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铋(Ⅲ)-槲皮素极谱络合吸附波及微量铋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3.8,0.4 mol/L的HCOOHHCOONa缓冲溶液中,铋与槲皮素的络合物在单扫极谱仪上能形成灵敏的络合物吸附波。该波在Bi3+离子浓度为4 × 10-8~6×10-6mol/L范围内与波高 hp成正比关系,检出限达到1×10-8mol/L。对电极反应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利用该极谱波测定了铅基轴承合金中的铋含量。 相似文献
2.
3.
在含有0.05mol/LHAc-NaAc(pH5.6)、0.1mol/LKCl和1.5×10 ̄(-5)mol/L茜素紫的溶液中,镓(Ⅲ)-茜素紫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导致极谱波,峰电位在-1.11V(vs.SCE),峰电流与镓(Ⅲ)浓度在2.0×10 ̄(-8)~2.0×1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达1×10 ̄(-8)moL/L机理研究表明,峰电流是由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络合物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同时还原而产生的。方法已应用于铝合金中镓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吡虫啉极谱吸附波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0.04mol/LNH3-0.2mol/LNH4Cl(pH=8.0)的介质中,吡虫啉在单扫描极谱仪上于-0.9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还原波,其浓度在1.2×10-4~5.0×10-6mol/L之间与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41)。对于4.0×10-5mol/L吡虫啉,平行测定(n=6)的RSD为1.38%,回收率为100.0%~101.1%。建立了单扫描极谱测定吡虫啉的新方法,该法对吡虫啉工业品进行测定取得满意的结果。同时对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碘酸钾存在下萘丁美酮的极谱催化波法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灵敏、快速测定萘丁美酮的新方法。在0.10 mol.L-1HAc-NaAc(pH 4.7)支持电解质中,萘丁美酮产生一极谱波,峰电位Ep=-1.12 V(vs.SCE)。加入KIO3后,该极谱波被催化,峰电流增加约30倍,峰电位基本不变,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其二阶导数峰峰电流ip″与萘丁美酮浓度在2.0×10-7~4.0×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70,n=8),检出限为1.0×10-7mol.L-1。该方法可用于药物制剂中萘丁美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极谱催化波法测定马蔺子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在Na2 B4 O7 KH2 PO4 K2 S2 O8体系中马蔺子素的极谱催化波。拟定了测定马蔺子素的新方法。在 8.0× 10 - 3mol/LNa2 B4 O7 1.6× 10 - 2 mol/LKH2 PO4 (pH =7.7) 5 .0× 10 - 3mol/LK2 S2 O8底液中 ,极谱催化波峰电位Ep=-1.2 3V(vs .SCE) ;二阶导数峰峰电流i″p 与马蔺子素浓度在 2 .0× 10 - 9~ 2 .0× 10 - 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1.0× 10 - 9mol/L。催化波灵敏度比相应马蔺子素还原波高 75倍。采用该法测定了胶囊中马蔺子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7.
极谱催化波法测定地塞米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地塞米松在过硫酸钾存在下产生的极谱催化波 ,拟定了测定地塞米松的新方法。与基于还原波的差分脉冲极谱法相比 ,本方法用线性变位极谱法获得的分析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在 2 .0× 10 - 3mol LH2 SO4 ~ 2 .0× 10 - 2 mol LK2 S2 O8底液中 ,地塞米松于 - 1 0 8V (vs .SCE)处产生一极谱催化波 ,其二阶导数峰电流与地塞米松浓度在 3.2× 10 - 8~ 3.2× 10 - 7mol 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r =0 .9994 ,n =6 ) ,检出限为 1.0×10 - 8mol L。讨论了极谱催化波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9.
甲醛极谱吸附波的研究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本文对甲醛在醋酸-醋酸铵-乙酰丙酮底液中的极谱行为和电极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用示波极谱法测定痕量甲醛的一种新方法。在上述底液中,于70℃恒温水浴中加热10min,甲醛与试剂的反应产物在单扫描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峰电位为-0.96V(vs.sCE)。在0.002~1.0μg/ml的范围内,峰电流与甲醛浓度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002μg/ml。 相似文献
10.
薯蓣皂甙元的极谱催化波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线性扫描极谱技术,研究了薯蓣皂甙元(C27H42O3,简称皂素)的极谱催化波及应用。结果表明,在pH=5.3±0.5的BR缓冲溶液、0.1mol/LKCl和8×10-3mol/LH2O2的底液中,皂素产生极谱催化波,其一阶导数波的峰电位在-1.05V(vs.SCE)处,峰电流与皂素浓度在1.0×10-8~8.0×10-8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i′P=7.322×108c+3.919(μA/s),相关系数r=0.9984,检出限为1.0×10-8mol/L;该波为不可逆吸附、平行催化波。建立了测定皂素的新分析方法,并测定了黄姜中皂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尼可地尔的极谱催化波法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 pH8.2±0.1的0.1mol·L -1NH3 -NH4Cl -4mmol·L -1KIO3 介质中,尼可地尔在 -1.45V处产生一个灵敏的极谱催化波 ,灵敏度比无KIO3 存在的还原波增大约15倍 ,且峰形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便于分析测定 ;线性范围为5×10 -7~1×10 -15mol·L -1;对尼可地尔片剂的测定结果与标示量吻合。 相似文献
12.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辛伐他汀的电化学行为。在pH 6.88的0.12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中,辛伐他汀于-1.188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其一次微分线性扫描峰电流与辛伐他汀质量浓度在0.01~5.0mg·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7.0μg·L-1。对5.0mg·L-1辛伐他汀溶液进行6次平行试验,相对标准偏差(n=6)为0.53%,方法可用于测定其片剂中辛伐他汀含量。 相似文献
13.
极谱催化波法测定磷酸氯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在3.2×10-2 mol/LNH3·H2O -NH4Cl(pH9.5) -1.4×10-2 mol/LK2S2O8 支持电解质中 ,磷酸氯喹于 -1.62V(vs.SCE)产生的极谱催化波 ,拟订了测定磷酸氯喹的新方法 ;其二阶导数峰峰电流与磷酸氯喹浓度在1.0×10 -9~1.0×10 -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r=0.9988 ,n=9) ,检出限为4.0×10 -10mol/L;本方法灵敏、简便、快速 ,回收率在95 %~104 %之间 ;对片剂中磷酸氯喹的测定结果与标示值相符良好。 相似文献
14.
铑-丁二酮肟络合吸附波测定微量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 4.3 0的醋酸 醋酸钠支持电解质中 ,铑和丁二酮肟 (DMG)生成具有电活性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 -1 .0 6V (vs.SCE)左右出现良好的极谱还原波 ,实验表明此波属络合吸附波。此波二阶导数峰高与铑的浓度在 1 .5× 1 0 - 8~ 1 .9× 1 0 - 7mol/L和 1 .9× 1 0 - 7~ 3 .9× 1 0 - 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 4.9× 1 0 - 9mol/L方法 ,可用于铑的测定 ,并成功的用于贵金属合成样及合金样品中铑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16.
线性扫描极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研究盐酸二甲双胍的电化学行为。在pH6.85的0.1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中,盐酸二甲双胍于-1.16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其一次微分线性扫描峰电流与盐酸二甲双胍质量浓度在0.41~41.0mg·m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28mg·mL-1。对41.0mg·mL-1盐酸二甲双胍溶液进行6次平行试验,相对标准偏差(n=6)为0.72%。此方法已用于测定其片剂中盐酸二甲双胍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以化学发光法为基础,建立了以发光二极管(LED)诱导化学发光体系(LED-CL)测饮料中核黄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溶液与鲁米诺溶液混合后由蠕动泵带出,经LED灯照射后产生化学发光,产生的化学发光信号由光电检测器检测。核黄素浓度检测线性范围为0.39 μg.L-1 ~79.56 μg.L-1(R≥0.9997),加标回收率在99.3% ~103%之间,可用于饮料中核黄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用线性扫描极谱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消旋山莨菪碱在0.3mol·L~(-1)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钾缓冲溶液(pH 6.70)中的电化学行为。消旋山莨菪碱于-1.095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消旋山莨菪碱质量浓度在0.10~10.0mg·L~(-1)范围内与其一次微分线性扫描峰电流i_p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6mg·L~(-1)。对5.0mg·L~(-1)消旋山莨菪碱溶液进行6次平行试验,相对标准偏差为0.34%,该方法用于片剂中消旋山莨菪碱含量的测定,测定值与标示值相符。 相似文献
19.
20.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6):3060-3069
Abstract Hemin, iron (III) protoporphyrin IX chloride, in NH3‐NH4Cl buffer solution of pH 9.5 produces an insensitive reduction wave at about ?0.70 V (vs. saturated calomel reference electrode, SCE) by using single sweep polarography. Adding oxidant K2S2O8 to the solution, hemin reduction wave is catalyzed, yielding a parallel catalytic wave. The catalytic current is 20 times of hemin original reduction current. The derivative peak height is linearly proportional to the hemin concentration in the range of 7.5×10?8 to 4.5×10?6 mol/l, the detection limit is 5.0×10?8 mol/l. Serum albumin, common amino acids, and metal ions have no interference with the hemin determina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hemin content in oral liquid samples with satisfactory results. The parallel catalytic wave is attributed to th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porphyrin ring of hemin at the dropping mercury electrode. The new method could be useful in biochemical, clinical, and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