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春 《化学教育》2020,41(17):97-100
借助手持技术通过滴定的方法探究了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原理,根据相关文献知识和实验对比研究,结合相关实验数据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深度分析了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沉淀和产生气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秦应池 《化学教育》2005,26(3):52-53
1研究起因理论上,Fe^3 与HCO3-的水解因相互促进而彻底进行:3HC03- Fe^3 =Fe(OH)3↓ 3C02↑。Fe(OH)3在强酸性或强碱性溶液中才可以溶解:pH<4.1时开始溶解,反应为Fe(0H)3 3H =Fe^3 3H20;pH>14时开始溶解,反应为:Fe(OH)3 60H-=Fe(OH)6^3 或Fe(OH)3 OH-=Fe(OH)4^4-。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论证了HgCl2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用Cl-调变的HgCl2能鉴别常量浓度的Na2CO3和NaHCO3溶液.主要存在以下原因:①即使是稀Na2CO3溶液也比近饱和的NaHCO3溶液所产生的OH-和CO32-的平衡浓度要大.②HgCl2溶液的Hg2+浓度易受Cl-调变.该方法仪器简单操作方便,药品易得耗时短,现象明显易观察,成功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朱心奇 《化学教育》2002,23(11):36-36
比较NaHCO_3、Na_2CO_3与酸反应的实验研究@朱心奇$河南安阳市幼儿师范学校!455000~~  相似文献   

5.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友 《化学教育》2007,28(4):63-63
根据实验事实并从理论计算上分析Cu+2Ag+==Cu2++2Ag的反应程度,论证了此反应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6.
杨飞  马宏佳 《化学教育》2014,35(11):82-84
能否用氯化钙或氯化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看法众说纷纭,通过手持技术设计实验与理论推导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此长期纠结的问题,最终得出在常量范围内可用氯化钙和氯化钡2种氯化物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氯水和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反应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志贵 《化学教育》2009,30(3):65-66
对氯水与碘化钾溶液、溴化钾溶液反应出现的现象通过实验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氯水和KI溶液反应后的溶液用CCl4萃取生成的碘时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做好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实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碳钢在NaHCO_3溶液中的阳极极化行为(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景茂  左禹 《电化学》2005,11(1):27-31
研究碳钢在NaHCO3溶液中的阳极极化行为. 极化曲线测试表明,在 (0. 05 ~1. 0mol/L)NaHCO3浓度范围内,碳钢的阳极极化曲线都显示 2个电流峰和 2个钝化区,当HCO3-浓度低于 0. 1mol/L时,两电流峰相距很近,致使第 1个钝化区不易观察到. 而当HCO3-浓度>0. 1mol/L后,其第 1电流峰峰电流愈加上扬,而第 2电流峰峰电流反而下降. XPS分析表明,在较高电位下碳钢形成的表面膜,其外层主要成分为Fe2O3,而内层组成主要含Fe(Ⅱ)和Fe(Ⅲ)氧化物.  相似文献   

9.
周改英 《化学教育》2009,30(12):77-78
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验探究了苯酚的几种溴代产物在水、苯酚熔液和苯酚水溶液中的溶解性;从有机反应的理论角度探讨了苯酚溴代反应机理及产物的确证,指出苯酚与溴水反应的产物是2,4,6-三溴苯酚。  相似文献   

10.
包义才  龙琪 《化学教育》2023,44(1):120-122
偶然发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发现亚铁离子被氧化是产生异常现象的关键副反应。据此提出,消除异常现象的方法是用热的去氧蒸馏水配制2%的硫酸铜溶液,且反应装置要密闭。  相似文献   

11.
刘武成  熊林 《化学教育》2006,27(11):58-59
NaAc溶液、NaHCO3溶液的pH大小,NaHCO3溶液中[H ]、[OH-]、[CO32-]、[H2CO3]的大小关系在中学化学界错了许多年。从定量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计算和纠正。  相似文献   

12.
朱华英 《化学教育》2009,30(2):58-59
Zn与Cu(NO3)2溶液发生反应,Zn置换Cu(NO3)2 溶液中的Cu,生成Cu和Zn(NO3)2,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简单反应,但实验的现象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实验1] 在一支大试管中注入1/3试管的1 mol/L Cu(NO3)2溶液,插入一块Zn片(高于液面的长度),静置观察,结果发现:①在反应的初期,Zn片上有大量气泡冒出,同时液面的上一层Cu(NO3)2溶液开始呈显绿色,并且逐渐向液面下的深处扩散,试管底部有红色的Cu泥出现.  相似文献   

13.
Fe~(2+)与KSCN溶液反应的实验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2+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通常情况下很难实现"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通过实验改进,使反应在封闭无氧的环境中进行,从而实现了Fe2+遇KSCN溶液不显红色.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定量研究了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物的组成.结果表明,CuSO4与NaOH反应生成的碱式盐只有Cu4(OH)6SO4;当反应物比例n(OH-)/n(Cu2+)≤1.5时,沉淀为Cu4(OH)6SO4,而当2≥n(OH-)/n(Cu2+)> 1.5时,产物为Cu4(OH)6SO4与Cu(OH)2的混合物,比例越大,Cu4(OH)6SO4含量越少,Cu(OH)2含量越多.在NaOH溶液滴加到CuSO4溶液的过程中,Cu(OH)2是由Cu4(OH)6SO4与OH-之间的反应生成的,且反应缓慢.  相似文献   

15.
NH4CaCl3, the Reactive Intermediate Phase in a Synthesis of CaCl2 The reaction of CaCO3 with NH4Cl leads to formation of CaCl2. In this reaction an intermediate phase is formed, that is be characterized as NH4CaCl3. This intermediate phase crystallizes in the GdFeO3 type and decompos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to yield CaCl2 and NH4Cl.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his intermediate phase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CaCl2 were studied with X-ray and thermoanalytical methods.  相似文献   

16.
Visible chemiluminescence in the 5800-6600 Å region was observed from the Ca+Cl2 reaction in an argon matrix. The longer wavelength doublet progression is assigned as the A2Π3/2, 1/2X2Σ+ transition of CaCl, with v00= 16189 and 16126 cm?1, respectively. Emission from the vibrationally excited v' = 1 level of the A state was also observed. This is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resolved spin-orbit components in matrix chemiluminescent reactions. The progression with v00=16855 cm?1 was assigned as the B2Σ+X2Σ+ transition of CaCl. Both transitions showed very small matrix shifts in the T2 values. A weak band at 17185 cm?1 was assigned as either the E2Σ→B2Σ+ or the a4Σ+A2Π transition of CaCl. Ca atomic emission at 4232 and 6574 Å was also observed and it was attributed to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es from excited CaCl radicals.  相似文献   

17.
铝与氯化铜反应的现象是铝丝表面析出的铜呈海绵状,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氢气,为此,师生一起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机理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18.
周改英 《化学教育》2014,35(3):86-88
针对新课程教材中实验“苯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通过实验探究和文献分析,指出苯与硫酸(或其他非还原性酸)溶液混合均能使KMnO4溶液褪色的事实,并用“苯的环状活性中间体正离子机理”解释了苯被氧化的原因,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使用和修订该实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邵伟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10,31(2):76-77
1问题的提出 对于是否可以用CuSO4溶液与氨水反应制取Cu(OH)2,长期以来,有2种观点:傅鹰著《大学普通化学》(下)第562页和文献[1]及高中的许多资料中都认为该法是可行的;而尹敬执等合编《基础普通化学》(下)第565页及文献E8中认为在CuSO4溶液中加入氨水,并不能得到Cu(OH)2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