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异型花柱是一种受遗传控制的花柱多态现象.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被列为有异型花柱分布较多的科,对白花丹科植物花柱多态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异型花柱的功能和适应意义.今以白花丹科细裂补血草Limonium leptolobum为研究材料,通过对野外居群的花型、花部特征、传粉媒介、繁育系统等进行观察,发现细裂补血草野外居群主要由柱头高出雄蕊的长花柱型植株和雌雄蕊在同一位置的等高型植株及少量介于两种花型之间的不典型植株构成,其中长花柱型植株与等高型植株的数量比为1.1(1.2):1;两种花型的单花在雌雄蕊长度、柱头花粉数和自然状态的结实率显著不同,其中L型单花有着高的柱头花粉数和结实率,其它花大小参数及单花花粉数量无差异;从两种花型排列方式的不协调性和等高型花较低的结实率看,细裂补血草的这种花柱多态现象可能是异型花柱演化过程中的一个不稳定阶段,其中L型植株可能是在某种选择压力下实现的一种雌雄异位方式,而等高型植株应该是该居群的原始株型.  相似文献   

2.
小慈姑自然居群异交率的定量估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然居群取样和单位点同工酶遗传标记的方法对小慈姑(Sagitariapotamogetifolia)湖南茶陵居群中两个亚居群的异交率作了研究.密度较低的亚居群Ⅰ与密度较高的亚居群Ⅱ的异交率估计值分别为t—∧Ⅰ=(81.9±24.1)%和t—∧Ⅱ=(50±24.5)%.作者认为,对雌雄同株的小慈姑而言,居群中一定水平的自交应归因于同株不同花序间雌雄花的交配,异交率的高低不取决于居群密度而主要取决于同期开花花序在2个或2个以上的植株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矮慈姑自然居群的克隆生长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等位酶分析方法,研究了矮慈姑一个自然居群的克隆多样性与空间格局.根据9个酶系统16个等位酶位点23个等位基因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在由120个单株组成的矮慈姑自然居群中,总基株数G=20;平均克隆大小Nc=6;不同基因型比率PD=1.6667;克隆的基因型多样性Simpson指数D=O.8496;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O.8371.克隆生长空间格局分析表明,矮慈姑自然居群中的克隆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交错,克隆构型为混合型,分株居群的构型有游击型、密集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4.
菱属植物形态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产菱属植物31个居群的13个检索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散点图、柱状图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性状的可塑性及其分类学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1.依果体大小可以把菱属植物划分成3大类群,A类群果体最小,只有细果野菱1种;B类群包含了除细果野菱外的所有野生菱,包括东北菱、无颈东北菱、冠菱、丘角菱、耳菱、格菱、野菱等;C类群果体最大,包括四角菱、二角菱、鸟菱、南湖菱等所有的栽培种.2.在种之间,果喙和腰角变异式样丰富,但种内居群间变异稳定,可以作为鉴别性状.3.瘤突高度、叶和气囊的性状分类学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7个地点桃花水母的形态学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3~2008年采集的浙江省宁波、杭州、温州和金华4个地区7个地点的桃花水母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类方法(形态特征分类),对桃花水母的伞径、触手数目和级数、主辐触手和其他触手的长度比、刺丝囊疣形状和排列、平衡囊数目和形状以及生殖腺的形状和颜色等生物特征的观察,将其定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yi),其中金华永康和温州平阳2个地点的桃花水母定为永康桃花水母亚种(C.sowerbyi yongkangensis),宁波、杭州5个地点的桃花水母为信阳桃花水母亚种(C.sowerbyi xinyangensis).  相似文献   

6.
中国珍稀濒危特有蕨类植物--云贵水韭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随机扩增的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云贵水韭现存于贵州平坝境内的惟一的自然居群46个样晶进行厂DNA多态性分析.从60个随机引物中l筛选出12个有效引物,共产生95条DNA片段,其巾59条具有遗传多忿性,多态化点百分率(PPB)为62.1%.与其他蕨类植物相比,云贵水韭居群内存仵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水甲的遗传多样性,一方面可能足由丁遗传变异长期积累的结果,同时也可能是近期生境的破坏还没有较严晕地到使其遗传多样性丧失.随符居群规模的减小,云贵水韭的遗传多样性将会逐渐丧失,建议用现存于平坝居群的云贵水北材料对其居群进行了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7.
单符号变异L系统的图形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OL系统生长的结果一般是自我严格相似,是一种典型的分形.对于现实中非严格的自我相似性现象建模时,一般要采用随机L系统,但是随机L系统难以保证生长的结果与原DOL系统的结果之间有强相似性.本文在DOL系统的生长基础上,引入单符号随机变异的生长模型,以解决理想形态生长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扩展L系统的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5种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在水稻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定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抗病虫害水稻品系“B5”与籼稻品种“明恢63”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一个187个F8代的重组自交系群体。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的分子连锁图,对水稻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性状进行了QTL分析,分别检测到影响抽穗期、株高、穗长、剑叶长和剑叶宽的农艺性状2、2、4、4、4个QTLs,并分别解释各表型性状总变异的50.6%、74.9%、34.1%、47.3%和46.2‰.其中,控制抽穗期的Hd-6基因,控制株高的Ph7基因和控制剑叶长的Fll-2b基因分别是效应值较大的主效座位,其余的为微效基因座位。相关性状的QTLs大多聚集在染色体的相近或相同区间,表现出成簇分布的现象。这些重要农艺性状的分析,可以为水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9.
对天台大雷山4个不同生境(常绿阔叶林、灌丛、竹林和杉木林)夏蜡梅群体的果实、种子形态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测量的果实和种子12项形态学指标表明,果实和种子的性状以灌丛生境最优、其次是竹林生境、最差的是常绿阔叶林生境.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变异,其中群体间的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从61.71(每果种子数)到7.51(种子厚).夏蜡梅种子形态较果实形态稳定.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其中80%以上的变异来源于生境内.PCA分析结果将4个群体大致分为3组,杉木林生境和常绿阔叶林生境果实和种子形态最接近,为一组,竹林生境和灌丛生境各为一组.夏蜡梅果实和种子形态与光照条件的相关性最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生境夏蜡梅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的总黄酮含量叶片最高,其它器官的含量很低;总绿原酸含量叶、根中的含量较高,其它器官也有一定的含量.3个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叶片的总黄酮与总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2)夏蜡梅7个居群叶片总黄酮含量在3.4979%~5.1779%,其中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高于临安居群,差异极显著;7个居群叶片总绿原酸含量变化范围为2.6991%~4.5873%,大雷山2个居群的含量也高于临安居群.不同居群叶片的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具有显著性正相关.(3)通径分析显示,影响夏蜡梅叶片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主要因子为氮、有机质和C/N.(4)聚类分析结果为大雷山是夏蜡梅叶片高总黄酮和总绿原酸含量的适生区域.  相似文献   

11.
大黄鱼4个家系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结合传统形态学测定和框架测定,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反交家系、岱衢洋家系、官井洋家系和正交家系进行形态差异比较.可数性状卡方分析表明,4个家系可数性状无显著差异;可量性状和框架数据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岱衢洋家系、官井洋家系和正交家系之间形态差异较小,而它们同反交家系差异显著;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结果也表明反交家系与其他家系差异较大,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通过对10个贡献率较大的形态变量进行逐步判别分析,建立了4个家系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P1为83.3%~100%,P2为87.5%~96.8%,综合判别率为92.5%.  相似文献   

12.
浙江产索氏桃花水母的形态学及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杭州和绍兴的桃花水母进行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和鉴定,标本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为:触手分3级,主辐触手明显较其它触手长;刺丝囊疣乳突状,围绕触手呈螺旋形排列;平衡囊管状,生殖腺为长囊状.其形态鉴别特征与文献报道的索氏桃花水母的分类特征一致,故将杭州与绍兴产桃花水母订为索氏桃花水母.对杭州产索氏桃花水母的形态特征系统地进行数量统计与分析,发现水母伞径与缘膜宽度、平衡囊数和触手数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而平衡囊数与触手数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性别对桃花水母伞径大小与缘膜宽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西穗花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西5个自然穗花杉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居群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10个引物对5个居群58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61条清晰的扩增带。在物种水平上,多态性百分率(PPB)83.6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14 6,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H0)为0.465 4。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遗传多样性的RAPD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RAPD技术,对20世纪70年代从马来西亚引进的7对罗氏沼虾后代的养殖群体(简称NY)和90年代从新加坡引进的天然群体的F1与养殖群体交配繁殖的后代(简称NX)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用OPM组随机引物对两个群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扩增的DNA片段大小在0.1~1.5kb之间.NY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simiIarity,S)为0.8819,NX群体内的平均遗传相似度(5)为0.5857.他们的遗传变异度(variability,V)分别是0.1181和0.4143.NY群体的变异度明显小于NX群体.这可能与NY群体长时期的近亲间或在小群体内繁殖导致种群退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攀援植物的行为及其生态适应方式和原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攀援植物的攀援方式、化学性防御等行为遵循进化稳定性的原则;攀援植物在异质生境,如不同的光环境及不同的支撑条件下的觅食行为,遵循形态可塑性的原则.攀援植物行为的生态适应意义主要体现在保证了其个体的生存和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文字识别技术在文档管理、图像理解、视觉导航等中具有重要应用。然而,自然场景中的文字通常排列任意、形状不一、字体多样,难以被检测和识别。提出了面向自然场景图像的三阶段文字识别框架,该框架包括文字检测、文字矫正和文字识别。首先,利用特征金字塔网络分割图像中的字符,基于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获取字符间的亲和度,连接孤立字符构建单词行,文字检测率(F分数)高达91.97%。然后,通过多目标矫正网络矫正被检测文字,以应对场景图像文字的复杂形变,增强阅读性。最后,通过注意力序列识别网络按序输出预测结果,实现单词级识别,文字识别正确率达84.98%。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薹草属广义菱形果薹草组Carexsect.Rhomboidales s.l.(莎草科)54种、2亚种、8变种,共76个样品进行了叶片表皮形态特征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在大多数种中表现出稳定性,上、下表皮细胞大多为长方形,少数为近方形、近圆形或长条形,其垂周壁式样多为深波状,少数为波状;气孔器在下表皮脉间呈列或随机分布,气孔的大小、气孔指数及密度在种内有差异;有些种具硅质乳突,而表皮附属物分为刺突和刺毛2种,刺突常出现在sect.Rhomboidales s.str.的成员中.根据表皮的各项性状尚无法区分sect.Rhomboidales s.str.和sect.Careyanae,叶表皮性状近缘种之间存在显著区别,可以作为区分种或种下类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远缘杂交得到了栽培稻品种IR36×中国疣粒野生稻的种间杂种,并对杂种植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疣粒野生稻种间杂种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其株高、剑叶长度、穗长、颖花数及花药长度等介于双亲值之间;生长习性、柱头颜色、粒型和落粒性等与疣粒野生稻相同;穗轴有分枝、光周期敏感性则与栽培稻相似.杂种有24条染色体,高度不育.同工酶分析表明,杂种的酶谱为互补型或杂合型.RAPD分析显示双亲之间的多态性比例为81.4%,杂种的扩增带中包含亲本特有带和共有带,且以特有带为主.上述结果为中国疣粒野生稻中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建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诸葛菜属Orychophragmus Bunge为中国特有植物,至今为止在分类学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在文献考证、野外采集和标本查阅的基础上,对诸葛菜O.violaceus、铺散诸葛菜O.diffusus(O.violaceus var.homaeophyllus)、湖北诸葛菜O.hupehensis、太白诸葛菜O.taibaiensis的13个形态性状进行了观测.基于对6个居群58个个体的形态性状的观测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1)PCA散点图显示所分析的所有个体可分成3类,即诸葛菜、湖北诸葛菜+太白诸葛菜、铺散诸葛菜;(2)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诸葛菜属只含1个种,将湖北诸葛菜和铺散诸葛菜处理为诸葛菜的亚种,并做了新组合[Orychophragmus violaceus subsp.hupehensis(Pamp.)Z-H Chen et X.F.Jin,subsp.homaeophyllus(Hance)Z-H ChenX.F.Jin],同时将太白诸葛菜和秭归诸葛菜O.ziguiensis作为湖北诸葛菜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