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长梅 《数学通讯》2010,(1):70-73,84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交集、并集、补集、全集的概念,集合的基本运算,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概念,函数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1)重点:集合及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相等集合等概念的理解,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及集合的运算的理解与应用;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应用;逻辑联结词“且、或、非”及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概念的理解,命题真假的判断与应用,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及两命题间充要关系的判断与证明.  相似文献   

3.
高三的同学 ,当你即将迈进考场时 ,对于下面的问题 ,你是否有清醒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给你提个醒 .1 .研究集合问题 ,一定要抓住集合的代表元素 ,如 :{x| y =lgx}与 {y| y =lgx}的区别 .2 .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 ,不要忘了集合本身和空集的特殊情况 ,不要忘了借助于数轴和文氏图 .3.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4 .你对映射的概念了解了吗 ?映射 f :A→B中 ,你是否注意到了A中元素的任意性和B中与它对应元素的唯一性 ?哪几种对应能够构成映射 ?5.求不等式 (方程 )的解集 ,或求定义域时 ,你按要求写成集合形式了吗 ?6 .求一个函…  相似文献   

4.
杨劲松 《数学通讯》2012,(Z1):68-71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间的关系,会进行集合的子、交、并、补等运算;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掌握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定义及  相似文献   

5.
1 考点简析集合 .一元二次不等式、映射与函数 ,幂函数等四个单元涵盖以下十二个考点 .集合 ,子集、交集、并集、补集 ,|ax b| c (c >0 )型不等式 ,一元二次不等式 ,映射 ,函数 ,分数指数幂与根式 ,幂函数 ,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 ,反函数 ,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1.1 知识点剖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是近代数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集合的思想广泛渗透到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 ,其应用也相当普及 ,这些特性必然会在考试中体现出来 .映射和函数 (含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对这一概念及相关…  相似文献   

6.
1.重点、难点、热点分析 重点: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空集等概念,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不等式、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与应用;逻辑联结词“或、且、非”及简单命题、复合命题等概念的理解.命题真假的判断与应用.四种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及两命题间充要关系的判断与证明.  相似文献   

7.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1)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常用数集、子集、补集、交集和并集等)与表示方法;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并会利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会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2)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的关系,会利用二次函数图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3)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并会借助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理解四种命题(原命题、否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之间的关系;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本单元的难点:1)有关集…  相似文献   

8.
函数     
2.1 映射与函数、反函数内容概述1 .对映射概念 ,可以理解为下述三点 :( 1 ) A中每一个元素必有唯一的象 ;( 2 )对于 A中的不同元素 ,在 B中可以有相同的象 ;( 3)允许 B中元素没有原象 .即映射必须是“多对一”或“一对一”的对应形式 ,但不能“一对多”.(“一对一”的映射叫“一、一映射”)2 .函数( 1 )函数有如下特征 :1函数是由一个非空数集A到另一个非空数集 B的映射 ;2原象集合 A叫做函数 y =f ( x)的定义域 ,象的集合 C叫做函数 y =f ( x)的值域 ,显然 C B;3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是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三要素中只要有一个不同…  相似文献   

9.
集合与函数     
1 基本知识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判断一个对象是否为某个集合的元素 ,就是检验这个对象是否具备这个集合的元素所共有的属性 .2 )两集合之间的关系 .两集合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等”、“包含”、“真包含”关系 .3)映射 .映射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几乎每一个数学分支都要用到它 .设A和B是给定的两个集合 ,如果有一个规则 f ,使得对于每一个x∈A ,通过 f ,唯一确定一个 y∈B ,那么 ,就称 f是A到B的一个映射 ,记为f :A| →B .我们称 y为x在 f作用下的象 ,记作 y =f(x) ,并用符号f :x| →y表示 ,称x为y的一个…  相似文献   

10.
高保中 《数学通讯》2004,(9M):27-29
重点难点分析 1)集合论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其基本理论和思想在后继学习中广泛应用.学习的重点:集合的概念与性质(确定性:集合中元素是确定的;互异性: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无序性:各元素处于“平等”地位);三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偏重于从外延角度描述;描述法:从内涵角度描述;韦恩图:形象直观);三种运算(交集、并集、补集)与集合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陈新亮 《数学通讯》2013,(Z1):83-86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间的相互关系,熟练掌握集合的子、交、并、补等运算,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和表示方式,熟练运用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等)解题.本单元的难点:区别元素与集合、属于与包  相似文献   

12.
1 重、难点分析关于映射与函数的概念 ,重点是映射、函数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是对映射、函数概念 ,对函数符号 y =f(x) ,以及对函数是一种特殊的映射的理解 ,对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 ,重点是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的理解 ,难点是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判断与应用 .关于反函数 ,重点是反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难点是对求反函数的方法的掌握 .关于指数、指数函数 ,重点是分数指数幂的概念和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难点是根式的概念和分数指数幂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集合,是现代数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集合元素的任意性使得集合概念具有广阔的统摄功能,进而带来了集合应用的广泛性。集合思想所以能渗透到全部数学内容之中,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已把集合作为高中阶段的必修内容,并且明确要求学生“理解集合、子集、交集、并集、补集等概  相似文献   

14.
一、教前分析 教学立意:初中函数的概念强调变量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高中函数的概念强调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深化与提高.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的概念;2.理解和掌握用图像法、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函数;3.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重点与难点:在“对应”的观点下理解函数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 本单元的重点:1)有关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常用数集、子集、补集、交集和并集等)与表示方法;理解数学中出现的集合语言,并会利用集合语言表述数学问题;会运用集合的观点研究、处理数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函数     
1.本单元重、难点分析函数是高中数学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数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贯穿整个高中代数的全过程.函数与其他知识的综合问题,一直是高中数学的主体和热点.本单元的重点: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传统定义是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而近代定义是从集合、映射的观点出发,侧重点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函数实质上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特殊的映射,定义域A、值域C以及对应法则f称为函数的三要素,对应法则是核心,定义域是根本.一般来说,函数的值域C并不一定等于集合B,而只能说C是B的一个子集.由…  相似文献   

17.
1.已知全集I={实数对(x,y)},集合A={(x,y)|(y-4)/(x-2)=3},B={(x,y)|y==3x-2},求A∩B。 2.设全集I={2,4,a~2-a+1}及集合A={a+1,2},A={7},求实数a。 3.设集合A={(x,y)|x∈Z,y∈N,x+y,<3},集合B={0,1,2},从A到B的对应法则f:(x,y)→x+y,试画出对应图,判断这个对应是不是映射? 4.已知集合A={x|x∈R},B={y|y∈R},从A到B的对应法则f:x→y=tg2x,(1)求A的元素arctg2的象;(2)求B里元素5的原象;(3)上述对应f是否一一映射?为什么? 5.已知函数y=2/3(9-x~2)~(1/2)(-3≤x≤0),求它  相似文献   

18.
大家知道,求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有时画韦恩图很方便,对数集来说,“有时”,其实就是“求离散数集的交、并、补时”. 若要“求连续数集的交、并、补”,则画韦恩图并不方便.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个可以很方便地求出连续数集的交、并、补的方法-“搭棚子”法.你想学吗? 例1 已知全集I=[1,6」,集合A=[2,4],集合B=[3,5].求A∩B,A∪B,A,B,A∩B,A∪B.  相似文献   

19.
在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时 ,紧紧抓住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理解元素的含义是解决众多集合问题的关键 .一看似相等 ,实则不等例 1已知集合A ={x| y =x2 + 2x +3 },B ={y|y =x2 + 2x + 3 },C ={(x ,y) |y =x2 + 2x + 3 },求A∩B ,A∩C .错解 A∩B =A =B , A∩C =A =C .错因 虽然A ,B ,C中的关系式y =x2 +2x + 3完全相同 ,但其集合内元素的本质截然不同 ,A ,B ,C分别表示函数 y =x2 + 2x + 3的x的范围 ,y的范围 ,抛物线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 ∵ A =R ,B =[2 ,+∞ ) ,C为点集 ,∴ A∩B =[2 ,+∞ ) ,A∩C = .二看似不等 ,实则相…  相似文献   

20.
映射与函数     
张琥 《数学通讯》2005,(2):35-39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函数的有关概念、函数的定义、函数的三要素、函数的表示法特别是函数的解析式;掌握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并掌握基本的判定方法和步骤,同时要会运用;理解并掌握反函数的概念,明确反函数的意义,一些常见符号的含义,求反函数的方法和步骤,反函数与原函数图象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