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四种采用载流导线实现冷原子双阱磁囚禁的新颖方案(1)双loffe型磁囚禁,(2)双Z型导线磁囚禁,(3)双U-Z型导线磁囚禁和(4)双U-U型导线磁囚禁,详细计算了上述磁阱的磁场及其梯度与曲率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实现冷原子双阱磁囚禁的实验可行性。理论研究表明上述方案中某一导线中的电流大小改变时,每个双磁阱可连续转变为一个单磁阱。双loffe型磁阱和双Z型导线磁阱中心的磁场强度都是非零最小值,不存在Majonara跃迁,相应的磁场梯度和曲率的典型值分别为2.0×103G/cm和1.0×105G/cm2,这远远高于BEC实验中宏观磁阱中心的磁场梯度及其曲率,为双样品原子的微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的实现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新的实验方案;而双U-Z型导线磁囚禁和双U-U型导线磁囚禁的中心磁场强度都为零,存在着严重的Majonara跃迁,限制了磁阱中原子密度的提高,因而它们仅能用于实现双样品的磁光囚禁(MOT)或用于研究不同原子之间的冷碰撞性质。双MOT中所能俘获的原子数约为106量级(弱光近似下),相应的MOT温度约为266μK,这与标准MOT中(弱光近似下)的囚禁原子数及其原子冷却温度差不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在双Z型载流导线方案中插入更多的等间隔载流直导线时,即可构成1D微磁囚禁列阵,从而用于制备1D磁晶格,甚至实现1D BEC列阵。  相似文献   

2.
王全 《大学物理》2012,31(5):32-34
根据一对反平行无限长载流直导线周围等磁矢势线的特点,与分离载流薄圆筒表面的等磁矢势线进行类比,采用等效替代法方便地得到分离载流薄圆筒周围的等磁矢势线函数与磁场强度函数.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新的采用载流导线的表面双磁光阱(MOT)方案(即双U型导线磁光阱方案)。通过改变中间U型导线中的电流大小,即可将一个双磁阱连续地合并为一个单磁阱,反之亦然。详细计算和分析了上述双U型载流导线磁光阱方案的磁场及其梯度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当导线中的电流为600 A,z方向均匀偏置磁感应强度为-4.0×10-3 T时,双U型导线方案产生的两个磁阱中心的磁场梯度约为1.5×10-3~2.5×10-3 T/cm,结合通常制备磁光阱时所用的三维粘胶(Molasses)光束即可在基底表面附近形成一双磁光阱。理论分析表明在弱光近似下,每个磁光阱中所能俘获的85Rb原子数约为106 量级,相应的磁光阱温度约为270μK。由于双磁光阱可以独立制备,所以双U型导线方案特别适用于制备双样品磁光阱,并用于研究双原子样品的冷碰撞性质。  相似文献   

4.
冷原子的双阱微磁表面囚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建军  印建平 《光学学报》2003,23(7):69-776
提出了两种新颖的采用载流导线的双阱微磁表面囚禁方案(即双U形与双Z形导线囚禁)。通过改变囚禁方案中直导线中的电流方向,即可将双U形导线囚禁改变为双Z形导线囚禁;如果逐渐减小直导线中的电流大小,即可将一个双阱微磁囚禁连续地合并为一个单阱微磁囚禁,反之亦然。详细计算和分析了上述两种载流导线囚禁方案的磁场及其梯度的空间分布。研究发现在导线中通以较小的电流,即可在导线表面附近产生很大的磁场梯度及其曲率。例如当电流为O.2A时,其磁场梯度和曲率可分别达到0.2T/cm和10T/cm2以上。由于双U形导线囚禁中存在磁场零点,而双Z形导线囚禁中仅存在磁场最小值,所以双U形导线囚禁仅适用于制备双样品磁光囚禁(MOT)或研究中性原子的冷碰撞,而双Z形导线囚禁除了可用于研究原子的冷碰撞之外,还可以用于制备双样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或实验研究双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性质等。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提出 在电磁学[1]中,利用毕奥-萨伐尔定律可以求出一些规则载流导线周围的磁感强度分布,如载流长直导线周围任一点、圆形载流导线轴上某点的磁感强度.但对于其他特殊几何形状的载流导线,要计算其中某点的磁感强度一般来说比较复杂[2].本文对一类载流导线在特殊点的磁感强度的计算做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两平行长直载流导线间的静电力和磁场力 ,解决了在研究平行载流导线间相互作用时 ,只计电力而不计磁力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一段载流直导线在空间某点的磁场矢量公式,将多边形载流线圈视为多段载流导线,然后根据场强叠加原理,给出了计算多边形平面载流线圈在空间任意点的磁场分布的方法,并求出了三角形平面载流线圈空间磁场分布的普遍表达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载流导线所产生的磁场分布是电磁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由于载流圆线圈上的所取的电流元■在轴线上某点处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方向的取向是三维空间的取向,导致学生对此普遍认为比较抽象,对计算结果难以理解。本文以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场分布为例,通过电磁感应法测量磁场的实验方法测量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实验测量所得的数据图表能够将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分布特点形象的描绘出来,并且实验结果很好的验证了由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得到的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磁感应强度公式,此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将新的实验技术与电磁学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和公式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代萌  印建平 《物理》2005,34(7):503-507
文章简单介绍了磁、光原子漏斗的基本原理,详细综述了各种原子漏斗方案及其实验结果.这些漏斗方案主要包括采用红失谐高斯光束、蓝失谐消逝波光场和空心光束串联而成的光学原子漏斗,采用载流导线的静磁原子漏斗以及采用磁光凝胶构成的磁光原子漏斗.文章最后还简单介绍了原子漏斗在原子光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圆形载流导线产生的矢势,并利用磁感应强度与矢势的关系导出了此导线在空间任意点的磁场.  相似文献   

11.
介绍推导一个载流圆弧导线圆心处磁感应强度的计算公式,用这个公式对某流圆弧导线圆心处的磁场问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2.
贾平 《物理通报》2023,(8):145-148
分析矩形、圆形线圈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磁场中的运动,求解线圈运动的感应电流和安培力,建立运动学微分方程,得到线圈在无限长载流直导线磁场中存在逃逸速度.线圈能从磁场中逃逸的最小初速度与线圈尺寸、电阻、初始位置、长直导线电流均有关,该模型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别以二平行无限大载流平面、无限长直载流导线及无限长载流螺线管为运动磁场源计算出每种情况下的库仑电场、感生电场以及激发库仑电场的“表观电荷”密度,并对列举的每种情况的电动势和电压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将三角形载流线圈视为三段载流直导线,采取分段计算的办法,导出三角形载流线圈空间磁场分布的普遍表达式,并以正三角形载流线圈为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5.
原子反射镜是人们从事原子光学实验研究的重要器件之一.本文将简单综述采用冷原子磁、光操控技术发展起来的诸如消逝波原子反射镜、半高斯光束原子反射镜、周期性磁化的磁带反射镜、周期性排列的永久磁铁反射镜和载流导线磁反射镜等各种原子反射镜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案及其最新进展,并就原子反射镜在原子光学实验中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6.
直流电弧炉偏弧和控弧的计算机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新  刘俊江 《计算物理》1997,14(4):638-640
根据电弧弧柱在微元电流相互作用下的受力以及空间载流导线在电弧区所造成电磁力动态平衡的原理,建立了研究直流电弧电磁偏弧,多底电极分电流控弧和顶电极倾动控弧的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实验,对载流导线的电磁影响和一些纠正和控制偏弧的方法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均匀磁场对载流导线作用力的简单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国辉 《大学物理》1990,9(8):32-32,31
用安培定律求解均匀磁场对有限长非直的载流导线的作用力,通常要计算积分∫ Idl× B,对各种形状的载流导线,一般是较繁琐的,有些甚至是很困难的.本文介绍一种简单的计算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王再军 《大学物理》1996,15(2):24-26
本详细讨论了无限长载流直导线上点的磁场的旋度以及与之有关的斯托克斯公式的应用问题,纠正了某篇章中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19.
载流导线在磁场中受安培力的作用是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如果在课堂上加以演示,则会起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已有的此类演示仪器按结构型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导轨型,即将导线水平放置在导轨上并置于磁场中.当通电后,载流导线受安培力的作用沿导轨水平移动一小段距离而停止;一种是悬挂型,即将导线悬挂起来并置于磁场中.当通电后,载流导线受安培力作用离开平衡位置一小段距离而停止;第三种是旋转型即巴罗轮.通电后,巴罗轮可连续转动,它可以让学生连续观察,但要想让其有明显的连续转动…  相似文献   

20.
张明亮  蔡理  杨晓阔  秦涛  刘小强  冯朝文  王森 《物理学报》2014,63(22):227503-227503
纳磁逻辑电路具有低功耗、非易失和可常温下制备等优点, 实现低功耗片上时钟是其集成化的必备条件.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换作用的纳磁逻辑电路片上时钟结构, 用载流铜导线产生的奥斯特场将铁磁体薄膜覆层进行磁化, 然后依靠铁磁体层与纳磁体界面存在的交换作用场使后者磁化方向发生翻转. 与轭式铁磁体时钟用外磁场控制纳磁体磁化方向相比, 该方案在功耗方面降低了5/6, 时钟边界杂散场强度降低了2/3, 达到降低功耗、减轻串扰的目的. 此外, 采用微磁仿真进一步验证了该时钟结构上的纳磁体逻辑阵列可以实现逻辑功能. 关键词: 纳磁逻辑 片上时钟 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