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尼柯拉依·亚歷克塞維奇·伍莫夫——能的運動学說的創始者——是俄国物理学泰斗的光荣队伍中占首要位置的人之一。他和門捷列夫,斯托列托夫,列别捷夫,波波夫等人一起堅决地捍衛了並創造性地發展了物理学中羅蒙諾索夫的唯物主義路線。在伍莫夫一生中自活动的開始直到最後一日,始終是站在俄国先進知识界的队伍中。他所有的各种各樣的活動都貫穿着促進祖國科学勝利發展的志向。伍莫夫在八十年前(1874年),作了博士学位论文“物体中能的運動方程式”,進行了答辯。在这篇论文中,伍莫夫在科学历史上首次全面地發展了能在介質中的運動与分佈的問題,即,關於能从一种介質的颗粒轉移和傳遞到另  相似文献   

2.
基留斯金編的七年級化學課本中第12頁里寫道:“如果在有灰尘的房間里通過窄孔放入一束日光,就可以在光路中看到灰尘的無規則的運動。分子運動論是這樣解釋這個現象的:組成空氣的不可見的氣體分子,不規則地運動着並從各方面碰撞灰尘。” 對灰尘運動的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當然,同其他任何物體一樣,灰尘在空氣中受到各方面來的很多空氣分子的打击,但是像灰塵那樣用肉眼就可以看出的比分子大得很多的物體,從各方面來的分子打擊的總衝量,或者等於零,或者是小到不會給它以明顯的作用。由分子的布朗運動的打擊能引起運動的,只有非常小的微粒。在這種微粒的微小表面上的打擊数是很小的,因此這些打擊在一定時刻的总衝量不致為零,其量值對這樣小的微  相似文献   

3.
在这里謹就这一課題的教学提出一些意見,不恰当的地方还希望同志們指正。 1.在这一課题中,学生將知道什么是匀加速運动和匀减速運動,将要認識平均速度、即時速度和加速度等重要概念,將要掌握匀變速度運動的規律並用來解决一些实際問题。这一課题的系統是这樣安排的,在一般地複習了前一章所學的變速運動以後,介紹平均速度,即時速度和加速度三個概念,然後在这個基礎上仔細研究勻加速運動的规律,把自由落体運動作為勻加速度運動的具体例子列在勻加速運動之末。然後再研究勻减速度並歸納出勻變速運動的概念,把竖直上拋物体的運動作為勻减速運動的具体例子列在它的後面。  相似文献   

4.
讀了“物理通報”9月號葉、姜二同志合著“我們是怎樣進行彈性振動的傳播——波的教學的”一文後,對個人有很大的啓發,同時在某些方面自己也有些点滴的體會,這些體會不見得正確,願意在這里提出來談談,請同志們指正。“波”的這一部份教材是位於“振動”的後面,聲波的前面;而整個是屬於力學的系統範圍内的覀冊谶M行教学时,當然首先要使学生明瞭波是振動在彈性介質内的連續傳播,指出它是能量傳播的一種形式;但除此而外,我們还應該提出波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態,並且這種運動形態是比較複雜的。在力學部份中同學  相似文献   

5.
‘物質的結構——分子論’這一課題是初中物理教學中較抽象的課題之一。理論與實際告訴我們,如果講解‘分子論’時,只是從理論上去抽象的解釋,或把結論教條式地硬灌給學生,那学生就會感到抽象而難接受。相反的,如果能多從觀察,實驗和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現象出發,盡量採取啟發談話的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推理力,引導學生從鮮明的形象中和恰當的比喻中建立分子的概念,使學生對物質结構的學說有一初步的認識,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來解釋一些以前講過的簡单热現象,這樣学生就不會再感到枯燥而難理解了。因此,教師在講授這課時,必須認真備課,選择生動  相似文献   

6.
地震波     
地球自形成以來,并非一個永恆不變的球体,而是一直在發展、演變的过程中。地球的表面經常發生着大小不等、快慢不同的運動。沧海桑田的變遷是在地質年代里所显示的現象;地面的脈動只有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記錄出來。这些運動都是在人类一般感觉限度之外,所以不易觉察。但是当地下某处所積累的脅强超过了岩石的强度,以致地层發生斷裂或滑動,当火山爆發或山巖地穴發生大規模的崩陷,这時所引起的震动便通过地球的介質(岩石)而傳播到地面各处,於是造成可以感觉的地震。这种由震源向四外傳播的震動就叫作地震波。地震物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的  相似文献   

7.
力学问题     
惯性.牛頓第一定律1.被絆的人為什麼摔倒?倒向什么方向? 2.當電車的運動狀態突然改變(當加速、閘住、停止和轉彎的時候)時,乘客就失掉平衡。解釋這個現象。3.為什么當汽車突然閘住的時候,它的前部要向下壓? 4.在起初是匀速前進的汽車里靠右壁坐着的乘客曾覺得緊壓在座位的侧壁上嚨倪\動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5.在火車車廂的小桌上放着一個皮球。如果皮球,對火車的運動方向说,向前、向後、向兩旁滾動時,那么火車的運動有了怎樣的變化? 6.一列火車在水平的路上行駛着。如果  相似文献   

8.
惠更斯原理     
引言在物理学教学中,講到光的波動性時,總要提到惠更斯原理。在中学課程中,因限於時间,这方面不可能詳細講述,因此学生對於惠更斯原理不容易得到恰當的理解,往往對惠更斯原理期望過高,以為按其原始形式就可以用來解释有關光的波動性诸現象。其實惠更斯原理的应用,就其原始形式說,範圍是很窄的。如果說道原理對於光波的好些现象能作適當的解释的話,那是經過後人補充推廣後才能做到的。本文将扼耍地論述惠更斯原理的發展藉以说明其在光学中的地位,但不擬详述这原理的应用,更非討論整個光的波動性問題。  相似文献   

9.
‘抛體運動’是生活經驗中常接觸到的一種運動形式,但是在中學物理教學中指導學生進行這一課題的學習卻是比較困難的。現用課本把‘拋體運動’放在運動定律和運動的合成之後進行教學,是有其深長的意義的。但是叙述稍嫌簡略,因此在教學時,怎樣掌握教學大綱的精神,既不能把這一部分教材輕易地忽略過去,又要防止形式主義地向學生介紹空洞的結論,並須避免超出高一學生的智力範圍與數學水平而引用艱深的數學公式,這許多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這裏我們提出我們對進行這一課題教學的幾點意見,請同志們指正。(一) 首先說明我們對於‘拋體運動’在高一物理教材中所處地位的認識,和根據這些認識而確定的教學要求。‘拋體運動’是在講過  相似文献   

10.
问题解答     
《物理》1955,(12)
问:兩波在某点發生干涉后,各波仍自行传播,像没有经过干涉一样,为什么? 答:兩波在某点發生干涉,經过该點以後,仍各自進行傳播,和没有經过干涉一样。許多讀者对於这一事实都感到困惑。首先应該指出,这是一条自然界的規律,經过無数的实驗和实踐,都証实这条規律对於一切波動都是正確的。其次我們知道,任何波动都是在媒質中傳播的,波动所經过的地方,每一質點都按照一定的規律作运动,它沿波所進行的方向是和前後緊接着的質點相联繫着的,而它的运動是由在它後面(依波進行的方向来说)的質點所傳遞,而它又傳遞耠在它前面的質點,使後者作运动。在干涉現象中,只在兩波相遇的各点發生干涉,在这些點上的各質點所作的运動,是兩波分别作用在它上面所生的运動的合成运動。这个合  相似文献   

11.
任何物體受到光波的照射時,只要光波的能量超過物體中電子脱出物體所需的功時,便有電子由物體中跑出來,所以光電效應在任何物體上都會發生。但是要觀察或測量光電效應,必須利用特殊的裝置。這些裝置的基本原理都是利用電路中單向導電的性質,使光電效應所發生的電子流,只能向電路的一個方向流動,再使其通過電流計或放大的裝置来觀測它。常用的觀察光電效應的仪器有真空光電管及固體光電池兩類。這兩類儀器各有其優點,目前國內尚未開始製造。今介紹利用國產的氧化銅整流器中的整流片製成固體光電池的方法,以備在教學中作演示光電效應實驗或學生們作光電效應測量實驗時應用。通過固體光電池的實驗,不僅使學生們了解如何在自動化工業生產中利用光電池,同時可以使學生們初步地認識到半導體的性質。氧化銅固體光電池與氧化銅整流片的基本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物理》1955,(5)
问:牛頓运動第一定律应如何解釋才不致引到“物质世界像是由什么‘神’推一下才运动起来”的錯誤見解? 答:宇宙间萬物都處在普遍的聯系中。絕對孤立的事物是沒有的。任何事物都免不了和別的事物發生聯系,受它們的影響,同時影響它們。由於這種普遍聯系和相互作用的存在,就必然要產生運動。牛頓的第一定律假定物體不受外力的影響。这样的情况可能个別地、暫時地存在,决不可能永久存在。在物理現象中随处都可以看到聯系和相互作用,例如:萬有引力、電磁力、原子核力等等。完全不需要再來一個“神力”推動一下,才能產生物理運動。物質是由於自己固有的普遍聯系而自行運動的。  相似文献   

13.
在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中,常常表現出許多對於物理知識的形式主義的了解。例如,學生在回答問题時能够很熟練的背誦出教科書中的關於物理概念和定律的詞句,但是對它們的意義的了解却非常不够,或者很不透澈。學生能够寫出物理定律的公式,但不能很好地運用它們來解決實際問題。讓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問題吧。高中一年級的學生當學完了牛頓第三運動律後,由於教師的强調,都知道作用和反作用是分別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可是,在他們碰到實際問題時卻忘掉了這一點。例如,當回答‘人為什麼能够跳高’這一問題時,有不少學生是按照如下的理解回答的:‘當人在地面上站着  相似文献   

14.
高中物理課本在“透鏡”部份的敘述中沒有將“透鏡可以成像”列為透鏡的基本性質之一,这樣,按照課本來講述便有了問題。課本在介紹了透鏡光心及主焦點的性質後,便匆忙地過渡到用作圖法來求物體的像;顯然,由光心及主焦點的性質並不能推證出透鏡可以成像,並且,由於對透鏡可以成像缺乏較深入的分析,會造成学生對作圖法只作膚淺的形式主義的了解,因而發生很多疑問及錯誤。我以為在講作圖法以前,应增加下面一些  相似文献   

15.
《物理》1955,(1)
物理學考試時,注意考察考生对物理現象本質瞭解的程度,對某一公式中各個量的物理意義解釋得怎樣,及其計算问题及对问题結果是否會進行分析與討論。在大綱範圍内有關物理学上重要發明和發現的歷史,考生也應該熟悉。考生應该注意物理现象的解釋,常常需要物理学各部門知识的聯系应用。本年度高中畢業生在準備高等學校的招生考試時,物理方面可根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物理学課本第一册、第二册和第三册進行準備(第一册根据一九五二年五月原版,第二册根据一九五二年十一门第一次修訂原版,第三册根據一九五四年四月原版)。Ⅰ力學 1.匀速直线運動:速度及其单位,匀速直  相似文献   

16.
我們按照初中課本上册第165页所指示的步骤测定水的汽化熱,實驗過三次,但每次所求得的水的汽化熱仅得400卡/克左右,誤差很大。经过详细的研究,發現課本上所提出的實驗方法是有錯誤的。根据課本的步驟,要求出水在沸腾時間所吸收的熱量,先要算出每分钟水吸收的熱量的平均值,然後用這個平均值乘上沸腾的時間——即5分鐘。 伹是計算有多少水變成了蒸汽時,却是根据加熱前後水的質量的差來計算。事實上,由開始加熱到水沸腾之前,已經有相當質量的水蒸發掉了,特别是當水的温度接近沸點時蒸發得很快。因此,加熱前後水的質量的差不祇包含了在五分鐘沸腾期間汽化的水的質量,而且也包含了水由50℃到沸腾前所蒸發的水的質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课本关于“液体的性質”一章中主要是談表面張力和毛細管現象,根据在物理通报编辑工作中所瞭解到的讀者的问题,我认为要想从本質上来说明表面張力及毛細管現象,最好是先从液体內部的一些問題談起。茲就我個人的看法談谈下面幾個問題,供大家参考。一、分子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點是理解液体性質的关鍵。 兩個中性分子在相距較远,如10~(-7)厘米时,分子间僅有一定的吸引力,称為凡德瓦爾力。随着分子的接近,吸力增大,力和距离的關係為  相似文献   

18.
物质的结构——分子论第二十一課 課題:分子、分子力、分子运动。教材內容:1.从追求物态变化的解释上提出問題引入了解物質結構的必要,簡單介紹人類探討物質結構的發展過程。 2.舉例說明各種物體的可分割性(例如油在水面上即漂散開来),從事实作出结论:物质分至性质仍旧保持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是關於自然的科学——自然科学——蓬勃發展的時期。这些年代里物理学達到特别巨大的成就。發現了X-射线、電子、放射性現象、光電效应;創立了相对論、量子論等等。由於这些發現与科学理論,使得組成所謂经典物理学底內容的物質構造、物质運動形式底概念、時間和空間底概念以及其他等遭受到根本的破壞。物理科学的成就,标誌着物理学發展中的新階段;标志着物理学沿着更深入地和更全面  相似文献   

20.
低温物理的範圍大致可以說是包括所有在液態空氣温度(約81°K)以下所發生的物理現象。早期的低温工作大部分是與氣體(氮、氧、氢、氦筹)以及它們的液態、固態的性質有關。到本世纪初,氦被液化,因而達到我們所称的極低温度领域(約10°K以下)。接着就發现了我們到今天还不能解释的金屬及合金的超導電性。在三十年代,把量子力學應用來解釋固态物体性質所获得的初步成功對於固體物理研究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因而也大大推動了低温物理研究。超導电性與在1938年所發現的液態氦的超流動性的機構顯然是與大量粒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