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QMD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40Ca+40Ca中心碰撞系统的中间质量碎片随能量和时间的演化以及它们的动力学起源.集中讨论了反应机制的跃迁,动力学过程中密度涨落和平均中间质量碎片的关系以及碎裂的时间尺度.发现中间质量碎片随能量的上升和下降伴随着涨落的上升和下降.并预言对所研究的反应,当入射能量为65MeV/u时,彻底解体可能发生.碎裂的时间尺度大约为140fm/c,且随能量的增大,此时间尺度不再减小,达到饱和.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25MeV/u40Ar+197Au反应中两裂片符合下的小角α-α关联.由α-α关联函数提取了8Be核的相对态布居和热核的核温度.实验测得发射温度随碰撞参数而稍有变化,从中心碰撞的4MeV变化至周边碰撞的3.8MeV.在周边碰撞中,观察到发射温度随着粒子能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报道30MeV/u40Ar+159Tb反应中碎片-碎片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利用三体弹道模型从关联函数提取了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时间.中等质量碎片的平均发射时间随碎片能量而变化,从低能时的约500fm/c下降至高能时的约100fm/c.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时间随束流能量的升高而下降,表明随着束流能量的升高中等质量碎片发射机制逐渐从相继两体衰变向多重碎裂发射过渡.对于40Ar+159Tb反应,此过渡能区在35—45MeV/u之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25MeV/u 40Ar+115In反应碎片和轻带电粒子的方位角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5MeV/u40Ar+115In反应的在平面和出平面大角度关联测量中,提取了碎片和α粒子之间的方位角关联函数和方位角非对称性因子.φ=90时,方位角关联函数呈现为最小值,表明在集体类转动效应影响下,反应产生的轻带电粒子和碎片优先在反应平面内发射.随着关联对质量的增加,在平面关联粒子的发射相对于束流轴不对称性逐渐增大.随着关联对质量的增加,相继衰变和粒子末态相互作用对φ=0的关联粒子对方位角关联函数值的影响逐渐降低并直至消失,同时集体转动效应增强,方位角非对称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核核碰撞中不稳定轻核的方位角各向异性发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符合的粒子粒子关联测量,研究了25MeV/u40Ar+197Au反应中不稳定轻核的在平面发射和出平面发射.对于中速的不稳定轻核,观测到在平面发射几率增大,这表明该反应系统中存在旋转效应.该现象随碰撞参数增大更为强烈,而随着不稳定核激发态能量的升高稍有变弱  相似文献   

6.
利用BUU模型模拟核-核碰撞36Ar+108Ag(35Mev/u)、14N+108Ag(35MeV/u)中的平衡前中子发射.模拟结果与唯象的运动源拟合给出的中等速度源成份相吻合.这说明中等速度源成份产生于核-核碰撞的早期,对应平衡前发射.并从级联碰撞的角度定量地研究了平衡前发射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7.
25MeV/u 40Ar+115In反应碎片和轻带电粒子能量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 25MeV/u40Ar+115 In反应 θlab= 15°的邻近几何条件下的轻带电粒子和出射碎片之间的关联测量,观察到了两体相继衰变机制的存在.其中,轻带电粒子和碎片的关联角度谱在小角度成峰,最可几角度约2°左右;轻带电粒子能谱峰位,随关联对的质量增加而逐渐增高;质量较轻的原始产物容易受到激发,通过发射轻带电粒子而衰变成轻中等质量碎片.在两体相继衰变中,原始激发产物发射重质量的轻带电粒子的产额或几率要大于质量轻的轻带电粒子,具体测量发现,与轻带电粒子11,21H,31H和a粒子关联的碎片(Zf=4—14)总的产额比为1:1.3:1.78:7.57.  相似文献   

8.
25MeV/u~(40)Ar ~(93)Nb反应中热核的激发能和核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半导体望远镜探测器和PPAC对25MeV/u40Ar+93Nb反应中的带电粒子和余核进行了关联测量,对所得α粒子能谱用三源模型进行了拟合,并由余核飞行时间和粒子多重性得到热核激发能.通过对温度的修正,发现在本实验中有激发能E*/A为4.3MeV,温度Tinit为6.9MeV的热核形成。通过与其它实验结果的对比可以看出核物质在轻系统和重系统中行为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25MeV/u40Ar+27Al、58Ni、115In反应中在小角区方向测得的出射碎片同位素分布及其产额,给出了出射碎片的中子数与质子数之比(N/Z)和靶核的关系。并对出射碎片的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用46.7MeV/A12C轰击159Tb、197Au和209Bi,测量关联裂片的速度和角度.研究了线动量转移、质量和出平面角分布,提取了核温度.应用级联两体统计衰变理论进行了拟合与解释,结果表明:在入射能约为50MeV/A的中能重离子碰撞中,以非完全熔合方式形成了核温度高达4-5MeV的类复合核,其后通过裂变、蒸发级联统计两体衰变而退激.  相似文献   

11.
考虑了同位旋相关的对称能、库仑能及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反应40Ar+40Ar(E=25MeV/u,b=0)进行了量子分子动力学模拟,讨论了同位旋效应对核子发射的影响.观察到前平衡发射的中子和质子的比率大于反应系统的中质比,发现对称能有利于中子的发射而阻碍质子的发射,而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中子和质子的发射都有利,但似乎更有利于质子的发射。  相似文献   

12.
用单体耗散模型对10.6MeV/u84Kr在27Al上引起的准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该准裂变反应的准裂变时间大于200×10-22s.发现对本反应系统,准裂变的出现至少需要8MeV/u阈能  相似文献   

13.
在夸克味动力学的计算中,除包含u、d、s夸克及其反夸克外,还涉及粲夸克及其反夸克(cc),采用包含夸克味动力学效应的相对论性流体力学模型,计算了碰撞能量为200GeV/u的238U+238U核碰撞时形成的膨胀QGP及其在相变过程中发射的双轻子谱,轻子对的质量范围M≤4GeV/c2.计算结果与CERNSPS的实验测量数据进行了定性的比较和分析,得到初步的结论:由于夸克碎块和味动力学效应,J/ψ→μ++μ-峰值被降低,导致低质量区(阈至1.35GeV/c2)谱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用气体电离室-半导体位置灵敏探测器望远镜测量了46.7MeV/u(12)C离子轰击(197)Au,(115)In,(58)Ni靶时,在大角区发射的从Li到Mg的复杂碎片能谱;由各碎片的能谱提取了蒸发源的温度和碎片发射的最可几动能Ep,并与=Vcoul+2T计算的平均动能进行了比较,发现实验上提取的最可几动能Ep总是低于计算的.用A.Friedman简单的统计公式对复杂碎片的产额进行粗糙拟合,拟合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25MeV/u ^40Ar+^115In,^58Ni,^27A1反应中前中角区碎片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量了25MeV/u^40Ar+^115In,^58Ni,^27A1反应前中角区出射碎片的角分布和元素Z分布,用改进的量子分子动力学(MQMD)模型研究了碎片的角分布和Z分布,理论计算值和实验值整体上符合得很好,但在前角区,MQMD模型低估了碎片的产额,在中角区对于Z接近弹的碎片,理论计算值比实验值偏高,碎了碎片的产额,在中角区对于Z接近弹核的碎片,理论计算值比实验值偏高,碎片产物的角分布和Z分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强度干涉技术,研究了30MeV/u 40Ar+angAg反应中IMF-IMF关联的实验结果.利用三体弹道模型从约化速度关联函数提取了中等质量碎片的发射时间.中等质量碎片的平均发射时间随其能量而变化,从低能时的约300fm/c下降到高能时的约100fm/c.扣除类弹碎片的贡献后,得到此反应发射中途中等质量碎片的平均发射时间约为250fm/c,表明此反应发射的中等质皇碎片主要来自于相继两体衰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能量为170MeV左右的36Ar重离子束轰击96Ru和106Cd浓缩同位素靶,分别生成缺中子同位素130Nd和140Tb.借助氦喷嘴带传输系统,用 X-γ和 γ-γ符合方法,分离鉴别了这两种核素,并进一步测定了它们的衰变性质.得到130 Nd的半衰期为(13± 3)s,首次建议了它的EC/β+衰变纲图,推测了其子核130Pr的基态和低位能级的自旋宇称.修订了140Tb的原有极简单的EC/β+衰变纲图并指认140Tb的基态自旋宇称为7+.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30MeV/u 40Ar+natAg反应中中等质量碎片(IMF)发射时间(τ)随发射源空间大小的演化规律,并对类弹碎片的发射时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IMF的发射时标与中等质量碎片关联函数以及发射源的核物质密度(ρ)有关,而与发射源的质量数的关系不大.对于能量较高的类弹碎片来说,在较小的核物质密度下提取的发射时间也较小,因此,在正常核物质密度参数下提取出的发射时间值可作为碎片实际发射时间的上限值.中速碎片的发射时间随密度大小的变化非常缓慢,提取出的发射时间值即可作为实际的发射时间.  相似文献   

19.
用考虑了角动量守恒的BUU模型计算了20MeV≤E/u≤180MeV能区16O+197Au系统的反应线性动量转移(LMT)及余核角动量,着重讨论了反应线性动量转移及余核角动量对反应碰撞参量、入射能E/u的依赖关系,比较了计算LMT与Viola系统性给出的结果间的偏差.计算结果揭示了当E/u≥90MeV时,余核角动量对E/u增长出现的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靶核对弹核捕获能力的持续丢失.  相似文献   

20.
陈波  刘建业 《中国物理 C》2000,24(4):326-330
基于重质量弹核(放射性核或稳定核)打轻质量靶核的逆运支学效应,即反应产物主要售中在小角度的优点,利用同位旋相关的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控寻了对于中能重离子碰撞过程中同位旋效应灵敏的物理观测量,计算表明,在入射能量约大于80MeV/u能区,中等碎片多重性随发射带电料子总数之间的演化是提取介质中同位旋相关的核子-核子碰撞截面的灵敏物理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