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氨吸收式串联型动力/制冷复合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采用氨水混合工质的动力/制冷复合循环,该循环以中低温工业余热或燃气轮机排气为热源,将动力、制冷子循环采用串联方式连接,基础循环工质为氨质量浓度为0.27的氨水溶液,热源为365℃/104.3 kPa 的热空气,透平进气参数为350℃/3750 kPa,,以热效率η1、(火用)效率η2作为评价准则,模拟计算表明本循环的热效率η1 为17.8%,炯效率η2为45%,通过与其它有代表性的分供系统及联供系统进行热力性能方面的比较,表明本循环η1、η2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热力学观点讨论了工作温度对于制冷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与循环时间有关的温度效率和熵产数。对于一个相对较短的循环时间,吸收/解吸收热量转换器的温度效率在200秒后可以达到92%。熵产数Ns由在一个循环系统内生成的不可逆性参数和热量转换器流体有效性参数之间的比率决定。结果显示,在使用一个30℃冷源的情况下高级吸收式循环系统的熵产数Ns在热水温度是45℃至55℃之间时是相对较小的,而对于传统循环,在使用相同冷源温度的情况下,热水温度在65℃到75℃之间时,Ns是相对较小的。  相似文献   

3.
《工程热物理学报》2021,42(9):2243-2249
通过实验研究了氨–水–溴化锂三元工质的对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影响。实验测试了发生温度100~130℃,蒸发温度-16~-4℃和冷却水温度22~33℃工况下的系统性能系数,发现适用于氨吸收式制冷的最佳溴化锂浓度为15%,与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相比,性能系数最高提升了10%。溴化锂最为第三工质对系统的影响是整体的,使用三元工质可以降低精馏负荷与回流比,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发生压力,有利于提升性能系数;但其不利影响体现在会降低浓溶液中氨的浓度,导致系统循环倍率上升,不利于提升性能系数。合理使用氨–水–溴化锂三元工质是不增加系统复杂度提高氨吸收式制冷性能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4.
吸收式制冷用氨-硝酸锂工质对及循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硝酸锂作为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对有很多突出优点,但有关其热物理性质及循环系统的研究资料比较少。文中详细介绍了氨-硝酸锂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特点、热力学性质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此工质对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此工质对的一种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系统。利用此系统,可将总效率提高10%,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对12个通用的三效循环系统以及这12个通用循环系统组成的76种可能的密闭循环系统进行了评测。根据通用三效循环系统的压力和溶解度要求,对通用三效循环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充分考虑各部件设计中的问题和COPs数值,以及处于高腐蚀环境中部件的数目。通过分析,确定了四个性价比较优的系统:Alkitrate Topping循环系统,Pressure Staged Envelope循环系统,High Overlap循环系统和Dual Loop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6.
热力学制冷循环实验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制冷循环实验仪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实验内容,阐述了测量制冷量、制冷系数、压缩机功率的方法,给出了一般情况下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原始设计,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Einstein制冷循环,使用Patel-Teja立方型状态方程及Reid-Pana-giotopolos混合规则,以数值模拟研究该循环可行性,并分析系统性能影响因素。冷凝/吸收温度为35℃时,系统性能系数最高可达0.27。  相似文献   

8.
根据本课题组人员完成的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计算程序,对一种逆串联式三效循环进行了热力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其发生温度约在200~220°之间,发生压力约在2~4×105Pa之间,其COP比双效制冷循环高约40%.因而,逆串联TC循环是一种既具有较高的热力性能系数,又具有较低的发生温度、发生压力的三效循环.  相似文献   

9.
综合考虑工质热力学性质及环境友好性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将非共沸混和制冷剂HFC32+HFC227ea替代HCFC22用于吸收式制冷系统。用UNIEAC模型确定组分活度系数,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及相平衡原理基础上,对HFC32+HFC227ea/DMF新型吸收式制冷循环性能随工况的变化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HCFC22/DMF循环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当HFC32和HFC227ea以适当比例混合用于吸收式制冷循环时,完全能达到HCFC22所能达到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先进吸收式制冷循环本质上是各种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复合循环,吸收式制冷循环也可与其它循环进行耦合,从而得到更高效的复合吸收式制冷循环。针对吸收压缩复合及吸收喷射复合循环的性能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子循环采用不同制冷剂的新型吸收-压缩复合制冷循环具有较高的COP,且为低温太阳能热高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不仅可用来提高循环效率,还可用来制取更低温度下的冷量。另外,高低压发生器可通过喷射器进行耦合来降低低压发生压力,利用低温太阳能热。  相似文献   

11.
船用内燃复合循环热力分析吴孟余,章学来(上海海运学院轮电系上海200135)关键词:内燃复合循环,效率,循环分析一、引言为了提高船用内燃机的经济性,近年来,国内外对于复合内燃机的研究方兴未艾。该机既具有内燃机燃烧温度高的特点,又结合了涡轮机排温低、压...  相似文献   

12.
冷热电系统特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热电联供系统建立在能的梯级利用基础上,将发电、供热、制冷有机结合在一起。本文基于探讨燃气轮机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通过对各子系统进行系统(?)分析,揭示了各独立变量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内在规律,并明确指出了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系统节能率(约27%)以及系统集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准则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通过对以燃气轮机回热循环为动力系统的冷热电联产系统进行热力学分析,对几种常用的评价准则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认为能量利用系数将冷、热、电等各股能量等价看待,(火用)效率过分看重能量的作功能力,折合发电效率过分关注冷、热能的输出,均不适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节能率反映的是输入能量的使用情况,经济(火用)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经济性的表现,比较适于冷热电联产系统的评价。研究中发现,燃气轮机温比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高,但针对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最佳压比;在节能率的使用中需要明确参照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4.
改进型氢氧联合循环及其性能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前言氢能既具备矿石燃料的优点,又符合长远能源发展的要求,被称为21世纪的能源。氢能发电是氢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出现了各种氢能发电方案。文献山提出了氢氧联合循环(包括混合式和面式);此外还有高温蒸汽朗肯循环,氢氧燃烧,加热氦(或二氧化碳)的闭式透平K’];对燃用液氢的系统也有论述*’]。本文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综合了混合式和面式氢氧联合循环的一些特点,提出了氢氧联合循环的改进型式。本文将着重讨论这种改进循环的性能,并与混合式多级再热氢氧联合循环加以比较,对氢氧联合循环的进一步发展作一初步尝…  相似文献   

15.
1引言本文分析并比较了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CC)(图川山、注蒸汽燃气轮机(STIG)循环z图2)l’]、湿空气透平(HAT)循环(图3)[’1及采用中冷或再热手段后相应循环的性能.为了不使系统过于复杂,只采用一级中冷、一级再热,中冷器和再燃室的位置与通常的设计相同。中冷器所用冷却水来自环境,吸收热量后又回到环境。选用余热锅炉型CC,HAT循环选用文献[3]提供的结构。2计算结果及分析计算条件:(a)环境温度20”C,压力0.101325MPa,湿度sg/bgDA;(b)压气机绝热效率0.88,燃气透平相对内效率0.9,蒸汽透平相对内效…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一套10kw级微型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采用燃气内燃机发电,地板辐射采暖,吸附制冷机提供空调制冷)在冬夏两季实验研究获得的数据,从热力学第一及第二定律角度,进行热力学分析,与传统的冷、热、电分产系统进行比较,并对不同评价标准得出的结果展开了进一步的探讨。分析揭示了冷热电联产系统高效节能的原因,得出的相关结论为实验系统的改进以及未来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溴化锂浓溶液对水蒸气的吸收与凝结的热力学过程,一般都用浓度梯度这个驱动势(Fick定律)来分析,但这并不完善。而化学势是引起质传递的真正驱动势,本文基于化学势这一理论对水蒸气的被吸收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得出蒸发器的水蒸气虽温度低于喷淋溶液的温度,但它的化学势高于溶液中水的化学势,所以被溶液吸收,且溶液温度(浓度)越高化学势差值越大,水蒸气越易被吸收,针对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对吸收器设计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两种采用引射器回收氨水工质功冷联供循环内的中温中压能量的改进方案,即通过回收热源能量将中温中压稀氨水工质加热至过热蒸汽状态后作为引射器工作工质分别用于:方案一,引射透平排汽以降低背压;方案二,引射蒸发器出口工质以降低蒸发压力.计算表明相同耗能下,相对于基础循环,方案一的净输出功提高0.9%、(火用)效率提高了0.8%;方案二的冷(火用)输出提高了11.1%,(火用)效率提高了0.7%,从而为有效回收系统内部能量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冷热电联产系统节能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各子系统性能和补燃量对冷热电联产系统总体性能的影响,得到了与分产系统相比联产系统节能所需满足的条件,并建议采用以联产系统燃料量为基准的节能系数评价联产系统性能。通过对回收的热量在制冷子系统和供热子系统中的分配情况研究,确定了回收热量优先利用的原则。补燃量的增加将导致联产系统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使联产系统与分产系统相比不具有优势;随着电网供电效率的提高,确保联产系统节能所需的联产系统发电效率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