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g(Ⅰ) 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醛基吡啶和1,2-二(对氨基苯氧基)乙烷进行缩合得到Schiff碱配体L,再分别同AgNO3和AgClO4进行配位反应,得到了2个配合物[Ag2(NO3)2L](1)和{[AgL]ClO4}n(2),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g(I)的配位环境为平面三角形,配体L同时和2个Ag(Ⅰ)离子配位形成双核配合物。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每个Ag(Ⅰ)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四面体,每个配体L通过其两端的2个氮原子同2个金属离子配位桥联形成一维螺旋链结构。  相似文献   

2.
以苯甲酰丙酮与1,4-丁二胺经缩合反应制得一个新的席夫碱配体——N,N'-双(苯甲酰丙酮)-1,4-丁二胺(L);L与硝酸银经配位反应合成了配合物[Ag_2(L)(NO_3)_2]_n(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FT-IR,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晶体结构解析表明:1(CCDC∶1 434 692)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晶胞参数a=0.997 81(5)nm,b=0.778 36(4)nm,c=1.704 13(8)nm,β=106.637 0(10),V=1.261 85(11)nm3,Z=2,Dc=1.884 g·cm~(-3),R1=0.020 8,wR_2=0.054 4。1中每个银离子为扭曲四面体的配位构型,分别和相邻配体的γ-碳原子,氧原子及两个NO_3~-的氧原子配位;每个配体作为四齿配体,分别用两端的γ-碳原子,氧原子和四个银离子配位形成1D链结构,1D通过NO_3~-与银离子配位扩展形成3D网状结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L和1的初始分解温度分别为300℃和200℃。  相似文献   

3.
以乙酰丙酮和1R,2R-环己二胺进行缩合得到N,N′-双(乙酰丙酮)-1R,2R-环己二胺的Schiff碱配体L1,以乙酰丙酮和1S,2S-环己二胺进行缩合得到N,N′-双(乙酰丙酮)-1S,2S-环己二胺的Schiff碱配体L2,然后将L1和L2与AgClO4,AgBF4,AgSbF6进行配位反应,得到了3个配合物[Ag2(L1)(L2)(ClO4)2]n(1),[Ag2(L1)(L2)(BF4)2]n(2)和[Ag2(L1)(L2)(SbF6)2]n(3),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3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n,配合物1的中心Ag(Ⅰ)离子采用扭曲四面体的配位构型,配合物2和3的中心Ag(Ⅰ)离子都是近似平面三角形的配位构型。配合物1-3都通过配位作用向空间扩展形成2D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Ag(Ⅰ)Schiff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黄瓜花叶病毒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凡德  辛玉成等 《应用化学》2002,19(12):1183-1185
黄瓜花叶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CMV)是多种双子叶和单子叶作物减产的主要病害 ,且易经汁液和蚜虫传毒 ,危害极大 [1] 。 Christopher[2 ] 和吴尔福等 [3 ] 对抗植物病毒的植物种类及治疗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从抑制植物病毒的数十种植物提取液中筛选出对 CMV具有抑制作用的水杨酸苯丙胺类化合物等有效成分 [4 ] 。本文根据 Schiff碱及其配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等 [5,6] 生物活性的特点 ,合成了一系列对 CMV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新型氨基酸 Schiff碱 Ag( )配合物。PE2 4 0 0 元素分析仪 (美国 ,PE公司 ) ;Perkin- Elmer 783红…  相似文献   

6.
Co配合物;异亚硝基乙酰丙酮及其Schiff碱混配体Co(Ⅲ)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N-氧化吡啶-2-甲醛(Pio)与乙二胺(en)及1,3-丙二胺(tn)生成的双Schiff碱Cu(Ⅱ)配合物([Cu(Pioen)H_2O](ClO_4)_2和[Cu(Piotn)(H_2O)_2](ClO_4)2)的合成和晶体结构。晶体[Cu(Pioen)H_2O_3(ClO_4)_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2_12_12_2,α=7.9534(19),b=7.6768(48),c=26.1037(189),Z=4,R=0.077 1,R_w=0.0771。晶体[Cu(Piotn)-(H_2O)_2](ClO_4)_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nam),α=7.1360(24)。b=13.7887(42),0=22.2556(81),Z=4,R=0.0491,R_w=0.0491。结构由Patterson函数及Fourier合成法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至收敛。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3个具有不对称结构的Schiff碱配体H2Ln(n=1、2、3)。H2L1由乙酰丙酮、乙二胺和水杨醛缩合作用得到,H2L2由乙酰丙酮、(1R,2R)-环己二胺和水杨醛缩合作用得到,H2L3由苯甲酰丙酮、乙二胺和水杨醛缩合作用得到,每个反应中3个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1∶1∶1。配体H2Ln分别与Ni(OAc)2.4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3个单核Ni(Ⅱ)配合物1,2和3。分别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余玉叶 《化学研究》2006,17(1):16-19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1,10-癸二胺Sch iff碱配体(C24H32N2O2,以L表示)与稀土Ln3+的15种新的固体配合物[LnL(NO3)3].nH2O(Ln=La,Ce,Pr,Nd,Sm,Eu,n=0;Ln=Gd,Tb,Dy,Ho,Er,Tm,Yb,Lu,Y,n=1).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方法进行表征.中心金属离子Ln3+与Sch iff碱配体中的酚羟基氧以及硝酸根中的氧发生配位,配位数为8.  相似文献   

10.
Schiff碱配体及其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C29H29N5O4及其铜(Ⅱ)的双核配合物C29H27N5O5Cu2。用元素分析和FTIR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体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分别包含着两种化学结构相同而几何结构相似的配体和配合物分子。在双核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中这两种结构相似的分子经分子间C-H…O氢键作用连接成二聚体,这些二聚体再通过其与乙醇分子之间形成的桥连氢键扩展为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2个Schiff碱配体:双(溴代乙酰丙酮)缩乙二胺[表示为H2(3-Br-acacen)]和二(溴代乙酰丙酮)缩-1,2丙二胺[表示为H2(3-Br-acacpen)],Schiff碱配体与醋酸镍或醋酸铜作用分别得到相应的4个Schiff 碱金属配合物:Ni(3-Br-acacen) (1)、Cu(3-Br-acacen) (2)、Ni(3-Br-acacpen) (3)和Cu(3-Br-acacpen) (4)。用FTIR和元素分析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4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2 的分子基本为一平面结构,34则是非平面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周健  刘星  陈振锋  梁宏 《合成化学》2006,14(5):471-475,483
由Co(C lO4)2.6H2O和Sch iff碱吡啶-4-甲醛缩氨基脲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Co(H4FoPyS)2(H2O)4](C lO4)2.2H2O(1,H4FoPyS为Sch iff碱吡啶-4-甲醛缩氨基脲),其结构经IR,单晶X-射线衍射和元素分析表征。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īa=6.9015(13),b=10.2030(19),c=11.136(2),α=104.960(3)°,β=90.090(3)°,γ=108.177(4),V=716.9(2)3,Dc=1.613 mg.m-3,Z=1,Mr=696.29,μ=0.868 mm-1和F(000)=359,最终偏差因子分别为R1=0.0857和wR2=0.2361。在1的晶体结构中,Co(Ⅱ)是六配位的稍变形八面体构型,其中2个吡啶氮原子和2个配位水分子占据赤道平面,另外2个配位水分子处于轴向位置。配合物分子通过氢键(N-H┈O和O-H┈O)相连,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非水体系中首次合成了硝酸稀土(III)的邻香兰素(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与乙二胺(L^1)、联苯胺(L^2)、邻苯二胺(L^3)和间苯二胺(L^4)的双Schiff碱配合物(1-8)。通过测定红外光谱、摩尔电导、X射线衍射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推断了配合物的结构和键合情况,配合物的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中的二个氮原子、二个氧原子和二个硝酸根中的四个氧原子配位,其配位数为8。通过热重及差热分析发现配合物在低于230℃时很稳定,对于同一配体与不同中心金属离子形成的配合物来说,其热稳定性随稀土离子半径的减小而降低。在77K时测试了铕配合物的激发光谱和荧光光谱,观察到Eu^3^+的特征发射峰。  相似文献   

14.
程建平  林秋月  朱文忠  胡瑞定  王娜 《化学学报》2008,66(23):2597-2603
合成了铜与水杨醛缩缬氨酸Schiff碱(salval)分别和1,10-菲咯啉(phen)及2,2’-联吡啶(bpy)形成的三元配合物[Cu(salval)(phen)] (1), [Cu(salval)(bpy)]•3H2O (2). 通过元素分析, 摩尔电导, IR, UV, TG-DTG对其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2的结构经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0.92676(3) nm, b=1.03143(4) nm, c=1.25042(3) nm; α=74.108(2)°, β=77.2240(10)°, g=81.5880(10)°, V=1.11642(6) nm3, Dc=1.467 g•cm-3, Z=2, F(000)=514, 最后吻合因子R1=0.0441, wR2=0.0856 [I>2σ(I)]. 同时用荧光法研究了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两种配合物对BSA的荧光都有较强的猝灭作用, 静态猝灭是引起猝灭的主要原因. 在浓度比c配合物/cBSA为0~10范围内, 配合物1和配合物2在BSA上只有1个结合位点; 25 ℃结合常数KA分别为6.50×105 (1), 4.33×105 (2) L•mol-1; 给体(BSA)与受体(配合物)间的最近距离r分别为3.85 (1), 4.26 (2) nm. 说明两种配合物都能部分插入BSA分子内部, 且配合物1与BSA的作用强于配合物2.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N,N′-二(5-氯水杨醛)缩乙二胺合铜配合物([Cu(5-ClSalen)]),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其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83285(1)nm,b=0.95170(4)nm,c=1.09304(4)nm,α=115.130(2)°,β=94.694(2)°,γ=101.127(2)°,V=0.75642(4)nm3,分子式C16H12Cl2CuN2O2,Mr=398.72,Z=2,Dc=1.751g/cm3.在配合物中,Cu处于两个氮原子和两个酚氧原子形成的平面四方场中.  相似文献   

16.
薛敏  刘世雄 《无机化学学报》2013,29(6):1319-1327
合成了4个含双水杨醛Schiff碱配体的双核过渡金属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所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3和4都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而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C2/c。在配合物1中,2个Cu髤离子具有不同的配位构型,其中一个Cu髤形成了五配位的四角锥构型,而另一个Cu髤形成了平面正方形构型。配合物4中,通过酚氧原子的桥联作用,双核单元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 (1)和[Hg(L2)Cl2]n (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18.
穴状Schiff碱铈配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6-二甲酰对甲苯酚和三(2-氨乙基)胺在硝酸铈的模板作用下缩合得到单核穴状Schiff碱配合物[CeNO3·L](NO3)2,铈为九配位。配合物的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833(3)nm,b=1.2654(4)nm,c=1.7626(7)nm,α=83.48°(3),β=89.28(3)°,γ=83.70(3)°,V=2.386(2)nm^3,Z=2。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 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1)和[Hg(L2)Cl2]n(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乙二胺水杨醛Schiff碱配体与水合硝酸铜配位生成了一雁形的双核Cu(Ⅱ)配合物,产物通过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的证实。结果表明,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8559(14),b=2.3276(4),c=1.1057(18)nm,β=91.360(4)°,V=2.2021(6)nm3,Z=2,Dc=1.706g/cm3,Mr=1130.82,R1=0.0543,wR2=0.1522;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Cu(Ⅱ)配位模式,Cu(1)离子采取四方平面构型,Cu(2)离子却为扭曲八面体几何构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