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力密度找形分析方法及计算机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力密度法的分析研究,概括了力密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找形分析的过程,用矩阵形式给出了力密度的基本列式。通过对各个矩阵基本元素分析,找到了力密度矩阵的组装规律和一维变带宽存储的规则及实现算法和过程,并给出了详细的力密度矩阵的装配过程。通过基于C 语言的系统框架的程序,实现了该基于一维变带宽存储的力密度找形分析方法。最后,通过几个数值算例表明了,力密度法找形理论的先进性,及本文提出的算法过程实现的可行性和正确性。由于本文的算法是基于效率比较高的一维变带宽压缩存储格式,因此,可以实现大型索膜结构的找形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力学和几何学是密不可分的,本文给出了一种几何作图法进行端面平行时张拉整体三棱柱的找形方法和作图确定自平衡内力大小的找力方法,并推导出找形后张拉整体三棱柱自平衡内力的力密度计算公式,通过算例验证了几何作图法找形与找力的正确性。几何作图法找形和找力方法操作简单,直观可控,可以在CAD软件中实现,甚至可以纸上手绘实现;自平衡力密度公式简单,表达直观,是力密度法的一种几何实现。 相似文献
5.
6.
张拉膜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有限元程序ANSYS进行了薄膜结构的找形分析和荷载分析.张拉结构受力后将产生较大的位移,因此需要采用非线性理论.通过一系列计算,可以发现影响找形结果的因素有:单元的划分,初始弹性模量的选取,膜的预张力,边索和脊索的预张拉力值及其比值.在实际工程中,由于膜结构建筑要求和边界条件的限制,找到具有极小曲面性质的初始平衡形状较难,因此,一般把应力的差值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风荷载作用下膜结构的竖向位移反应比较大,风吸力通常是索膜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由上层索、下层索、飞柱组成的双层平面索结构,根据节点平衡推导了各索段拉力的计算公式;基于索拉力产生的平衡荷载与索拉力水平分量及索竖向变形之间的关系,推导了平面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变形计算的有限元列式;通过对平面索结构边界节点施加竖向位移,将上下索边节点移动到建筑要求的位置;当飞柱高度不同时,可通过飞柱的伸长或缩短达到设计要求的飞柱高度,最终实现车辐式张拉结构找形。本文还给出了找形后结构分析和索张拉控制所需的初应变计算公式以及考虑边界梁和柱子在索力下产生弹性变形的处理方法。通过对车辐式张拉结构工程实例进行找形计算,介绍了有限元法的计算过程;对找形后车辐式张拉结构进行了受力分析,将找形时结构荷载施加在找形后的结构上,结构最大竖向位移仅为0.72mm,验证了该找形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索穹顶的刚度和承载能力都是通过施加预应力来获取的,预应力设计是对索穹顶进行任何其它分析的基础,所以它的找力分析(Force finding)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本文提出一种找力分析方法———不平衡力迭代法,它可以克服整体可行预应力法的一些不足:即使在索穹顶构件分组发生错误时仍可找到满足已知形状的预应力分布,并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运算效率,算例表明不平衡力迭代法非常适合大型复杂索穹顶结构的找力分析。 相似文献
9.
10.
11.
张拉膜结构的动力松弛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利用动力松弛法对预应力张拉膜进行初始平衡形状的确定以及静载分析。选择平面投影形状作为初始试形状,引入动力松弛法并对其参数进行分析,得出了薄膜结构在预应力态下的平衡形状分析方法,从而对薄膜结构进行静载分析。本文建立的方法对薄膜结构进行找形与静载分析时,无需形成整体刚度矩阵,不会造成误差累积,并且编程简单,迭代速度快,适用范围广,与动力分析具有统一性,十分适用于几何非线性程度较高的张拉柔性结构体系。通过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简便,实用,精度较高,适用于大跨度张拉索网,索膜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International Applied Mechanics - Problems of parametric optimization of rod structure stated in terms of the nonlinear programming problem are considered. Use is made of the method of projection...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本文对修改结构局部刚度和质量参数,从而使其具有给在有频率的动力修改问题提出了一种求解方法。该方法将结构固有频率修改问题化为一个低阶实对称矩阵特征值问题求解。文中给出一个算例来说明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扩展了FETM法思想,结合子结构、动凝聚及Riccati变换理论,直接求解谐和激励下结构的受迫动力响应,从而节省了运行时间,严格控制了计算精度。本文编制了程序,并以振型叠加法运行结果为参照,对不同算例的运算效率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理论上、实践上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20.
ABSTRACT A “design component method” that provides a unified and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of design sensitivity analysis for built-up structures i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Both conventional design variables, such as thickness and cross-sectional area, and shape design variables of components of built-up structures are considered. It is shown that design of components of built-up structures can be characterized and system design sensitivity expressions obtained by simply adding contributions from each component. The method leads to a systematic organization of computations for design sensitivity analysis that is similar to the way in which computations are organized within a finite element cod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