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β-CD构筑琥珀酸脱氢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β-CD,马来酸酐,氯乙酸和三氯化铁反应,合成了双-[6-氧-(β-羧甲基-丁二酸-1,4-单酯-4-)]-β-CD·Fe^3^+配合物(简称模拟酶)。以此模拟酶模拟琥珀酸脱氢酶,将琥珀酸氧化脱氢生成延胡索酸,同时,又将甲苯氧化成苯甲醛和苯甲酸。  相似文献   

2.
β-环糊精构筑氨基酸氧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用β-环糊精二间羧基苯磺酸酯与三氯化铁形成的配合物的构筑模拟氨基酸氧化酶, 将苯丙氨酸氧化脱氨生成苯丙酮酸, 在过量H2O2的存在下, 苯丙酮酸进一步被氧化脱羧生成苯乙酸, 若此反应体系是在N, N-二甲基甲酰胺(以下缩写DMF)的弱碱性条件下, 反应则是将苯氨酸氧化成酪氨酸。  相似文献   

3.
采用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二间羧基苯磺酸酯同三氯化铁构筑模拟酶催化法,对葡萄糖制剂中的葡萄糖进行测定并寻找最佳测定检测条件。方法简例,灵敏度和重现性理想,线性范围120-400mg/L,检测下限为60mg/L,精密度试验RSD为1.9%(n=8)。  相似文献   

4.
用β—环糊精构筑新型催化剂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沈静茹  雷灼霖 《合成化学》1998,6(2):211-214
用β-环糊精二间羧基苯磺酸酯三氯化铁形成配合物,在N,N-二甲基甲酰胺介质中与过氧化氢构筑模拟酶,作为新型催化剂体系,将苯胺氧化生成硝基苯,其催化反应速率是FeCl3+H2O2的91倍,是配合物的63倍。  相似文献   

5.
以酚酞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法测定了β-环糊精(β-CD),单(6-脱氧-乙二胺)-β-环糊精(en-β-CD),单(6-脱氧-二乙基三胺)-β-环糊精(dien-β-CD),七(2,3,6-三-O-甲基)-β-环糊精(TM-β-CD),七(2,6-二-O-甲基)-β-环糊精(DM-β-CD),2-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 在25 ℃时,pH=10.5缓冲液中与两种印楝素客体分子所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多种弱相互作用力协同作用于环糊精的配位过程,主-客体间的尺寸匹配决定所形成配合物的稳定性,环糊精衍生物的取代基影响主体配位能力.6种环糊精主体化合物对印楝素客体分子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HP-β-CD> en-β-CD≈dien-β-CD>β-CD> DM-β-CD≈TM-β-CD.对印楝素A和B给出相似的键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孙延春 《化学研究》2008,19(1):95-97
通过荧光光谱法和^1HNMR研究了水溶液中β-环糊精(β-CD)与TritonX-100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结果表明,在溶液中β-CD与TritonX-100形成了1:1二元包络物.25℃时超分子包络物的表观稳定常数为(3.04±0.22)×10^4L/mol.TritonX-100疏水性端包结在β-CD空腔内.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β-甲基-β-甲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及其二苄基亚砜、六甲基磷酰胺配合物和醇的酯交换反应, 合成了一系列的β-甲基-β-甲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及其配合物, 利用元素分析、IR、^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提出了分子内Lewis酸催化的酯交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8.
我们合成了五种新的不对称偶氮羧衍生物,并研究了它们与钙离子之间的一种特殊反应-β型反应,考察了试剂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着重探讨了对羧基偶氮羧与钙离子的β型反应行为,在柠檬酸介质中,钙离子与该试剂形成组成比为1:2的灵敏的稳定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718nm(Δλ=157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51×10^5L.mol^-^1.cm^-^1,测定条件下,1-13μgCa/25mL符合Beer定律,采用小体积显色,反应可在15分钟内进行完全,配合物可稳定4小时不变。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羧基偶氮羧与钙离子只发生β型反应,反应级数为2。  相似文献   

9.
苏小笛  刘六战  沈含熙 《化学学报》1996,54(10):997-1002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 合成了一种水溶性β-环糊精(β-CD)交联聚合物。与β-CD单体不同, 此种聚合物在与有机分子客体发生包结反应时, 聚合物中的β-CD单元具有协同作用。本文详细地研究了聚合物与一系列含有双客体的有机试剂的包结反应, 发现它在化合物的增溶以及分子吸收和荧光光谱的增强方面比β-CD单体具有更好的效果与功能。为超分子配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开拓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吴成泰  宋建高  金丽莉  沈联芳 《化学学报》1986,44(12):1240-1243
本文报道借^1HNMR方法研究了四种新的N-双取代二苯并氮杂冠醚化合物(1-4)和对甲苯重氮氟硼酸盐在CDCl3-CD3CN中的配合作用, 并计算了以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简轭讨论了取代基团的改变对配合作用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16个β-烷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与二甲基亚砜、N-氧化吡啶、吡啶等单齿配体的配合物,经过元素分析、IR、^1H NMR、TG-DTA等表征了其结构。报道了β-烷氧羰基乙基三氯化锡配合物和醇的酯交换反应,提出了其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间羧基偶氮羧与铅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间羧基偶氮羧与pb~(2 )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0.1mol·L~(-1)的盐酸介质中,pb~(2 )与间羧基偶氮羧形成β-配合物,在707.8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91×10~5。铅量在3~5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配合物组成比为Pb~(2 ):R=1:4。适用于铅铜合金中铅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作用及其对表面活性剂(SF)包合后引起的包合常数增大等方面,探讨了β-CD-与离子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协同增敏作用机理。研究表明:β-CD与SF形成包合物SF-β-CD及SF-β-CD对显色剂及其显色络合物包合作用的增强,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主要因素,但还须考虑对空白值的影响以及配合物的稳定性,还提出了对同一显色体系应用不同SF-β-CD估计协同增敏趋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N3O2大环化合物1,12,15-三氮杂-3,4:9,10-二苯-5,8-二氧杂环十七烷(以下简称为L)与乙酸酐、苯甲酰氯、邻苯二甲酸酐在吡啶介质中反应,合成了N,N’,N”-三乙酰(L^1)、N,N’,N”-三(2-羧基)苯甲酰(L2)、N,N’,N”-三苯甲酰(L3)N3O2大环配体,并制备了L^1的Sm,Eu,Tb,Dy稀土硝酸盐的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热分析、红外的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1母体环上的醚氧、酰胺氮均没有参与对稀土离子的配位,并推测了配合物的可能组成。室温下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荧光光谱,固态时的配合物(除Sm^3 配合物外)均有较强荧光,其中Tb^3 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最高,表明配体三重态的能量与Tb^3 的振动能级更为匹配。在Eu^3 的配合物中,强度比η(^5Do→^7F2/Do→^7F1)=3.7,表明Eu^3 处于一非对称配位环境中。  相似文献   

15.
丁烯醛在π-烯丙基氯化铁三吡啶配合物作用下,会生成自缩合产物,经色谱-质谱、红外光谱、核磁等手段表征,确认产物为6-甲基-1,3环已二烯基甲醛。推测反应机理是丁烯醛与π-烯丙基氯化铁三吡啶配合物进行配位体交换,然后与另一丁烯醛分子加成环化而成。由于配合物中配位体的定位作用,大大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而未见其它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对碱金属、希土与苯并-15-冠-5冠醚配合物的研究指出,4′-取代单苯并冠醚的阳离子配合物的稳定性及其他性质,受取代基电子效应的影响,给电性取代基可增加芳醚氧原子上的电子密度,改变冠氧的极性,从而影响其配位能力,扩大希土配合物之间性质上的差别,达到分离的目的。对于铁系元素,文献报导甚少。我们继Ⅰ之后,又合成了三氯化铁水合物与4′-碘苯并-15-冠-5固态配合物,并研究了其性质。  相似文献   

17.
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研究脂肪醇与β-环糊精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选择芘作为光谱探针, 用荧光光谱和吸收光谱法研究了一些水溶性脂肪醇与β-环糊精(β-CD)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 一元醇使得β-CD空腔极性减小, 芘-β-CD包络物的形成常数增大; 而多元醇具有相反的效应, 指出醇与β-CD端羟基间的氢键作用是导致这些效应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在脱氧的流体中,以1,2-二溴乙烧(DBE)作重原于徽扰荆,β-环糊精(β-CD)诱导α-萘乙酸(NAA)的室温燐光(RTP)。详细探讨了NAA-DBE-β-CD形成包接配合物的几种实验条件。NAA浓度与RTP之间在三个数量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和理论计算,探索了定性、定量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方法。以水杨酸与甲基β-环糊精(M-β-CD)为实验对象,用扩散排序核磁共振(DOSY)和NOE技术表征了水杨酸在M-β-CD中的包合物,以定量氢谱(1H-NMR)测定了包合物中水杨酸的含量,并与紫外法进行了比较。以水杨酸、苯与M-β-CD为研究对象,定性定量考察了水杨酸与苯在M-β-CD中的包合竞争现象,并通过对水杨酸、苯与M-β-CD的结合能的理论计算分析了该竞争。本文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尤其是药物与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简便、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偶氮苯衍生物-β-环糊精包合物的自组装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N(2’-巯基-乙基)羧基酰胺偶氮苯(Azo)与β-环糊精(β-CD)形成的包合物在金表面上的自组装行为.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证实,Azo和Azo与β-CD形成的包合物均可在金表面上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层膜.在包合物形成的自组装膜中,Azo与β-CD的摩尔比约为1:1.Azo自组装膜的电化学反应表现速率常数(Kobs)随组装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减小,反映出自组装膜的排列随时间延长而趋于更加致密,从而抑制了偶氮苯基团的电化学诱导构型转化,降低了其电活性.而Azo与β-CD包合物自组装膜的Kobs值随组装时间变化不大,在组装76h以后,包合物自组装膜的Kobs比单纯偶氮苯自组装膜的Kobs高2个数量级以上.表明环糊精能够将偶氮苯分子隔开,从而抑制了偶氮苯在自组装膜中的聚集作用,有效地提高其电化学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