种名为P.antarctica,是台湾新纪录种;BCRC 33950及33951则可能为新种,尚待进一步之发表.此外,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特性及rDNA序列分析探讨P.antarctica种内与其近似种P.rugulosa及P.aphidis间的差异,并讨论用以区分P.antarctica与近似种之关键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浙江省蓼属植物的初步鉴定”一文经过修改订正而成的,共报道了浙江的蓼属植物36种1亚种5变种,分属于(Ⅰ)萹蓄蓼组2种(Ⅱ)头状蓼组3种1变种(Ⅲ)春蓼组16种1亚种4变种(Ⅳ)拳蓼组2种(Ⅴ)蔓蓼组2种(Ⅵ)剌蓼组11种共6组,较“鉴定”多了一种地理分布新纪录,合并了2种1变种,订正了5种植物原来的名称。本文包括前言、名录及分种检索表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杜仲内生真菌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TBA反应法对从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叶片中分离到的内生真菌刺孢壳Chaetomella sp.培养液提取物进行的抗氧化活性的测定表明该菌能够产生抗氧化活性成分,通过TLC和HPLC对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析表明其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高校校园植物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宁波市4所高校校园植物种质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绿化植物的种类、数量、应用频率、植物物种丰富度等,结果表明:这些高校校园共有207种植物,隶属于90科199属,其中乔木45种,占22%;灌木45种,占22%;藤本13种,占6%;草本104种,占50%.人工栽培的绿化植物111种,占植物总数的54%:而杂草有87种,占42%,比例较大,其中薇草(Humulus scandens)、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对其他植物和校园景观产生了严重影响.校园植物资源丰富度指数为16.86.整体上校园的植物资源较丰富,但绿化结构简单,乔木和草本绿化植物种类较少,校园树种组成类同者较多,种类单一.建议加大植物种类的引种,提高植物种类的丰富度,使校园绿化体系发挥更好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杭州 地区禾亚科植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杭州地区禾本科禾亚科植物的调查、采集、鉴定,取得结果为本地区的禾亚科植物有157种(其中有20个变种1变型),隶属于81属,12族.以族、属、种为单位.对本地区禾亚科植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地区禾亚科植物各族间属、种数量相差悬殊,与地带性和族的地理分布有关.(2)属以单种或寡种为主,表明本地区植物区系的多样性.(3)无特有属、种,反映该分布区地形较为单一((4)属的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到温带分布的过渡性.(5)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种的分布以全国分布型、长江以南广布型和华东分布型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和比较两种婺源名优绿茶天香云翠和婺源仙枝香气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使用GC-QQQ-MS技术对实验数据进行鉴定分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天香云翠分离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共48种,醇类最多,其次为烯烃类和烷烃类,婺源仙枝分离鉴定出挥发性成分共49种,烯烃类最多,其次为醇类和醛类。二者组成相似,各组分含量不同。其中芳樟醇、香叶醇含量均很高。推测其差异可能与品种及工艺等因素相关。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浓度的氨苄青霉素、卡那霉素、氯霉素以及放线菌酮单独及组合处理龙须菜, 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和ITS序列对分离到的细菌和真菌进行分子鉴定, 比较获得无菌龙须菜的最佳抗生素处理方法. 结果表明: 100μg?mL-1氯霉素、100μg?mL-1氨苄青霉素及50μg?mL-1放线菌酮组合使用抑菌效果最好. 并从龙须菜的培养液中分离鉴定出4株细菌, 分别为鲁杰氏菌属(Ruegeria)、单胞菌属(Alteromonas)、Maribacter属和Fluviimonas属, 1株真菌为Urocystales或Fereydounia属, 其中鲁杰氏菌为龙须菜附生细菌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6.
采用硅胶柱色谱、硅胶制备薄层、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西红花药材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8个化合物。采用一维、二维核磁共振谱、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确定得到的8个化合物分别为3,5,5-三甲基-4-羟甲基-2,3-环氧-1-环己酮(1)、(2E,4E)-2-methyl-6-oxo-hepta-2,4-dienoic acid(2)、2,4,4-trimethyl-3-formyl-6-hydroxy-2,5-cyclohexadien-1-one(3)、crocusatin B(4)、(S)-4-羟基异佛尔酮(5)、crocusatin C(6)、crocusatin A(7)和豆甾醇(8)。其中,化合物1为新发现天然产物,化合物2为首次从鸢尾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西红花药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黄花白及在萌芽期、生长期、花期、果期和休眠期的菌根真菌多样性差异,旨在明确黄花白及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菌根真菌多样性特征,为进一步研究黄花白及等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花白及不同生长发育期的菌根真菌共鉴定出452个操作分类单元(OTU),9门24纲61目111科151属。菌根真菌的总物种数和α多样性指数随着生长发育期的转变而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花期的总物种数(270个OTUs)明显高于萌芽期、休眠期、生长期和果期;同时优势菌根真菌种类和丰度存在一定差异;基于门水平,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在休眠期、果期和萌芽期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生长期和花期,而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生长期和花期的相对丰度高于萌芽期、果期和休眠期。此外,菌根真菌侵入方式不受生长发育期的影响,均是通过外皮层中的通道细胞进入皮层组织,但菌根真菌侵染率、菌丝团数量和菌丝形态因生长发育期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花期的侵染率和菌丝团数量都是最高的。  相似文献   

18.
以温州地区黑荆树(Acacia mearnsii)入侵群落为对象,采用样方法对10个样地进行了群落学调查,研究其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点、数量特征和物种多样性,探讨了黑荆树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群落中共出现了225种维管束植物,分属于77科162属;②在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上,属于热带类型的有74属,占总属数的51.10%;温带类型50属,占总属数的34.48%;③群落可分为3种类型,其成层现象不明显,上木层中以黑荆树的优势度最大;下木层的物种丰富,各样地黑荆树的重要值有较大差异;草本层密度大,其中芒萁等蕨类植物占比较大的优势;④在常绿阔叶林样地中,群落的Simpson指数及Shannon-Wiener指数与黑荆树重要值成负相关,这与人为影响、其自身特性和自然恢复过程有关;⑤目前,温州的黑荆树群落在人工林部分砍伐后开始的次生演替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自然恢复到近原生植被的面貌还需很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采用植物乳杆菌(植)、嗜酸乳杆菌(嗜)、副干酪乳杆菌(副)进行两两混菌发酵制备清洁标签铁皮石斛发酵汁,比例均为1:1。分析72 h发酵过程中铁皮石斛汁的活菌数、pH、总糖、总酚、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以及活性成分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混菌均能在发酵铁皮石斛汁中良好生长,其中活菌数最高的一组是嗜+副,活菌数为8.72 lg(CFU/mL)。对多糖消耗最少的是嗜+副,比初始值降低了24.89%,其次是植+副40.72%和植+嗜42.31%。总酚在发酵前期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发酵后期出现下降趋势,其中嗜+副对多酚的增幅最大,提高了23.58%。经过乳酸菌发酵后,铁皮石斛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影响最大,嗜+副的增幅达到92.32%;同时对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也有较高的提升,其中植+副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最多(达41.42%),嗜+副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提高最多(达32.73%)。相关性分析中发酵液的总酚含量与自由基清除率显著正相关,在抗氧化能力中发挥主要作用。研究表明,乳酸菌发酵能进一步提升铁皮石斛品质,提高相关活性成分和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蓝链霉菌抗生素次生代谢过程的调控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蓝链霉菌是抗生素代谢调控研究的模式菌株,它能产生十一烷基灵菌红素(Red)、放线紫红素(Act)、次甲霉素(Mmy)和CDA(Calcium-Dependent Antibiotic)4种抗生素.详细介绍了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途径专一调控基因、形态分化基因、双组份信号传导基因以及其它一些重要的小分子物质对抗生素次生代谢的调控作用,并阐述了其相互协同调节的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