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使用Ge(Li)γ,射线能谱法以及放射化学法测定了14.7MeV中子诱发~(232)Th裂变中从~(77g)Ge到~(151)pm共57个裂变产物的产额.从中得到44个质量数的链产额及质量分布曲线,其中12个链产额尚未见文献公开发表.在质量数134处存在精细结构.质量分布的峰谷比为3.6,轻峰和重峰平均质量分别为91.3和138.1.质量分布对称区存在明显的第三小峰,其裂变产额占总产额的14.0%.  相似文献   

2.
以15.0和21.7MeV/A的28Si束轰击238U靶,测量出裂变核在反应中得到的线动量转移(LMT)分布.从LMT分布上的不同区段,将非完全熔合裂变(ICF)与跟随裂变(SF)分开;并给出SF产额与总裂变产额的比值.从裂片在围绕反应平面上下的分布宽度,讨论了粒子发射使裂片反冲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用5.5到21.7MeV/A28Si+197Au,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及角分布.实验表明:入射能超过10MeV/A时,出现非完全熔合裂变(ICF);Ecm>200MeV时,伴随ICF又出现跟随裂变(SF).从线性动量转移(LMT)分布中,提取了SF产额对总裂变产额的比值.从关联裂片偏离反应平面的分布中,给出了分布宽度与单核子激发能的线性关系式.  相似文献   

4.
47MeV/u 12C同133Cs反应碘同位素产额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放化法测量了47MeV/u 12C同133Cs相互作用时碘同位素的产额.发现碘同位素产额分布曲线的峰位在124I附近,半宽度为6.5质量单位,最可几产物的质量损失为9.2个质量单位.靶核削裂2个质子的产物131I的形成截面约0.47—0.87mb,没观察到靶核削裂2个质子,再俘获1个中子的产物132I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微观输运模型-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ImQMD), 研究了弹靶质量对称体系74Ge+74Ge与弹靶质量不对称体系48Ti+100Mo的重离子融合反应入射道效应及其动力学机制, 并分析了复合体系的均方根半径〈r21/2和形变参量β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质量对称的反应体系比不对称体系更容易产生形变较大的Gd, 则说明重离子融合反应中的动力学效应对大形变核的产额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用FeCl+56Fe+35Cl+轰击Ag靶的溅射原子角分布和产额测量结果.发现FeCl+轰击Ag的原子溅射产额与56Fe+35Cl+轰击的溅射产额之和相比有大的增强.这种溅射产额增强现象可以用热峰蒸发(thermal spike-evaporation)加上表面拓扑效应(surface topography effect)的理论模型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7.
将裂变的多通道模型和无规颈断裂模型相结合,系统地计算了0≤En≤6.0MeV中子诱发235U裂变的碎片质量分布和平均总动能分布.通过最小二乘法与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235U(n,f)裂变的三个通道道概率随中子能量变化的规律.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8.
中子诱发233,235,238U裂变机制的多通道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改进的多通道和无规颈断裂模型,计算了能量En=0—6MeV的中子诱发233U、235U裂变和En=1.3—5.3MeV中子诱发238U裂变的碎片的质量分布、动能分布和瞬发中子数分布,理论计算在定量上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9.
12C离子引起的209Bi和238U的裂变中,用放射化学方法分别测量了15个和17个裂变产物的产额.根据这些数据,用三种电荷分布假设计算了裂变碎片的质量分布.计算表明,等电荷位移假设得到的结果一般和裂变碎片高斯质量分布曲线拟合得最好.比较了209Bi(12C,f),238U(12C,f)以及我们较早测量得到的(197Au(12C,f)的质量分布曲线,指出当裂变参数Z2/A>37时,质量分布宽度随Z2/A的增加而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
用CR-39作为探测器和靶,研究了960A MeV238U离子和轻核(1H、12C、16O)的相互作用.测定了238U离子在CR-39中的射程;238U与轻核相互作用的电荷变化平均自由程(mfp)和截面,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了比较;238U和轻核相互作用的平均多重数v=2.03,证明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是二裂变;反应产物的径迹按直径分布形成两个峰,测定了每个峰的径迹密度与两个峰总径迹密度之比.  相似文献   

11.
用一种简单的模型对238U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计算证实238U引起的准裂变反应中存在普适的质量弛豫时间,并可以从实验数据提取全熔合形成截面及不含涨落的质量函数.  相似文献   

12.
25MeV/u 40)Ar+209Bi裂变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对25MeV/u 40Ar+209Bi体系的裂变反应,利用线性动量转移的分窗选择不同的激发能,研究裂变动能分布和质量分布与热核初始激发能的关系.实验证实激发能小于380MeV时裂变总动能分布与低激发能复合核相似.激发能大于380MeV时,最可几动能呈现出随激发增加而增加,并出现高能非对称性,而且质量分布宽度随激发能增加而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在3?3?.4MeV/u 17N束轰击197Au靶产生的反应中,利用放置于不同角度组合的17个中子探测器(4°—83°)和14个半导体望远镜(2.3°—9.0°)对反应产物碎片与中子进行了符合测量.经对所得实验角分布积分得到Z=3—6元素的同位素产额分布.在参加者-旁观者模型框架下,采用17N原子核内部的不同密度分布计算了同位素产额分布并与实验数据做比较.  相似文献   

14.
蒲忠胜  关秋云  马军  严冬 《中国物理 C》2006,30(12):1171-1174
报道了在13.5—14.6MeV中子能区用活化法测得的76Ge(n,2n)75Ge, 70Ge(n,2n)69Ge, 70Ge(n, p)70Ga, 72Ge(n,p)72Ga, 73Ge(n,p)73Ga, 72Ge(n,α)69mZn和74Ge(n, α)71mZn的反应截面值. 中子注量用93Nb(n,2n)92mNb反应截面得到. 单能中子由T(d,n)4He反应获得. 同时还列举了已收集到的文献值以作比较.  相似文献   

15.
叶巍 《中国物理 C》2003,27(3):233-237
用推广的裂变扩散模型研究了28Si+164,167,170Er→192,195,198Pb反应中测量的断前中子、质子和α粒子多重性的激发函数.发现扩散模型能很好地拟合这些轻粒子多重性随裂变系统激发能和Pb同位素的变化趋势.表明断前粒子发射存在一个同位素效应.进而在一个考虑了裂变过程中摩擦效应的统计模型的框架内,在In和Er这两个元素的同位素链中,考察了同位素效应与裂变碎片质量不对称性和裂变系统尺度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同位素效应的存在不依赖于裂变系统的大小和不对称性.此外,当裂变系统具有高的中质比时,轻带电粒子发射将不再敏感于裂变延迟时间的长短,而中子发射则非常敏感.这个结果暗示对那些特别丰中子的裂变系统,轻带电粒子(质子和α粒子)的多重性对于研究热核裂变过程中的摩擦强度不是一个好的探针.  相似文献   

16.
萨本豪  郑玉明  张孝泽 《中国物理 C》1989,13(12):1117-1121
本文把原适用于高能重离子反应破碎过程的统计模型,推广应用于中能重离子反应的低能端.具体计算了12C(35MeV/n)+63Cu反应中形成的复合系统69Ge的破碎过程,很好地解释了碎块质量分布的实验数据;碎块同量异位素分布,也得到了较好的再现.  相似文献   

17.
将具有负宇称的fp轨道空间扩大到包含具有正宇称的1g9/2轨道,采用修正的表面δ相互作用,对64Ge,66Ge,68Ge,70Se,72Se和74Se等6个偶偶核做了形变HF计算.得到了基态和一些激发态的解.同时,还用近似角动量投影形变Hartree-Fock(PDHF)方法,对64Ge和74Se进行了能谱计算,得到其正、负宇称带的解,计算结果与实验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光二极管读出的CsI(Tl)闪烁探测器和多叠层硅望远镜,测量了46.2MeV/u 12C引起各种靶64Ni、58Ni、12C、197Au、209Bi反应中所发射的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这些探测器对轻粒子和中等质量碎片有很好的能量分辨和质量分辨.单举的能谱用运动源模型进行了分析,对各种靶在不同角度的中等质量碎片的产额进行了比较.由单举数据推出同位素产额比随靶质量变化的系统性,讨论了N/Z自由度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使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80MeV/u 16O离子和天然铁反应中25个靶碎片的生成截面.根据这些数据导出了电荷分布和质量分布.实验结果和以前发表的数据进行了比较,指出A=48质量链的电荷分布宽度参数σz和最可见电荷Zp随轰击能量增加而略微增加.根据高能核反应的极限碎裂和因子化概念讨论了靶碎片的质量产额分布.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600MeV 18O轰击natPh(厚靶)生成的质量数在180—209之间的Hg同位素产物独立截面的测量结果.通过与600MeV质子轰击天然铅靶生成Hg同位素产额分布的比较,讨论了几个质量区段Hg同位素的生成机制.测量结果也与相对论重离子碎裂反应双质子移出道的产额分布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能重离子与中子较富集靶核组成的反应系统对生成丰中子类靶余核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