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平均Reynolds方程、Peklenik表面模式参数理论和混合润滑条件下大体积塑性变形理论,建立混合润滑状态下冷轧板带分析模型.系统分析混合润滑状态下,基于工作界面表面形貌,工作界面油膜厚度、摩擦因素随速度和压下率变化的情况;以及基于不同的压下率和表面形貌,界面压力、接触面积随工作区位置变化的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表面粗糙度所有排列方式中,油膜厚度随着压下率增大而下降,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产生最高的油膜厚度,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产生最低油膜厚度.对于同样的压下率,随着界面无量纲速度的增大,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有最小的油膜厚度增量,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产生最大的油膜厚度增量;表面粗糙度纵向排列下的摩擦因数最大,横向排列下的摩擦因数最小,各向同性排列介于两者之间;压下率越高,摩擦因数越高.表面粗糙度横向排列情况下,界面应力的分布要平缓得多.  相似文献   

2.
表面粗糙度对低速水润滑滑动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船用滑动轴承在低速水润滑工况下液膜承载能力不足导致的局部固体接触碰磨问题,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水润滑滑动轴承混合润滑性能的影响。假设轴颈和轴承表面粗糙峰服从高斯分布,以粗糙峰高度综合标准差表征表面粗糙度,联立平均雷诺流体润滑方程和GreenwoodTripp(GT)固体表面接触方程,对比分析了全膜润滑和混合润滑下的液膜厚度和压力分布,针对几种典型转速研究了表面粗糙度对轴承的液膜承载力及其最大压力、粗糙峰接触承载力及其最大压力、偏心率和最小名义膜厚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低速水润滑工况下,混合润滑模型的最大液膜压力比全膜润滑模型降低一个数量级以上,粗糙峰接触压力的产生使得最小名义膜厚增加;随着表面粗糙度的增加,液膜承载力、偏心率、最大液膜压力和最大粗糙峰接触压力呈减小趋势,粗糙峰接触承载力和最小名义膜厚呈增加趋势;在混合润滑下转速对最小名义膜厚和偏心率的变化曲线没有影响。该研究可对低速水润滑滑动轴承优化及可靠性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铝薄板冷轧工艺润滑中,为获得高质量铝板表面,可选择不同粘度的轧制油,进而控制变形区油膜厚度。轧制实验中选用粘度在1.68-2.13mm^2/s之间的三种轧制油,轧制厚度小于0.3mm的铝薄板,与无润滑轧制相比,可使轧后铝板表面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尤其是能使表面粗糙度降低40%左右。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表面粗糙度降低的微观原因。  相似文献   

4.
基于线弹性力学计算了机加工试样表面各点的应力分布,提出了等效应力集中系数的概念,该参量可以反映机加工表面的总体应力集中水平.采用谐波叠加的方式模拟表面形貌,提出了表面形貌有限元建模的新方法.分析了粗糙度的各表征参数对有效应力集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形貌各粗糙度表征参数对有效应力集中系数均具有明显的影响,各粗糙度表征参数与有效应力集中系数之间具有二次曲线拟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圆筒形拉深件拉深工艺的算法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传统方法设计圆筒形零件拉深模时,很多参数和系数的确定均采用试凑法。本文介绍了如何把上述试凑法不转换为一个计算机应用程序,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获取最佳试凑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传统R eyno lds方程无法求解盘片表面形貌突变处压力分布的问题,采用N-S方程和有限体积法对磁盘磁头间隙润滑进行数值分析。使用形貌突起高度、密度和占空比3个参数描述盘片表面的规则矩形横向形貌,并通过分析流场压力和速度的分布,解释了不同形貌参数对润滑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由于矩形形貌的影响,形成了压差阻力,压差阻力随形貌突起高度或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突起占空比的增加而减小。摩擦阻力的大小取决于近壁面流场的速度梯度,而形貌参数是该速度梯度的决定因素之一。压差阻力和摩擦阻力的综合作用决定了盘片表面的总阻力。  相似文献   

7.
浅析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摩擦学角度,以粘着理论为依据,用数据统计方法,对零件加工表面结构的独立单体-微凸体的峰谷曲率半径的大小;沿高度支承面积的变化,以及接触变形过程中塑性指数的力学性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零件加工表面与技术性能、使用寿命、工作可靠性及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微尺度铣磨复合加工是一种兼具微铣削与微磨削特点的新型加工工艺.为给微铣磨复合刀具参数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用立方氮化硼(CBN)微铣磨复合刀对不同材料进行微铣磨复合加工试验,并与微铣削加工进行对比,研究刀具直径和磨粒粒度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刀具参数能使微铣磨复合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亚微米级,且优于微铣削表面质量;在一定范围内减小磨粒粒径或增大刀具直径能够提高微铣磨复合加工的表面质量,且磨料粒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双圆盘试验数据表明,在边界润滑和混合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与润滑油的分子结构、极压添加剂的种类和浓度、载荷、速度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有规律性的联系。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量纲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提出了确定摩擦系数的基本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干平整轧制过程中工作辊与带钢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仅能定性分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问题,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与理论研究,充分结合平整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基于粗糙度的基本理论,根据干平整轧制过程中摩擦特点构造了反映工作辊及带钢表面粗糙度与摩擦系数之间一一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提出了相应的模型计算策略,并将其应用到宝钢冷轧薄板厂1 220平整机组的生产实践,定量分析了工作辊及带钢表面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轧制压力的预报精度与产品质量,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摩擦学角度,以粘着理论为依据,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零件加工表面结构的独立单体-微凸体的峰谷曲率半径的大小;沿高度支承面积的变化,以及接触变形过程中塑性指数的力学性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零件加工表面与技术性能、使用寿命、工作可靠性及成本有看密切的关系.从而,为合理选择微观形状精度-表面粗糙度的设计与制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带料弯曲拉伸试验机”校准确地模拟了08F薄板深冲的摩擦场。试验表明:在一定的材料付和润滑条件下,深冲摩擦系数与面压、变形速度、凹模圆角半径的变化服从μ_(SD)=KP_(SD)~mV_(SD)~nR_d~n关系式(式中K m、n、p为经验常数,且K>0,m、n、p均<0)。试验证实:采用流体润滑剂,模具的硬度高、模具表面粗糙度低、板材表面粗糙度高均有利于降低摩擦系数和减少“咬焊”现象的产生。在润滑剂中添加权压剂和摩擦稳定剂对改善深冲摩擦条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滚动摩擦机理和滚动摩擦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古典滚动摩擦定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对滚动摩擦机理从摩擦学观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滚动阻力来自微观滑动和弹性滞后.通过一系列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摩擦试验,测得滚动摩擦系数值及其变化规律,从而指出了影响滚动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最后认为,滚动摩擦系数还须靠实测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以织构多晶体连续介质力学为基础提出了预测织构板材深冲制耳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立方金属中重要织构组分的基本制耳行为.结果表明,本方法优于传统的预测方法,采用制耳程度指数可较好地定量表示制耳倾向大小  相似文献   

15.
表面涂层摩擦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分析了表面涂层的摩擦机理。其中涂层的摩擦机理主要可分为油层参数影响原理、摩擦化学原理、摩擦物理原理与材料转移原理等。涂层参数是指涂层及基体的硬度值、涂层厚度和基体表面粗糙度。摩擦化学原理包括涂层表面化学保护层的生成、涂层的氧化等方面的理论。而材料转移原理是指由于摩擦界面之间形成材料转移层而导致摩擦界面的摩擦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润滑的角度,以Al-Mg-Si合金为对象,研讨了润滑剂、表面微观形貌及其相互作用对拉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高聚物薄膜的固体润滑可获得比植物油脂或矿物油更好的拉延效果,表面微观形貌对拉延成型和减摩润滑性能具有突出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砂轮表面特性和修整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运用最优回归试验设计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同以往公式不同的磨削工艺参数与磨削表面粗糙度间的数学模型,指出了砂轮修整用量对磨削表面粗糙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摩擦纺纱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对纺纱的影响。理论分析和实验的结果表明,加捻元件表面径向跳动将导致加捻纱条附加惯性力增加及加捻区负压的变化,直接影响纺纱稳定性和成纱捻度的分布均匀性。因此为保证纺纱质量,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应对加捻元件的表面径向跳动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9.
对内螺纹铜管拉拔工艺润滑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润滑对拉拔力能参数、内螺纹齿形及退火后的表面质量等有着重要影响,乳液润滑的综合效果比油性润滑剂的综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分析了劳德束纤维摩擦仪的测试原理,分析并建立了测试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对原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作了分析与修正,并在此基础上,将自制的劳德束纤维摩擦系数测试仪与计算机实现了联结,自行制作了有关硬件电路,并设计了相应的应用软件,从而使有关测试、计算过程自动化,提高了测试仪的使用功能与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