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3.
4.
5.
本文将Kirchhoff-Fresnel积分方程变换到Fourier空间,求解后得到共焦不稳定腔解析形式的本征函数、本征值、共振条件与远场分布。本文所得Fourier空间中的本征函数形式很简单,可为进一步研究不稳定腔提供一个简便的出发点。
关键词: 相似文献
6.
在稳态磁镜装置中,用电子束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方法产生了热电子氢等离子体。利用闪烁谱仪测量了高能电子轫致辐射能谱,从能谱的斜率得到热电子的温度为46keV。测量了热电子温度与电子束能量、氢气压强、磁场强度的关系,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描述了测量1.05μm强激光轰击黑洞靶时的辐射温度的X射线二级管(XRD)膜吸收法,着重介绍原理、程序计算、滤光膜选择原则和89年LF-12激光器的测量情况,并计算了黑洞靶泄漏X射线能量及辐射温度的时间谱。实验结果与亚千X光射线能谱仪(Dante)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符合。 相似文献
8.
9.
Rosenbluth等人曾建议在托卡马克外侧产生少量高能香蕉粒子就可以稳定气球模,使托卡马克过渡到第二稳定区运行。本文就设计了一种用电子迴旋共振加热(简称ECRH)在反应堆托卡马克中产生这样的高能电子的方法:在托卡马克外侧,主要沿小环θ方向射入一束具有有限N∥和某一合适频率ω的射频波,使波束主要在一个磁面附近的窄层内传播,利用高次谐频接力式加热把处于分布函数尾部的少量电子变成这样的高能电子。用各向异性弱相对论介电系数理论作数值计算发现,当N∥和ω取适当值时,寻常模和异常模都有明显的加热作用。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用红宝石激光的汤姆逊散射测量θ-收缩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应用一维单流体模型分析了θ-线圈中心平面处电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津。实验表明,电子温度比绝热压缩的理论值小得多,考虑了电子的热传导损失以后,实验与理论符合得比较好。根据一维单流体模型,计算了热导系数。它比Spitzer计算的经典值大两至三倍。约在3μs以后,电子温度迅速下降,热导理论不再适用。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终端损失起主要作用,使等离子体迅速瓦解。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1.
12.
14.
15.
在“星光Ⅱ”激光装置上对Mg/Al混合材料平面靶和Mg/Al示踪层金盘靶进行三倍频激光打靶实验,用平面晶体谱仪测量靶材料发射的X射线能谱,获取了示踪离子谱线实验数据.采用多组态Dirac-Fock方法计算所需原子参数,并在局域热动平衡条件下建立了双示踪离子谱线强度比随电子温度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由双示踪元素等电子谱线法确定了Mg/Al混合材料平面靶及金盘靶激光等离子体的电子温度
关键词:
电子温度
激光等离子体
X射线能谱 相似文献
16.
17.
18.
用紫外可见光透射光谱(UV-VIS)并结合键结构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红外谱(FTIR)分析,研究了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氟化非晶碳薄膜的光吸收和光学带隙性质.在微波功率为140—700W、源气体CHF3∶C6H6比例为1∶1—10∶1条件下沉积的薄膜,光学带隙在1.76—2.85eV之间.薄膜中氟的引入对吸收边和光学带隙产生较大的影响,吸收边随氟含量的提高而增大,光学带隙则主要取决于CF键的含量,是由于强电负
关键词:
氟化非晶碳薄膜
光吸收与光学带隙
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9.
使用基于锂原子与电子碰撞激励产生荧光以测量电子密度的新方法,并用CCD摄象机和S20光电倍增管同时观察了锂原子6708?(2P0—2S)的荧光信号,并从光强分布曲线推算出电子密度的径向分布。
关键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