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735例儿童发铅的检测。其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为:各年龄组男女之间及各年龄组之间铅污染无明显差异。735例儿童发铅超正常的有276例,其流行率为37.55%,说明该地区儿童铅污染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学龄期儿童头发铅水平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南城县小学 541名学龄期儿童头发中铅的水平。调查所得资料属非正态性资料。儿童发铅中位数为 7 4 5× 10 - 6 ;四分位数间距为 10 0 5× 10 - 6 ;发铅 >10× 10 - 6 者占 37 33% ;男女发铅“超标流行率”有显著性差异 ;无论男女年龄与发铅值均无相关。  相似文献   

3.
2001—2005中国各省(市)燃煤大气铅排放量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估算了中国各省(市)燃煤大气铅排放量和铅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在2001—2005年,山西、湖北、山东、河北、河南的燃煤铅排量均超过3 000 t,各省(市)共向大气排铅5.9万t,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4.5%。燃煤大气铅排放强度与儿童铅中毒率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在人口铅排强度低于0.5 t/万人的省(市),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在人口铅排强度超过0.6 t/万人的省(市),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三个民族地区儿童血铅水平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云南省三个不同民族地区共1004名3-12岁健康儿童检测了静脉血铅水平,并进行了儿童个人情况及家庭社会环境因素调查。结果表明,丽江纳西族和昆明汉族儿童血铅水平较高,大理剑川儿童血铅水平较低;微环境是造成儿童血铅水平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3-2007年中国儿童铅中毒率的分析研究——发铅检测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了2003—2007年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发铅水平和铅中毒率的中文文献,对涉及8省16万人作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内中国儿童的平均发铅水平为7.5μg/g,铅中毒率平均为27.5%,与同一时期血铅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对调查区和对照区共203名 ̄6岁幼儿进行了血铅汪洋的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幼儿,已受到程度不同的铅污染。工业相对集中的城镇(调查区)幼儿血铅含量为5.15μg/dL,大于郊区(对照区)幼儿的血铅含量3.54μg/dL,交通和工矿企业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幼儿体内铅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动态微分电位溶出法直接测定微量全血中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简述了电化学方法测铅的发展及优越性,重点给出了一种简便可靠的直接测定微量全血中铅的方法。该法检测下限可达0.2ng/mL,线性范围0-0.04μg/50μL血,相关系数r=0.9991,相对标准偏差6.3%-22%,平均加标回收率83.9%-117.6%。实验结果表明,该法能够有效排除血中有机成分的干扰、快速、灵敏地测定微量全血中铅的含量,且重现性较好,巳能基本满足常规临床检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空气中不同浓度铅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选择本地区不同铅浓度的两个厂矿的177名接触铅工厂为调查对象,并以不接触铅而其它条件相同的行政人员为对照组。对接触不同浓度铅和对照组的人员作全面休查体并结合实验室作有关生物指标检测。结果表明,接触较高铅浓度的某蓄电池厂98名工厂,受铅职业危害较严重,检出慢性铅中毒14人(占14.2%),铅吸收10人(占10.2%),且发生症状和体征之阳性率亦比铅锌矿和对  相似文献   

9.
降铅Ⅰ号冲剂防治儿童铅中毒的研究附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观察了用降铅I号冲剂防治儿童铅中毒100例临床疗效,治疗组降铅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分析了公路附近的蔬菜中铅的含量。结果表明,蔬菜中铅的含量还与其距离公路的远近有关,蔬菜与空气接触程度也有关;不同种类蔬菜中的铅污染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绿豆提取物排铅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观察了绿豆提取物对铅中毒动物的排铅作用,用SD雄性大鼠建立铅中毒模型,按体质量随机分组对照。结果表明,绿豆提取物可以增加铅中毒大鼠的铅排出量,降低骨铅和肝铅。提示绿豆提取物具有促进铅的排出和减少体内铅蓄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气铅污染对交通警察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论述了大气铅污染与交通警察健康的关系。世界范围内汽车废气铅污染占人类活动中铅污染的60%以上,每年约有40万吨的铅从汽车废气中排出。铅污染不但涉及到空气、土壤、水源,而且还危及到海洋生态平衡。首先受汽车废气铅污染危害最明显的就是交通警察。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的含铅废气,致使交通警察体内积畜高含量的铅,可导致呼唤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功能紊乱。铅还胡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降低大气铅污染的重要措施是  相似文献   

13.
通过计算机检索收集了我国2003—2007年公开发表的、关于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研究的论文,对27个省(市)涉及30万人所作的调查分析表明,近5年内中国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为76.5μg/L,中位值为79.5μg/L;平均铅中毒流行率为23.5%,中位值为23.0%。0—6岁儿童铅中毒流行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大。2003—2006年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率逐渐降低,但2007年比前两年有所增大。铅中毒率高低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预防儿童铅中毒仍然是我国今后应当重视的重要社会问题和医学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用X射线荧光分析法测定了上海和苏州地区2402例正常人头发样品,探讨了儿童的发铅特征及正常值上限和慢性铅中毒界限。结果表明,人发铅的正常值上限为25.0×10~(-6),筛选慢性铅中毒的界限为42.5×10~(-6)。以苏州地区260例0~10岁儿童所作的统计,有38.8%的儿童发铅超过正常值上限,17%的儿童可能有慢性铅中毒的危险。其中0~4岁儿童超标分别占超标总数的88.1%和86.7%。  相似文献   

15.
实验研究了原煤、煤焦以及煤在不同气氛下受热得到的气体产物对NO的还原特性。结果表明,原煤的NO还原能力不仅与其挥发分含量有关,还与煤中的矿物质有关;制焦气氛中的O2能改变煤焦对NO的还原能力,其改变与煤种有关。高挥发分煤所释放的挥发性产物对NO的还原率也高, 但Tongchuan(TC)煤除外。TC煤的挥发分含量不高,但由TC煤得到的挥发物对NO的还原率与高挥发分的Sanxie(SX)和Shenmu(SM)煤释放的挥发物相当。煤在N2环境下所释放的气体产物对NO的还原能力比CO2气氛下释放的气体产物对NO的还原能力强,但TC煤除外。同样,制气气氛中的氧对燃煤挥发物的NO还原能力的影响也很大,这种影响与煤种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刘瑞东 《化学教育》2006,27(8):44-47,61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后,仍然对化学平衡中的5大中心概念问题:(1)动态平衡的判断;(2)浓度、温度、压强(体积)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浓度、温度、压强(体积)等对化学平衡反应速率的影响;(4)盐类对溶解平衡的影响;(5)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等存在大量的迷思概念。在此基础上论文汇总了学生在化学平衡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重要迷思概念以及对重要迷思概念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传统的教学很难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  相似文献   

17.
选取化学教育领域核心期刊《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2011-2016年的180篇调查研究类文献为样本,分析了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并运用“调查类文献品质考察工具”对调查类文献品质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调查类研究数量呈下降趋势;研究主题以化学学习、教师教育、化学教学为主;调查对象主要是中学生和在职教师;作者群体约半数来自高等学校。研究品质方面,虽然研究品质逐年提高,但整体研究品质仍不容乐观,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信度和效度的直接证据,数据分析处理方式单一,以及文献探讨不足。  相似文献   

18.
吴秀明 《高分子学报》2021,53(1):161-171
随着语境的变化和整体学术的推进,人们对当代文学“历史化”的思考愈来愈深入,原先隐含的深层的文学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及其对整体当代文学认识和评价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本文选择与之相关的八个问题,通过主观与客观、历史与现实、事实与思想等多维解读,就当代文学“如何历史化”或曰“如何历史重构”进行探讨,希望在深入反思和盘点的基础上,对处于胶结状态的“历史化”研究及整体当代文学认识和评价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19.
杨东移  沈理明 《化学教育》2011,32(10):65-68
为了了解中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状况,采用编制问卷对苏州和无锡8所中学的初三、高一和高二的一千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化学概念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大部分学生能辨析概念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主要通过举例和自己琢磨习得化学概念,预习和类比方法运用不够,期望借助实验、多媒体学习化学概念;保持化学概念的方法中常用的是划线、分类和比较,画图表、复述和复习运用得不够。化学概念学习中存在着过度练习和轻视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况。对此,提出了改进化学概念学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人教版化学教科书中,有机化学的内容主要出现于必修2与选修5中。依据新课程理念,必修、选修目标要求及内容设置均有所差别。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必修、选修教材深度以及高中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相关性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有机化学为载体,对上述问题作以调查研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