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一种改进的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该文讨论了传统的k-means算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将遗传算法引入到聚类算法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means算法。实验证明,用该算法实现的数据聚类与传统的k-means算法相比较,能有效提高数据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2.
数据挖掘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间的关系并做出预测。针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将数据挖掘算法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并着重研究了聚类算法中的K均值算法和一种改进的K均值算法。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讨论了经典的k-平均聚类算法,说明了它存在不能很好地处理符号数据和对噪声与孤立点数据敏感等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k-平均聚类算法,克服了k-平均聚类算法的缺点,并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算法的复杂度。实验证明,用该方法实现的数据聚类与传统的基于平均值的方法相比较,能有效提高数据聚类效果以及入侵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
网络入侵的聚类算法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入侵检测中对知入侵的检测主要由异常检测完成,传统的异常检测方法需要构造一个正常行为特征轮廓的参考模型,但建立该特征轮廓和确定异常性报警的门限值都比较困难,而且建立该特征轮廓使系统开销大.据此本文提出一种针对入侵检测的聚类算法和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该算法通过动态更新聚类中心和类内最大距离实现,收敛速度快,再结合对数据的预处理使聚类效果更好.实验结果表明,此算法用于以未知入侵检测为代表的特殊模式检测方面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在改进的PSO算法与K均值算法基础上,提出K-PSO聚类算法.首先使用改进的PSO算法寻找最优的k个初始聚类中心点,然后利用K-Means算法找到聚类结果,最后把找到的结果输出即可.算法中待求解的向量空间中每个向量被描述为一个点,在数据集中的每个项目被描述为解空间中的一个维,整个数据集作为一个带很多点的多维空间来描述,每个点映射为一个粒子,整个数据集就是一个粒子群.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算法用于入侵检测系统中,可以提高异常检测的准确率,降低误报率.  相似文献   

6.
梅昆峰 《科技资讯》2010,(19):12-12
入侵检测(IDS)是网络安全方面的一个重要技术,模式匹配的效率决定了入侵检测的效率,在入侵检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提高匹配速度,提出了一个改进的BM串匹配算法,通过测试证明可大大提高算法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模糊c均值算法基础上,提出一种将粒子群算法与c均值算法相结合产生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的模糊聚类算法(APFC).用KDD cup99数据集进行评估模糊c均值算法和APFC算法检测性能.试验结果表明, APFC均值算法能够避免模糊c均值算法固有的缺点,检测率提高和误报率下降,并且有较高的检测性能.  相似文献   

8.
模式匹配算法是实现基于规则检测的核心技术,其效率直接影响到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分析传统的模式匹配算法BM算法和BMH算法等,提出一种基于BM跳跃思想的模式匹配改进算法,简化了初始化过程,加大了匹配失败后向后跳跃的幅度。经过算法测试,与原算法相比新算法可以有效的减少比较次数,提高模式匹配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补图团的着色思想提出了分布式分簇算法,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簇的入侵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改进的Adaboost算法在 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入侵检测是一种基于网络行为特征的检测技术.近年来,作为信息安全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网络入侵检测发展迅速.针对传统入侵检测算法对于数据特征提取较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免疫算法来提高特征提取速度.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精度,本文对Adaboost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在分类过程中判断噪声数据,并对噪声数据的权重进行调整,从而缓解了Adaboost算法的过度拟合.通过对KDD CUP 99数据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提高免疫算法在特征提取方面的收敛速度,并能有效地提高入侵检测率.  相似文献   

11.
针对网络入侵检测与聚类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模糊聚类与改进的SOM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对网络入侵数据提取、分析和处理,建立了网络入侵检测聚类模型,并对传统SOM网络层次进行改进,结合易发的网络入侵类型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入侵数据进行聚类.网络入侵检测聚类与其他方法比较的结果表明,该模型在网络入侵检测聚类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均衡性,该方法能有效提高网络入侵分类精度,减少聚类误差.  相似文献   

12.
考虑到迁移阈值的设置直接影响DCA算法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性能,提出一种改进的迁移阈值选择方法,来提高DCA算法的性能.根据现实网络行为的连续性,利用粒子群算法获得最优迁移阈值,并将其作为网络数据分析的迁移阈值.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DCA算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入侵检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由于Ad hoc网络的独特网络特性,其安全性特别脆弱.在分析了Ad hoc网络安全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聚类算法和人工免疫系统相结合来进行入侵检测的方法.该算法是一种无监督异常检测算法,它具有可扩展性、对输入数据集的顺序不敏感等特性,有处理不同类型数据和噪声数据的能力.实验表明,该算法可以改进Adhoc网络入侵检测的检测率和误检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差异度聚类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异常入侵检测算法DCAIDA,详细介绍了基于差异度聚类分析的用户行为模型建立算法和异常入侵检测算法.通过对原始用户行为数据进行差异度聚类分析,建立用户行为模型,并依据聚类模型对实时的用户行为进行分类,以此判断是否发生入侵.在KDD CUP 1999上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检测率高、误报率低,且对新攻击类型有一定的检测能力,可实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异常入侵检测算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优化的异常入侵检测算法.首先,对基于动态聚类分析的异常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建模和关键模块分析,对聚类算法区别正常和异常数据记录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然后针对基本PSO算法存在的局部早熟收敛问题,利用改进的粒子属性进行了算法改进,增加了粒子多样性.通过初始化种群、更新速度、更新位置、计算每个粒子的适应度值、更新pgd、循环迭代,得到最优解.最后,利用该算法对基于聚类的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明显提升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BP神经网络存在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小点、计算量大的不足,提出一种结合Levenberg—Marquardt优化算法的BP神经网络,并应用在一个误用入侵检测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新系统结合了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者的优势,快速检测新型入侵,降低误警率和漏警率。  相似文献   

17.
张阳  张涛  陈锦  王禹  邹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39(12):1258-1262
网络入侵检测已经广泛运用机器学习模型,但是研究者们多关注模型选择和参数优化,很少考虑数据不平衡的影响,往往会导致少数类入侵样本的检测效果较差.针对该问题,以SMOTE (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数据再平衡算法为研究重点,应用入侵检测数据集KDD99作为原始训练集,使用简单抽样和SMOTE算法生成再平衡训练集.采用多种机器学习模型分别在原始训练集和再平衡训练集进行5折交叉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原始训练集相比,使用再平衡训练集建模能够在不降低甚至提高多数类样本识别效果前提下,使少数类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增强10%~20%.因此,SMOTE算法对不平衡样本下的网络入侵检测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稀有类是数据挖掘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将入侵检测作为稀有类来考虑,阐述了现有的稀有类算法,将基于Boosting的成本敏感的朴素贝叶斯算法引入到入侵检测中,经过试验验证该算法与传统分类算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针对入侵检测系统因采用的网络攻击样本具有不平衡性而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较大偏差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将改进后的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CGAN)与深度神经网络(DNN)相结合的入侵检测模型(DCGAN-DNN),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能够通过学习已知攻击样本数据的内在特征分布生成新的攻击样本,并对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中生成网络所用的线性整流(ReLU)激活函数作出改进,改善了均值偏移和神经元坏死的问题,提升了训练稳定性。使用CIC-IDS-2017数据集作为实验样本对模型进行评估,与传统的过采样方法相比DCGAN-DNN入侵检测模型对于未知攻击和少数攻击类型具有较高检测率。  相似文献   

20.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基础上,对原有系统提出了新的改进设计方案,解决了Snort系统不能及时检测未知入侵行为的问题.同时,根据Snort流出数据的特征,统计了其出现频率,将存在威胁的数据特征动态加入到Snort异常特征库中,实现了对未知入侵的拦截.改进后的系统可有效防止未知的入侵事件,降低了丢包率,提高了系统的全面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