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代言”是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这种假托抒情的方式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杜甫诗作中也存有不少代言体诗歌,包括女性视角代言体诗歌、男性视角代言体诗歌、自然视角代言体诗歌这三大类。杜甫利用代言体诗歌使自己戴上一副伪装的“面具”,实现了“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的效果。通过对杜甫代言体诗歌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分析杜甫不同视角下代言体诗歌创作的不同之处,进而透视其不同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臧克家诗作独特的美学风貌透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创作主体对传统与外来文艺美学思想的严谨态度与复杂立场,从而给中国新诗的成长和壮大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带来了永久的反思。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徐志摩都被视为资产阶级自由诗人,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强调他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却没有人明确提到过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本文试图从徐志摩诗歌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入手,论这这位“资产阶级诗人”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割裂的丝丝缕缕联系。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有着深广的文化内蕴,集中表现为奋斗进取的精神,高大的人格,对生活的热爱,多元一体的思想等方面,这些文化精神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自己努力,但与客观条件也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白诗歌中,自然意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神话意象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社会意象寄寓着丰富的社会认识.李白在这些意象中寄寓了潇洒之情、自由意志与社会立场.  相似文献   

7.
李贺,唐代诗人,世称“诗鬼”,创“长吉”体歌行,是中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流星”,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为构思上有所独创,形成了奇思遐想,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思,具体表现为:化平凡为奇崛,化腐朽为神奇;立意新奇,独辟瑶径;想象丰富,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8.
清代诗人郑板桥的诗歌理论及创作深受禅宗影响,其表现有二:第一,诗歌理论中提倡“大胆质疑”和“自性具足”;第二,诗歌创作中独特的意象选择和用字的大胆出新。  相似文献   

9.
杨黎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26-127
本文探讨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运用,分析了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提出了传递文化意象的具体途径。本文认为,文化意象的翻译,可以既照顾译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又能保持异国情调,丰富译入语。不但要译出原作的语义信息,而且还要译出原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综观钟惺诗论,巳隐然有着完整的体系且见解深刻。如在本质论的认识上,传统的“性情说”是种从表达和描述的对象上来界定的初级本质论。钟惺在此基础上,从历史和哲学的层面上,认识到了“审美性情”这种较为高级的诗歌本质论。其诗歌创作以独特的“幽深孤峭”的风格在明末诗坛刮起了一阵竟陵旋风。但相比之下,其诗歌实践与理论有相当大的偏差。本文试从社会和个人诸方面探讨产生这种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何其芳的诗歌作品和诗歌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言论及其创作所受译诗之影响却很少有人论及。有鉴于此,文章首先探讨了何其芳谈论翻译诗歌的学术思想,然后论述了何其芳的创作及其后来的诗歌语言观念受到了译诗的影响,由此给何其芳研究带来新鲜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从启蒙到狂热,从市场低落到开始与主流商业相融合,在告别大起大落之后,互联网业已步入稳定的上升期,这使得网络文化产业以超越传统文化无数倍的速度,迅速成长为极富潜力的新兴领域。然而它自诞生之日起,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争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除夕”这一节俗学题材一直受到古人的重视。唐人创作了不少除夕诗,但却很少引起研究的注意。通过分析唐人除夕诗的内容及其蕴涵的传统化精神,可以揭示出不同时期除夕诗的审美特征,看出盛唐气象的逐步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盛唐诗人李白以其在诗歌方面的杰出成就,为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典范。陆游继承了李白雄肆豪壮和激情饱满的风格,但在创作内容、写作手法、艺术风格等方面有自己的开拓,传承而不拘泥,自成一大家。  相似文献   

15.
通过探讨文化缺省现象对诗歌翻译所造成的影响,旨在寻求如何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使诗歌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得以补偿,从而使翻译真正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7.
李慧懿  袁媛 《科技资讯》2006,(36):151-152
本文从古典诗歌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传递入手,借助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着重分析了译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处理地名和有关地理知识的困难,试图解释为什么说让译语读者和原语读者在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时候获得同样的感受只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李贺与李白诗相比 ,不论是在抒写人生感慨的主观抒情方面 ,或是以丰富、奇特、瑰丽的超现实想象和作品表现出的鲜明浪漫主义特征方面 ,还是在情感表达、章法结构的跳跃性方面 ,或是诗体特别是对乐府诗的偏爱与学习方面 ,二者都有着明显的渊源、承传和影响关系。李贺对李白诗虽多借鉴、继承 ,但更多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诗人晨宏是景颇族作家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多涉及民族生活,并“记录”和“储存”了许多属于自己民族独特的现代性体验。浓郁的本土意识是晨宏诗歌的显著特点,他在本土意识的书写中实现着对自我民族文化的认同。晨宏善于写“树”,并在其中完成了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 ;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