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比在水溶液中复杂得多. 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有一明确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而在非极性溶剂中至今对CM C概念仍有怀疑[1], 但已有多种手段如染料增溶法、水增溶法、光散射法、荧光偏振、紫外和核磁共振谱等证实并测定了非极性溶剂中 CMC 的存在[1~5].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以非离子化状态存在, 其缔合主要靠两亲分子之间的偶极-偶极以及离子对相互作用, 那么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另一种表面活性剂, 即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必然对其聚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但迄今为止, 尚未见关于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报道. 本文采用碘光谱法和水增溶法测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Brij30 混合后在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的 CMC, 以期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其聚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张力法、碘光谱法、水增溶法和相态图法研究了自制的三种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分子有序组合体(胶束、反胶束和微乳液),并考察了分子结构、溶剂、无机盐和短链醇等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十四烷基芳基磺酸盐分子亲油基支化度,不利于其在水溶液或混合极性溶剂(乙二醇-水)中形成胶束而有利于其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溶剂极性的降低,促使表面活性剂溶液由胶束溶液→单体溶液→反胶束溶液转变;无机盐或短链醇的加入促进了水溶液中胶束的形成,且反离子价态数或醇烷基碳原子数越大,越有利于胶束形成;无机盐浓度的增加导致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辛烷/NaCl/水形成的微乳液体系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由WinsorI→WinsorIII→WinsorII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们曾研究了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的作用.本文通过测定显色剂在表面活性剂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考察了分配系数和显色反应灵敏度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了阳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对显色反应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 根据析相模型,显色剂(配位体)在胶束相和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可表示如下:  相似文献   

4.
表面活性剂的增效作用在光度分析中应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表面活性剂是能够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的物质.它是由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憎水基两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从本质上决定了表面活性剂的性质,表面活性剂是优良的增效分析试剂,对分析、分离方法有增溶、增敏、增稳等增效作用.表面活性剂应用于分析化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时间,但发展迅速,特别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成了热点之一.下面就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性质及在光度分析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概述.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结构及性质1.1 分类和结构目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溶于水能离解成离子的叫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能离解成离子的叫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还有一类它的亲油基很小,或分散于亲水基之间,但仍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归属于特殊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可分为阳离子型、阴离子型和两性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对HCPCF吸收光谱及溶解度的影响,研究了HCPCF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作用机理。在酸性介质中表面活性剂主要起胶束增溶作用。根据HCPCF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确定,分子形态的HCPCF是处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憎水碳氢链部分。在碱性介质中,在CMC以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以单分子形式与HCPCF及其金属络合物形成具有一定组成比的化合物,此化合物的溶解度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有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能是由其聚乙氧基的氧原子和HCPCF的尚未离解的氢之间形成氢键而反应。  相似文献   

6.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表面活性剂极性端在胶束增敏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主要是由荷电中心原子及次碳链所组成。我们认为,一个比较完备的胶束增敏理论,应该能够解释表面活性剂极性端不同时的增敏现象和对实验条件的影响。目前,在分析化学中所使用的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它们之间的主要差别也反映在极性端部分。因此,要解决增敏现象的本质,找出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在胶束增敏作用中的异同,有  相似文献   

7.
在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观察到了芘的激基缔合物荧光, 其荧光强度与单体荧光强度比值对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曲线中有一峰值。指出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在水溶液中呈绕曲状构型, 对应上述峰值的表面活性剂浓度为其临界胶束浓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氧化物表面自组装体系的原理及特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分子从溶液中自发地吸附到氧化物表面形成单分子胶束、双分子胶束和混合胶束,该体系对许多疏水性有机化合物以及经螯合有机基团的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富集作用,本文根据不同自组装体系的结构分类详述了它们在分析化学和环境化学中应用研究,并且展望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反胶束在催化反应、光化学、蛋白质苹取分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问.这些应用与反胶束的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增溶水后的反胶束其形状和大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增溶不同水量的反胶束的微极性、酸碱性、微勤度等已有不少文献报导[2-5].一些不溶于非极性溶剂而溶于水的物质可以溶解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反胶束核心水团中,这个现象被称为二次增溶.其中,电解质的二次增溶对于研究配体转换反应。酶催化反应问及改变反胶束内部的微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Aebi和Weibush回首先研究了有水存在时N。CI在A…  相似文献   

10.
反胶束是两亲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一种有序组合体,在医药、化工、采油、胶束催化及酶催化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与胶束溶液相比,人们对反胶束的形成与结构的了解至今仍不充分.特别是对于由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本文采用动态光散射、电导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反胶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来调节和控制反胶束的结构和性能.亚实验部分二异辛基磺化琉璃酸钠(AOT,Sigma公司);Brij30为含4个氧乙烯基(EO基)的十二碳醇(AcrosOrgani…  相似文献   

11.
当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剂中具有合适溶解度时, 它可使该极性溶剂与另一种非极性溶剂形成的混合溶剂自发分相, 形成稳定的两相界面. 借鉴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现象的概念, 这种现象被称为表面活性剂非水双相(NSTP), 也可简称为双油相. 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被归结为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在极性溶剂中达到合适的溶解度时, 从而逐出与之不亲合的非极性溶剂.  相似文献   

12.
在非极性溶剂体系中,开辟了利用反相液晶法制备多级有序纳米材料的新方法.利用嵌段共聚物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反相胶束,无机硅物种可以进入胶束的内部,在溶剂挥发后,有机-无机物种进一步组装成为反相六方液晶相.除去模板剂后即制备出尺寸规则的二氧化硅纳米棒材料.由于嵌段高分子的作用,六方排列的二氧化硅纳米棒进一步排列成层状结构(层间距约150nm).通过选择表面活性剂及改变其浓度,纳米棒的尺寸可以在9~15nm范围内调变.该反应途径对于合成其它尺寸均一、多级有序排列的纳米棒材料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用光谱法研究了荧光分子4-二氰乙烯基-N,N-二甲基苯胺(DCV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氧乙烯(23)月桂醚(BRIJ35)、十二烷基三甲溴化铵(DTAB)胶束间的相互作用.与在水中相比,在上述3类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探针的荧光强度分别增加到3.3、5.4和5.1倍;最大发射波长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分别蓝移了5、11和9nm.由此可知,DCVA在DTAB和BRIJ35胶束中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相似,而在SDS胶束中DCVA所处微环境的极性较大.通过DCVA在3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荧光强度,计算出了DCVA与其胶束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7×103、1.4×103和8.8×102.  相似文献   

14.
CMC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量高 ,分子中兼具亲水和疏水链段 ,在选择性溶剂水中同小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 ,可形成疏水链段为核心、亲水链段为外壳的胶束结构 ,但高分子量又使其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低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形态特征 ,如胶束的多种形态、尺寸分布多分散性等等 ,而这些形态特征对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界面活性、增粘、乳化等性能有决定性的影响.结构规整的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的分子聚集形态已有研究 [1,2],亲水亲油性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由于结构复杂、水溶液中氢键作用及静电作用力等因素造成的困难 ,因而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长弛豫低场核磁共振(LF-NMR)方法研究了由聚乙二醇(PEG)构建的拥挤溶液环境中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通过Carr-Purcell-Meiboom-Gill(CPMG)脉冲序列所得的回波数据及反演拟合数据对不同的表面活性剂-PEG体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分子量和不同浓度的PEG溶液可用低场核磁共振方法进行区分;高浓度的PEG溶液中均能监测到胶束形成过程,而较低浓度的PEG溶液不利于其胶束化过程监测;NaCl对含有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含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体系几乎无影响。该研究丰富了低场核磁共振弛豫技术在表面活性剂胶束表征过程中的应用,同时对理解生物体系中分子的自组装及功能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不同添加物对表面活性剂溶液预胶束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关于表面活性剂溶液中预胶束的形成问题已有不少报道[’-‘].预胶束是表面活性剂溶液在浓度很稀时(远小于其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分子所形成的一种集合体·由于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对其难于捡出,因此常被研究者忽略.文献间曾指出:预胶束形成的驱动力与胶束一样,也是疏水作用所致.因此表面活性分子的链长、头部极性、溶剂性质以及添加物的引入等因素必然会影响预胶束的形成.本工作是对添加物的引入问题所作的初步研究·。作中所研究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ss)·+”烷基;Iv酸钠(5%)和十六烷基硫酸…  相似文献   

17.
胶束微观极性与微观粘度等微环境性质的研究近来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已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限于碳氢表面活性剂体系,全氟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研究为数甚少。通常认为全氟表面活性剂有疏油性,因而对于全氟表面活性剂胶束能否加溶碳氢有机物,加溶部位胶束微环境性质如何,各种利用有机探针分子的光物理方法能否用于全氟胶束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等问题很少有研究工作报道。本文研究了全氟辛酸盐胶束加溶芘的特性。实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苯乙烯/氢化异戊二烯(简称SEP)二嵌段共聚物在混合溶剂正辛烷-苯中的胶束化过程作了深入研究, 建立了用小角激光光散射法测定共聚物在有机溶剂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嵌段共聚物在有机溶剂中的胶束化过程与小分子的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胶束化过程有着明显的不同, 前者是熵减和放热过程。  相似文献   

19.
戚文彬  王耕 《化学学报》1988,46(2):187-190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 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 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 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将离子型和非离子型混合表面活性剂应用于痕量、微量金属分析已有一些报道,但对显色反应的机理研究还不多.我们曾指出混合胶束的形成改变了反应微环境,是产生协同增敏作用的机理之一. 本文以PAR-混合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为例,用超过滤法、紫外-可见光度法研究了显色剂在混合胶束中分配系数和有效介电常数,并讨论了这些常数与某些体系光度性质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