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磺化β-环糊精手性添加剂毛细管电泳对映体拆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平均取代度为6.5的负电性磺化β-环糊精手性添加剂应用于毛细管电泳对映体拆分的研究中。在不同电极性条件下,考察了背景电解质pH值及磺化β-环糊精浓度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并应用磺化β-环糊精拆分酸性,碱性和中性的手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毛细管电泳磺丁基-β-环糊精拆分对映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平均取代度为3.8的负电性磺丁基-β-环糊精手性添加剂应用于毛细管电泳对映体拆分的研究中。考察了背景电解质pH及磺丁基-β-环糊精浓度对手性拆分的影响,应用磺 丁基-β-环糊精拆分八对碱性酸性的药物对映体。  相似文献   

3.
用β-环糊精(β-CD)和去氧胆酸钠(SDC)的环糊精改性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实际拆分了EMD-56431和扑尔敏两种手性药物,研究了SDC和β-CD浓度及pH值对分离的影响。初步讨论了分离的机理。认为CD-SDC体系中胶束单体分子几乎均被CD包合;CD可能与部分胶束单体包合而存在于SDC的胶束中;该拆分体系中SDC与β-CD的浓度比在4∶1~4∶3时拆分效果最好。并发现SDC对β-CD有显著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4.
许旭  张梅  吴如金  林炳承 《色谱》1998,16(5):379-382
 用β-环糊精(β-CD)和去氧胆酸钠(SDC)的环糊精改性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实际拆分了EMD-56431和扑尔敏两种手性药物,研究了SDC和β-CD浓度及pH值对分离的影响。初步讨论了分离的机理。认为CD-SDC体系中胶束单体分子几乎均被CD包合;CD可能与部分胶束单体包合而存在于SDC的胶束中;该拆分体系中SDC与β-CD的浓度比在4∶1~4∶3时拆分效果最好。并发现SDC对β-CD有显著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5.
毛细管电动色谱带电环糊精拆分N—FMOC氨基酸对映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阮宗琴  李菊白 《色谱》2000,18(2):149-151
将负电性磺丁基-β-环糊精手性添加剂应用于毛细管电泳氨基酸对映体的拆分研究中,对8种氨基酸对映体与9-芴甲基氧基甲酰氯(FMOC-Cl)生成的衍生物进行了分离,其中5种得到了基线分离。考察了背景电解质pH值及磺丁基-β-环糊精的浓度对N-FMOC氨基酸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法拆分甲状腺素对映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手性流动相法(HPLC-CMP)对影响甲状腺素对映体(D-,L-T4)分离方法的因素:三乙胺(TEA)浓度,流动相pH值,铜离子(Cu2+)浓度,L-脯氨酸(L-pro)浓度,柱温以及流动相的流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考察了色谱方法分离T4对映体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准确度。线性响应范围为0.6~3.2 nmol (D-,L-T4),线性相关系数为rD-T4=0.9980,rL-T4=0.9990,日内和日间的精密度分别为RSD<2.3%(n=6),RSD<3.15%(n=5)。结果表明本实验所得的色谱条件较文献报道的优越,分离条件简单,重现性好。HPLC-CMP法测定甲状腺素对映体其意义在于该方法可为定量测定药品及人体血液中D-,L-T4两种异构体,为治疗药物监测(TDM)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ADRs)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的环糊精衍生物2-O-单取代羟丙基β-环糊精做为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添加剂时,对3种碱性药物对映体;扑尔敏,麻黄碱,心得安的拆分性能。并与β-环糊精,2.6-O-二甲基β-环糊精,多取代2-O-羟丙基β-环糊精的手性识别性能做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对萘普生和萘普生甲酯的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磺化β-CD作为手性分离添加剂,分别对萘普生和萘普生甲酯进行了手性分离研究,当磺化β-CD的浓度为3.5%(W/V)时,萘普生和萘普生甲酯的手性分离度都可大于2,但萘普生与萘普生甲酯不能达到同时拆分。如果同时以磺化β-CD和HP-β-CD作为作为手性分离添加剂,则可对萘普生甲酯达到同时拆分,当磺化β-CD和HP-β-CD的浓度分别为3.5%和1.5%(W/V)时,对萘磺生和萘普生甲酯两种消旋体的  相似文献   

9.
以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为手性添加剂,用毛细管电泳法对消旋体药物尼索地平进行拆分研究。考察了二甲基-β-环糊精浓度、背景电解质种类、缓冲溶液pH值、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浓度、分离电压、温度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pH 8.0的30 mmol/L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溶液(含38mmol/L二甲基-β-环糊精,30 mmol/L SDS)为缓冲液,分离电压15 kV,毛细管温度18℃,检测波长254 nm时,尼索地平对映体达到最佳分离,分离度为1.95,对映体迁移时间分别为13.0、13.54 min。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可用于尼索地平对映体的手性分离。  相似文献   

10.
针对手性毛细管电泳实验“手性药物氧氟沙星对映体的分离检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手性选择剂取代度对实验结果具有重要影响,详细研究了一系列不同取代度的羟丙基-β-环糊精对氧氟沙星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映体的分离度随取代度变化显著,且取代度DS=7.9时分离度最佳。依据取代度的测定方法,对市售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手性毛细管电泳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同分异构体药物头孢Ⅳ号和氨苄青霉素及其目标生物合成前体三肽D-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L-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结果表明,采用含12mmol/L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的50mmol/LTris-H3PO4缓冲溶液(pH2.3)既可将头孢Ⅳ号和氨苄青霉素分离,又可将D-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L-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分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在一种手性固定相(键合在硅胶上的(R)-N-3,5-二硝基苯甲酰苯甘氨酸固定相)上一系列取代单环β-内酰胺对映体的直接分离,考察了流动相组成对容量因子k’,对映体选择性α和峰分离度P的影响,比较了具有不同取代基的β-内酰胺对映体的分离。  相似文献   

13.
通过2-氨基吡啶与β环糊精醛3在甲醇水溶液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含吡啶基β-环糊精衍生物4,并采用荧光光谱滴定法测定了它与几种脂肪氨基酸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2, 0. 1mol· L-1)中于 25℃时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化学计量法结果显示,化合物4与氨基酸形成了1:1的超分子配合物.圆二色谱研究表明,在溶液中化合物4的取代基浅包结进入自身环糊精空腔.修饰环糊精中的吡啶基作为一种光谱探针,不仅可以识别氨基酸分子的尺寸或形状,而且还可以识别L/D-型手性对映体之间的差异.与单-[6-(1-吡啶基)-6-脱氧]-β-环糊精5相比,化合物4对氨基酸的对映体选择性发生翻转,其中对D/L-丝氨酸给出最高的对映体选择性达5.4.从主-客体间几何互补、诱导楔合以及几种弱相互作用力的协同效应,讨论了环糊精衍生物选择性结合氨基酸形成超分子配合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将合成的全甲基化2,3,6-三(O-2’-羟丙基)β-环糊精(PMHP-β-CD)固定液直接涂渍 在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内壁,14组对映异构体、6组芳香族位置异构体化合物等在该柱上得到 满意分离。通过测定以上化合物在该柱上的热力学参数:焓、熵、自由能及焓变差、熵变差,探 讨了固定液对所测化合物的分子识别和色谱分离机理。结果表明,芳香族化合物的-△S值在 PMHP-β-CD柱上比 TB-β-CD高20~30 J/mol·K,构型效应明显,极性选择性也比后者高。  相似文献   

15.
王志  孙亦梁  王丹丹 《色谱》1997,15(5):378-380
 研究了同分异构体药物头孢Ⅳ号和氨苄青霉素及其目标生物合成前体三肽D-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L-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结果表明,采用含12mmol/L二甲基β-环糊精(DM-β-CD)的50mmol/LTris-H3PO4缓冲溶液(pH2.3)既可将头孢Ⅳ号和氨苄青霉素分离,又可将D-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L-苯丙氨酸-L-半胱氨酸-D-缬氨酸分离。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七-(2,6-二戊基)-β-环糊精(DIPCD),成功地将它涂渍在石英毛细管柱上,分离了一系列对映体,讨论了DIPCD分子结构因素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一种以β-环糊精为手性分离试剂,毛细管电泳分离二氧异丙嗪对映体的新方法,详细研究了溶液pH值,β-环糊精浓度和电解质浓度等对二氧异丙嗪对异体分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毛细管电泳对萘普生对映体的分离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翠荣  傅小芸  吕建德  陈耀祖 《分析化学》2000,28(10):1281-1283
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作为毛细管电泳手性分离的添加剂,采用正极进样,对酸性药物萘普生对映体的分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途径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还研究了缓冲体系pH值对萘普生对映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pH5.5时分离效果最佳,且耗时最短。对CE定量能力(线性,精度)进行了考察,获得满意的结果,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RSD低于4.4%。  相似文献   

19.
3-苯基乳酸的手性毛细管电泳拆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德茂  李从发  刘四新  陈利梅 《色谱》2004,22(3):281-283
考察了环糊精种类、环糊精浓度、缓冲溶液pH、分离电压、温度等因素对3-苯基乳酸手性分离的影响,并对分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区带毛细管电泳技术,以0.03 mol/L的羟丙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0.1 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pH 5.5)为电泳缓冲溶液,26 kV的分离电压,在25 ℃下可使3-苯基乳酸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为1.51。  相似文献   

20.
5种手性药物毛细管电泳对映体拆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α、β、γ-环糊精和二甲基、羟丙基-β-环糊精等6种中性环糊精为手性添加剂,在毛细管电泳分离中,进行了5种手性中心具有相似特点的碱性药物对映体的拆分研究。详细地讨论了环糊精类型及其浓度、pH值、分离电压、操作温度、以及有机添加剂等操作参数对药物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