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氢呋喃-甲醇介质中将环戊二烯基三羰基金属(钼或钨)氯化物与等摩尔羰基亚硝酰基钠盐在室温反应,产物经柱色谱分离和纯化得:橙色固体(η~5-C_5H_5)M(CO)_2NO、紫色固体[(η~5-C_5H_5)M(CO)_3]_2和黑色固体(η~5-C_5H_5)M(μ_3-NH)(μ_2-NO)(μ_2-CO)Fe_2(CO)_6(M=Mo或W)各两种.其中,后者是具有新颖结构的簇合物,分子中含有亚硝酰基(NO)被还原得到的亚胺基(μ_3-NH)配体.本文报道了它们的合成、表征和两种配合物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具有电子给予体和受体的双重性质,在过渡金属配合物中亚硝酰基以线型或弯曲型端基,桥式或面桥式配基配位,很早便引起了结构化学家的注意。这些不同的键合模式影响亚硝酰基的反应能力,它可与亲电试剂如质子酸或路易斯酸反应,也可以与亲核试剂如碳阴离子反应。可以作为氧源与 CO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减少内燃机废气污染,也可以与有机配体发生分子内插入反应,形成新的碳氮  相似文献   

3.
氧化铈在非贵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的作用——NO+CO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微反技术考察了Cu、Fe、Mn、Cr和Ce等负载型(γ-Al_2O_3载体)氧化物对NO+CO→(1/2)N_2+CO_2反应的催化活性,研究了Ce加入Cu基双组元催化剂对NO+CO反应的催化活性和中间物N_2O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元氧化物的催化活性顺序为:CuO>Fe_2O_3≈Cr_2O_3>MnO_2>CeO_2>NiO;Cu基双组元氧化物的催化活性明显优于CuO,而Cu-Fe-O的活性优于Cu-Mn-O和Cu-Cr-O;Ce加入双元催化剂后均能改善其催化性能,加速N_2O的生成速度。N_2O是NO+CO→(1/2)N_2+CO_2的中间产物。  相似文献   

4.
Ln(p-ABA)_3bpy·2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和光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了Ln(p-ABA)_3bpy·2H_2O(Ln=Nd,Eu,Yb)的合成和晶体结构、拉曼光谱及荧光光谱的测定。晶体属三斜晶系,P(?)空间群。中心原子配位数为8。羧基具有单齿、螯合双齿和桥式3种配位方式。配合物的拉曼光谱与晶体结构测定结果吻合。Eu(p-ABA)_3bpy·2H_O的高分辨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表明,Eu(Ⅲ)离子仅有一种晶格格位,中心离子具有C_1格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PR_3可取代(RC_2R′)Co_2(CO)_6中的CO生成相应的取代配合物(RC_2R′)CO_2(CO)_(6-n)(PR_3)n: (RC_2R′)Co_2(CO)_6 +nPR_3→ (RC_2R′)Co_2(CO)_(6-n)(PR_3)n已经利用此反应合成了一系列PR_3取代配合物,但P(OEt)_3的取代配合物则未见报  相似文献   

6.
在成桥活化配合物反应机理基础上,Ogarl,P.Benson等人,根据中心离子的结构和成桥基配体的性质,用配位场理论,研究报导了水中配合物间电子转移反应的动力学行为。本文,在混合溶剂中配合物间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非桥基配体Cl~-和H_2O,对H_2O、H_2O—McOH、H_2O—DMF等溶剂中Cis-[Co(cn)_2Cl_2]~+和Cis-[Co(cn)_2(OH_2)Cl]~(2+)和Fe(Ⅱ)间电子转移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相同条件下,无论在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了标题配合物,对其红外光谱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单胞参数:α=11.549(2)(?),b=14.122(3)(?),c=15.654(?),α=97.01(2)°,β=102.70(2)°,γ=105.43(2)°,V=2355.94(0.87)(?)~3,Z=2.晶体结构是采用Patterson法和差值Fourier合成解出.经全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最后偏差因子R=0.0337,R_w=0.0364.晶体中甘氨酸与Sm原子的结合方式有三种:第一种甘氨酸的羧基离子以螯合桥式与Sm原子配位;第二种甘氨酸以羧基桥式与同一单元的两个Sm原子配位;第三种甘氨酸以酸基桥式连结两个相邻单元中的相邻Sm原子而形成一维无限长链结构.此外,每个Sm原子还与两个水分子成键,其配位数为9.  相似文献   

8.
以肉桂酸C9H8O2(HL)及其衍生物对位取代肉桂酸R-L(R=CH3,Cl,NO2,OCH3,OH)为配体,分别与Eu3+配位,得到系列Eu3+配合物。X-射线单晶解析结果表明:对甲基肉桂酸铕(1)和对氯肉桂酸铕(2)为一维高分子链,对硝基肉桂酸铕(3)为双核结构。通过FT-IR和UV-Vis光谱分析了配体在配位前后的变化。记录和解析了各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研究了对位取代基吸电子性和配位小分子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Ni(OCH3)2/SiO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反应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表面改性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负载型单核金属甲氧基配合物Ni(OCH3)2/SiO2催化剂。利用IR、TPD、TPSR和微反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CO2、CH3OH在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和反应性能。结果表明,负载型单核金属甲氧基配合物Ni(OCH3)2/SiO2中,Ni^2 与载体SiO2表面的O^2-以双齿形式配位;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2的桥式吸附态和甲氧碳酸酯基物种两种吸附态,CH3OH则只有一种分子吸附态。在373-473K条件下,CO2和CH3OH在催化剂上的反应物主要是DMC、H2O以及少量的CO、CH4和CH2O,催化剂的活性由表面甲氧碳酸酯基物种与分子吸附态甲醇的反应决定的。讨论了催化剂上CO2和CH3OH的活化过程及吸附态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HL)Cl_2]·H_2O(1)和[ZnL_2](2)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肼基甲酸甲酯)。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Cu(Ⅱ)离子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与一个中性配体HL和2个氯离子配位。配合物2中,Zn(Ⅱ)离子与来自2个阴离子配体L-的N_2O电子供体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八面体。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和2的固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1.
含硼的双原子配体(如BO、BF等)稳定性差,有关BO基配位取代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均较少,对配位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过渡金属配位体系的配位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采用两种密度泛函方法 B3LYP和BP86对BO基杂配位的过饱和及高度不饱和铁羰基化合物Fe2(BO)2(CO)n(n=9,5)的配位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配位过饱和Fe2(BO)2(CO)9中,两个Fe原子间距较大,没有明显直接成键作用.其低能构型都是桥连结构且更倾向于CO桥而不是BO桥,BO基多以端配位的形式出现;由于其体系配位过饱和的特征,优化的低能构型中出现了BO基耦合于端位CO基的配位结构29-6S和29-8S.在配位高度不饱和Fe2(BO)2(CO)5体系中,所有低能构型也都是桥连结构但倾向于BO桥而不是CO桥,显现B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比CO基中氧原子的碱性更强;由于其配位高度不饱和,构型25-1S、25-4T和25-5T中存在两个3-电子给体桥?2-μ-BO配位;25-2T、25-3T和25-6T中存在两个"首尾相连"的3-电子给体"–B–O–"桥;结构25-1T中出现了由两个BO配体耦合形成的4-电子给体反式双硼双氧(B2O2)配体.无论从单羰基离解能还是单核离解能来看,Fe2(BO)2(CO)5的热力学稳定性都远比Fe2(BO)2(CO)9高,可望是一个潜在的合成目标.  相似文献   

12.
水热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La(EBA)3(EBAH)(H2O)]n(EBA=4-乙基苯甲酸根,EBAH=4-乙基苯甲酸),并通过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和性质研究。配合物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该配合物具有一维链状结构。La3+离子与9个O原子配位,其中4个O原子来自4个双齿桥联的4-乙基苯甲酸根,3个O原子来自2个螯合-桥联的4-乙基苯甲酸根,1个O原子来自1个中性的4-乙基苯甲酸,1个O原子来自配位水分子。La3+离子处于九配位扭变的三帽三角棱柱构型中。相邻La3+离子通过双齿桥联或螯合桥联的4-乙基苯甲酸根联结成一维链状结构。存在于分子内的氢键使一维链状结构更加稳定。由于相邻一维链的苯环间存在弱的π…π堆积作用,使分子沿着a轴堆积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同时,标题配合物固体具有光致发光特性,蓝光区的较强发射归于配体的π→π*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13.
CuO/γ—Al2O3上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Ⅱ.还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扬超  伏义路 《分子催化》1992,6(6):403-410
应用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CO和NO及其混合气体在还原态CuO/γ-Al_2O_3上的吸附.XRD分析样品物相仅有Cu~0,但是,XPS和IR都证明样品表面上除Cu~0外,还有Cu~(2+)和Cu~+。CO以分子态的形式吸附在Cu~+和Cu~0上(低于173K,无NO存在时,CO可以吸附在Cu~(2+)上);NO以分子态吸附在Cu~(2+)上,在Cu~0上为离解吸附(173K以下,无CO存在时,NO可以吸附在Cu~+上)。CO吸附时,表面还生成HCO_3~-、CO_3~(2-)、HCOO~-,NO吸附时,除被氧化为NO3~-外,表面上还出现N_2O物种;高于室温时,CO和NO共吸附,表面上除生成HCO_3~-、CO_3~(2-)和N_2O外,还有NCO~-物种生成,讨沦了CO和NO反应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4.
富勒烯配合物η2-C60[Ru(NO)(PPh3)]2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85年Kroto等[1]发现富勒烯至今, 其在化学、材料和物理等领域已有较多的研究[2~8]. 目前有关C60取代的金属小分子配合物(如羰基、亚硝酰基等)的研究方兴未艾. 而以NO为配体的亚硝酰基金属富勒烯配合物仅有数例[2,3], Green等[3]在研究以CO和NO为配体的金属富勒烯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中, 认为C60不能与Ru(NO)2(PPh3)2发生反应. 本文利用Ru(NO)2(PPh3)2与C60反应首次合成出η2-C60[Ru(NO)(PPh3)]2配合物, 并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M06L方法对一系列单锰取代的Keggin型POM吸附大气小分子X(X=H_2O,N2,O_2,NO,N_2O,CO和CO_2)配合物的分子几何,电子结构和成键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由于POM的多阴离子性质,铯盐Cs_4[PW_(11)O_(39)Mn~ⅢH_2O]被用来考虑抗衡离子效应。DFT-M06L计算表明,当改变4个Cs抗衡阳离子的位置时,多酸阴离子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参数几乎没有变化。当不考虑抗衡离子效应,在气相和溶液中单独优化多酸阴离子([PW_(11)O_(39)Mn~ⅢH_2O]~(4-))时,其主要几何和电子参数没有显著变化。比较不同自旋态的能量表明[PW_(11)O39Mn~ⅢX]~(4-)(X=H_2O、N2、N_2O、CO和CO_2)的最低能量态是高自旋五重态,[PW_(11)O39Mn~ⅢX]~(4-)为三重态,而[PW_(11)O_(39)Mn~ⅢNO]~(4-)则为双重态。这些大气小分子在类卟啉POM配体上的吸附能量按照以下顺序增加:N2N_2OCO≈CO_2O_2H_2ONO。POM-Mn-NO配合物具有较大的吸附能。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NO配体与多酸中Mn~Ⅲ中心的相互作用主要来自于中间自旋态的Mn~Ⅲ中心与NO·分子之间的反铁磁性耦合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者研究了负载型的Cu-O,Mn-O,Cu-Mn-O加入氧化铈后的氧性质和固相结构,表明铈可加速催化剂中体相氧的迁移,提高表面氧的稳定性,改善催化剂的贮氧性能和氧化-还原可复性能,抑制活性相的聚集以提高其分散度.铈的存在还能改善铜基负载型催化剂的性能,提高2NO+CO→N_2O+CO_2反应的速度.本文以甲苯的催化燃烧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甲苯在Cu-Mn-Ce-O催化剂上的催化氧化性能和氧化铈对其催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Mo_3簇合物[(NH_2)_2CSH][Mo_3O(O_2CH)_3Cl_8]的合成和X射线晶体结构。讨论了双齿配体RCO_2~-在Mo_3簇合物中只成桥,偶或成单齿端基而不成螫合配位的特征,此外,提出了含羧、单帽Mo_3簇合物的通式,并讨论了其中几种典型簇式的簇合物合成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表面改性和离子交换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Ni2(OCH3)2/SiO2负载型双核金属甲氧基配合物催化剂,利用红外光谱(IR)、程序升温脱附(TPD)、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PSR)和微反技术考察了催化剂的表面结构以及CO2和CH3OH的化学吸附和反应性能.结果表明:Ni2(OCH3)2/SiO2中Ni2+与载体SiO2表面O2-以双齿配位形式键合,甲氧基以桥基形式联结双金属离子形成双核物种Ni2(OCH3)2;CO2在催化剂表面存在甲氧碳酸酯基物种和桥式两种吸附态,CH3OH则只有一种分子吸附态;在100~200℃条件下,CO2和CH3OH在催化剂上的反应产物主要是DMC和H2O;根据反应结果,讨论了催化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芳香酰氯、丙烯酸酰氯或二甲基氯化膦与中间物Et_3NH[(μ-CO)(μ-RS)Fe_2(CO)_6](1)的原位反应,合成了十一个混合配位桥联的六羰基二铁配合物2a—2d,3a,3b和4a—4e,它们的结构皆经元素分析、IR和~1H NMR证实。对于含二甲膦系列的配合物4a—4e,还测得~(31)P NMR谱,并根据其~1H及~(31)P NMR数据进一步推断出这类配合物所具有的可能构象。  相似文献   

20.
氮氧化物(NO_x)作为煤炭燃烧过程主要污染物之一,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如光化学烟雾、酸沉降、平流层臭氧损耗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大气环境污染问题.NO_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被认为是目前处理固定源NO_x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由于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还有1%~3%的CO,远高于NO_x的0.02%~0.04%,因此,以CO为还原剂进行CO-SCR脱硝具有现实意义,它可在反应过程中同时消除CO和NO两种有害气体,但对催化剂的活性及抗毒性提出更高要求.CeO_2作为一种常用的稀土材料,因具有良好的储放氧能力而广泛应用于SCR反应中.过渡金属改性可进一步改善CeO_2的物化性能,从而可能达到CO-SCR的应用要求.本文利用超临界水热技术合成了MOx-CeO_2(M=Co,Fe,Cu)固溶体催化剂,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DRFTIR)等探究了催化剂在CO-SCR反应中的催化活性与作用机制.CO-SCR反应活性测试表明,CuO-CeO_2催化剂活性明显优于FeOx-CeO_2和CoO_x-CeO_2催化剂,在126°C NO去除率即可达到90%;其N_2选择性也可在179°C时达到90%.为了进一步探究MOx-CeO_2(M=Co,Fe,Cu)催化剂的CO-SCR反应途径,本文随后进行了系列原位DRFTIR实验,发现NO在三种催化剂表面均能被高效吸附,其吸附态中间产物主要为双齿硝酸根,桥式硝酸根,桥式硝基和亚硝酰基等.另外,在CuO-CeO_2催化剂表面还存有螯合硝基和单齿硝酸根.CO在催化剂表面主要以CO_x,碳酸根和羧酸根等形式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CuO-CeO_2表面,CO因吸附于Cu~+而形成Cu~+-CO,在2100 cm.1左右形成明显的特征峰.当催化剂表面吸附CO至饱和后再通入NO发现,CO的吸附特征峰逐渐被NO的特征吸附峰取代;而当NO被吸附至饱和后再通入CO,NO的特征峰则不出现明显变化.这表明NO和CO在催化剂表面存在竞争吸附,NO可能优先于CO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当NO和CO同时通入红外反应仓时发现,在CoOx-CeO_2和FeOx-CeO_2催化剂表面只观察到NO的吸附峰,而在CuO-CeO_2催化剂表面观察到Cu~+-CO的特征峰,说明在CO-SCR反应过程中,CO可以在Cu+表面被有效吸附,其与吸附于CeO_2表面的NO物种反应生成N_2和CO_2,遵循Langmuir-Hinshelwood反应机理.而在CoOx-CeO_2和FeOx-CeO_2催化剂表面,因NO的竞争吸附,使得二者主要遵循Eley-Rideal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