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SPC_(18)色谱柱,甲醇-水-冰醋酸(79:20:1,V/V)流动相,UV254nm,以标准甘草次酸为外标,测定了甘草、甘草酸制品及中成药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本法适用于测定不同中成药及甘草酸制品中的甘草次酸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
韩永生  彭宇 《合成化学》1995,3(4):318-322
用甘草次酸(A)和甘草次酸甲酯(B)还原制得11-脱氧甘草次酸(1)和11-脱氧甘草次酸甲酯(2)。以此为原料进行酰化,合成了十种3-位酯化衍生物,再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合成了7种盐类衍生物。用IR,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甘草次酸(A)和甘草次酸甲酯(B)还原制得11-脱氧甘草次酸(1)和11-脱氧甘草次酸甲酯(2)。以此为原料进行酰化,合成了十种3-位酯化衍生物,再与碱金属氧化物反应合成了7种盐类衍生物。用IR、 ̄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甘草次酸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单扫示波极谱法研究了甘草次酸在NaAc-HAc缓冲液中(pH4.0-5.5)的电化学行为和反应机理。甘草次酸于-1.53V(vs.SCE)(P1)左右有一个二阶示波导数峰(pH=4.0-4.9),峰高与甘草次酸浓度在0.4-6.3μg/mL范围内呈正比,检出限为0.2μg/mL;pH在5.00-5.53之间,甘草次酸有两个还原峰,其电位分别为-1.51V(P2)和-1.57V(P3)。实验证明甘草次酸的电极过程为不可逆的逐级电子转移过程,H2O2和羟基自由基可催化甘草次酸的还原峰。  相似文献   

5.
尹茶  吴玉田 《色谱》1999,17(2):193-195
建立了同时测定银翘解每片中氯原酸、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电解缓冲液为20mmol/L磷酸二氢钠和5mmol/L硼砂的混合溶液(pH7.0)。方法简便快速,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关系,并测定了很翘解毒片中3组分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牙膏中的甘草次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来生 《色谱》1999,17(5):493-494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牙膏中的甘草次酸。在YWG C18(40mmi.d.×250mm,10μm)色谱柱上,以V(甲醇)∶V(001mol/LKH2PO4)=85∶15(pH30)的溶液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室温下检测。甘草次酸用甲醇提取。甘草次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61%~10167%,样品测试相对标准偏差为185%~316%。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和准确。  相似文献   

7.
乌拉尔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自乌拉尔甘草根茎中分离并经化学和光谱鉴定出6个化合物,其中6''-O-乙烷基甘草苷、3β-甲酰基甘草、22β-乙酰基甘草酸为新化合物,余者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LC-MS/MS测定小鼠肝脏中甘草次酸含量的方法.本法以咖啡酸为内标物质,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对肝脏中甘草次酸进行含量测定.所建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具有线性范围宽、专属性强、基质效应低、回收率及稳定性高的特点,可用于甘草次酸与雄黄联合用药小鼠肝脏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
采用加速溶剂提取法(ASE)提取甘草中有效成分甘草酸,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含量,探索ASE法提取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寻找一种快速、高效测定甘草中甘草酸含量的新方法.结果表明,ASE法提取甘草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提取3次,每次静态提取时间为15 min,提取率高达2.15%.ASE-HPLC法是一种准确、快速测定甘草酸含量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立LC-MS/MS测定小鼠肾脏中甘草次酸含量的方法.本法以原儿茶酸为内标物质,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对肾脏中甘草次酸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所建方法灵敏、精确、快速、线性范围宽,可用于甘草次酸与雄黄联合用药小鼠肾脏中甘草次酸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彭军  王复  朱明华 《色谱》1999,17(1):90-92
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毛细管区带电泳法(CZE)、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法(MECC)测定了甘草制品中甘草酸的含量。对HPLC,CZE,MECC的分析条件作了一些选择实验,结果表明MECC法与HPLC法分析数据接近、比较准确,而且前者比HPLC法分离效率高、溶剂用量少,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胀果皂甙Ⅲ和Ⅴ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胀果甘草根茎中获得2个皂甙(1和3),依其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将其结构确定为:异甘草次酸-3-O-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乙基-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异甘草次酸-3-O-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2)-β-D-6'-正丁基-吡喃葡萄糖酸甙(3),分别命名为胀果皂甙Ⅲ、胀果皂甙Ⅴ。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测定肉制品中甘草抗氧化物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流动相提取,采用C.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0.2mol/L乙酸铵-冰乙酸(体积比70:29:1)为流动相,流速为1.0mL/min,波长为250nm,以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峰面积进行定量。甘草酸在1.0-8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8.55×10^-5x-0.599(r=0.9997),检出限为1.0mg/kg,定量限为3.0mg/kg,加标回收率为95.7%-103.4%,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7%-3.53%(n=6)。该方法适用于检验机构日常检验中大批量肉制品中甘草抗氧化物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止痛胶囊中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止痛胶囊中甘草酸含量测定方法杨吉田,邵长凤(天津市计划生育研究所,300191)孙家莉,王文彤,刘继云(天津市药物合成研究所)甘草中甘草酸的分析方法,文献有些报导如: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 ̄[2,3]。但对止痛胶囊中甘草酸的含量测...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HPLC-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麻黄与甘草药对配伍前后水煎液中主要药效成分的变化,并通过小鼠的耳廓肿胀试验考察了甘草、麻黄单煎液及药对共煎液的抗炎活性变化。分别通过HPLC法和GC-MS法对甘草与麻黄中主要化学成分,甘草酸、甘草苷、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单煎液和药对共煎液的对比,发现麻黄与甘草配伍共煎液中麻黄碱(含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14.52%;甲基麻黄碱(含甲基伪麻黄碱)的含量增加了64.0%;甘草酸含量增加了13.50%;而甘草苷含量降低了19.38%。药效实验证明,甘草与麻黄配伍后抗炎作用较甘草麻黄单煎液明显增强。从而在主要成分的变化程度上揭示了甘草与麻黄配伍过程中的增效机理。  相似文献   

16.
原子吸收法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Ⅴ)─甘草及其制品中甘草酸分析法的研究郎惠云,谢志海,赵怡(西北大学化学系西安,710069)关键词原子吸收法,有机分析,甘草酸现代医药研究证明,甘草草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为甘草甜素或甘草酸,其定量测定方法国内外虽有报导 ̄...  相似文献   

17.
甘草次酸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彩兰  舒永华 《有机化学》1990,10(6):520-524
豆科植物甘草中含有大量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近代药理实验表明,甘草的抗炎症、抗溃疡以及抗变态反应等功效,主要归因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甘草次酸  相似文献   

18.
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分离并测定了甘草草药和复方甘草合剂中的甘草素和异甘草素的含量。研究了实验参数对分离、检测的影响,得到了优化的实验条件。在50mmol/L硼砂缓冲溶液(pH=9.0)中,甘草素和异甘草素在7min内得到良好的分离。甘草素和异甘草素分别在1.0×10-4~5.0×10-7g/mL、5.0×10-4~1.0×10-6g/mL范围内与电泳峰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5.0×10-8和2.0×10-7g/mL,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建立甘草酸发酵液中甘草酸及其发酵产物乌拉尔甘草皂苷乙、3-O-β-D-葡萄糖醛酸-24-OH-18β-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18α-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次酸的RP-HPLC含量测定方法,为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的生产工艺研究及产品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学基础。采用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B)-1%乙酸溶液(A)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0 min,63%B;40 min,66%B;50 min,75%B;70 min,90%B;80 min,90%B。体积流速:1.0 mL/min;进样量:10μL;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甘草酸、乌拉尔甘草皂苷乙、3-O-β-D-葡萄糖醛酸-24-OH-18β-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18α-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和甘草次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1.25~180.0μg/mL(r=0.9986);3.031~96.99μg/mL(r=0.9978);2.595~83.00μg/mL(r=0.9999);62.50~2000μg/mL(r=0.9999);11.25~180.0μg/mL(r=0.9980);1.560~50.00μg/mL(r=0.9992);平均回收率(n=9)分别为98.3%,101.2%,98.4%,101.9%,101.7%,97.42%,RSD分别为2.5%,1.4%,0.96%,2.8%,0.73%,0.32%。  相似文献   

20.
赵洁  李超鹏  韩博  陈文 《应用化学》2011,28(11):1305-1310
考察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对3种甘草有效成分异甘草苷、甘草苷和甘草酸的吸附性能。 分别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法测定了吸附前后溶液中异甘草苷、甘草苷、甘草酸的含量,考察了静态吸附实验时间、料液起始浓度、溶液体积和pH值对各成分吸附的影响。 结果显示,MWNTs对甘草中3种主要有效成分的吸附量明显不同,对异甘草苷的吸附远大于甘草苷和甘草酸,并且不存在竞争吸附,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吸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