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离子对配合物1,[Cl2Bz-1-Apy]2[Ni(mnt)2],其中,Cl2Bz-1-Apy为(E)-1-(3,4-二氯苯亚甲基氨基)吡啶一价阳离子,mnt是马来二睛基二硫烯二价阴离子。在配合物1的晶体中,阴离子和阳离子中吡啶环之间存在阴离子…π相互作用。DFT电荷密度分布分析表明,阴离子…π相互作用主要源自离子对间的Coulomb吸引力。在固体和乙腈溶液电子吸收光谱近红外区,配合物1都有一个宽的弱吸收带,该吸收带可归属为二价阴离子[Ni(mnt)2]2-内的d-d电子跃迁和阴阳离子对间的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2.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2(L)2Cl2](1)和[Cu2(L)2(OAc)2](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每个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和2个阴离子配位(1中为氯离子,2中为醋酸根离子),其中1个阴离子为μ2桥联配位模式。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3.
合成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2(L)2Cl2](1)和[Cu2(L)2(OAc)2](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中,每个拥有四方锥配位构型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阴离子配体L-的N2O电子供体和2个阴离子配位(1中为氯离子,2中为醋酸根离子),其中1个阴离子为μ2桥联配位模式。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3种离子对配合物 [1-benzyl-3-bromopyridium]+[Ni(mnt)2]- (1),[1-(4′-flurobenzyl)-3-bromopyridiunm]+[Ni(mnt)2]- (2),[1-(4′-cholorobenzyl)-3-bromopyridium]+[Ni(mnt)2]- (3),(mnt=马来二腈基二硫烯,maleonitrile dithiolate)获得了单晶并解析了它们的单晶结构。  相似文献   

5.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2·H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2(L)2Cl4](1)和[Zn(L)2 Cl2]·2H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2个2-氨基-3-羟基-吡啶Schiff碱双核Ni(Ⅱ)和Zn(Ⅱ)配合物,[Ni(L1)(DMF)]21)(H2L1=4-羟基-3-((3-羟基-吡啶-2-亚氨基))-苯并吡喃-2-酮)和[Zn(L2)(H2O)]2·2DMF(2)(H2L2=2-((3,5-二溴-2-羟基)-氨基)-吡啶-3-醇),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等手段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2均具有双核结构,均由2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以及2个配位的溶剂分子组成,不同的是配合物2含有2个溶剂分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且中心金属Ni(Ⅱ)和Zn(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五配位的扭曲的四方锥。此外,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氢键、C-H…ππ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此外,讨论了H2L1,H2L2及其相应的Ni(Ⅱ)和Zn(Ⅱ)配合物的荧光性质。配体H2L1和H2L2呈现蓝色发射,最大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457和473 nm,而配合物12显示绿色发射,λem分别为543和538 nm。  相似文献   

8.
以4-吡啶-NH-1,2,3-三唑(L)为配体与ZnCl2·H2O分别在溶剂热和室温挥发条件下得到了配合物[Zn2(L)2Cl4](1)和[Zn(L)2 Cl2]·2H2O(2),并进行了红外、元素分析、单晶衍射、粉末衍射等表征。2个配合物中,超分子相互作用对于配合物的结构有很大影响。其中,配合物1由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3D堆积结构,配合物2通过氢键作用形成堆积结构。同时,在常温下研究了配体以及2个配合物的固体和液体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9.
以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手性双齿席夫碱为配体, 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配合物fac-Δ -[Fe(S-L1)3][ClO4]2 (1), mer-Λ -[Fe(R-L2)3][ClO4]2· Et2O (2)(L1=1-对氯苯基-N-(1-正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 L2=1-苯基-N-(1-异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配合物12中, 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n)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而配合物2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2个[Fe(Ln)3]2+阳离子、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和1个乙醚分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n)3]2+形成单一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 而配合物2中的铁(Ⅱ)在高自旋状态。在[Fe(Ln)3]2+中, 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C-H…π和C-Cl…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和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2分别在372 K和146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2具有不同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12表现出不同的自旋转换温度。  相似文献   

10.
四氯合铂酸钾分别与邻、间、对磺基苯甲酸在乙腈和水中利用水热合成获得了3个铂的N-(1-亚氨基乙基)乙脒配合物:[Pt(NIA)2]·(2-sb)·2H2O(1),[Pt(NIA)2]·(3-sb)·3H2O(2)和[Pt(NIA)2]·(1,4-dsb)·2H2O(3)(NIA=N-(1-亚氨基乙基)乙脒,2-sb2-=2-磺基苯甲酸二价阴离子、3-sb2-=3-磺基苯甲酸二价阴离子、1,4-dsb2-=1,4-二磺基苯二价阴离子)。合成过程中发生了乙氰三聚以及4-sb2-转变为1,4-dsb2-的反应。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紫外、荧光、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表征,并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3个配合物为阳离子-阴离子物种,阳离子为[Pt(NIA)2]2+,中心金属离子四配位平面构型;阴离子与阳离子、水形成氢键,组成一个三维网络结构,但3个配合物的氢键模式不同。配合物在热稳定性、荧光性质上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采用缓慢挥发法合成了2个烟酰腙类Schiff碱配合物[Cu(Py)(HL1)]2 (1)和[Ni(L2)2] (2), 其中, H3L1=2, 4-二羟基苯甲醛缩烟酰腙, HL2=2-乙酰基吡啶缩烟酰腙。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热重分析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12的晶体均属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1的晶胞参数a=0.739 86(12) nm, b=1.903 7(3) nm, c=1.154 86(19) nm, β=105.090(3)°, V=1.570 5(4) nm3;该化合物是中心对称的双核配合物, 每个Cu(Ⅱ)离子都处于畸变四方锥配位环境;结构基 元通过π-π相互作用和O-H…N氢键形成三维超分子。2的晶胞参数a=2.034 0(5) nm, b=1.183 2(3) nm, c=1.020 7(3) nm, V=2.456 1(11) nm3;中心离子Ni(Ⅱ)的配位数为6, 它处于畸变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有很高的热稳定性, 分解温度分别为315 ℃ (1)和358 ℃ (2)。  相似文献   

12.
以刚性配体1,3-bib(1,3-二(1H-咪唑-1-基)苯)与[Ru(η6-p-bip)Cl2]2p-bip,联苯基团)为原料,合成了3种双核芳基钌配合物[Ru2η6-p-bip)2(1,3-bib)2XY]X2(X=Y=Cl-1),X=Y=Br-2),X=I-和Y=Cl-3),并用核磁和质谱等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其具有一种刚性双核M2L2碗状结构,空腔中心有一个阴离子Cl-。配合物3对A549细胞有较高的抗癌活性(IC50=13.9 μmol·L-1),与顺铂细胞毒性(IC50=15.2 μmol·L-1)相当。紫外吸收光谱、圆二色谱、凝胶电泳法研究表明配合物1~3与DNA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并且诱发DNA发生解旋。  相似文献   

13.
在室温条件下合成了2个配合物[Ni(DBTA)(DMF)(H2O)4](1)和[Co(DBTA)(DMF)(H2O)4](2)(D-H2DBTA=D-(+)-二苯甲酰酒石酸,DMF=N,N-二甲基甲酰胺),并通过元素分析、FT-IR光谱、X射线单晶及粉末衍射表征了2个配合物的结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2个配合物同构,属于单斜晶系,P21空间群。配合物由配位键形成零维结构,再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当激发波长为280 nm时,配合物12具有较强的荧光。尽管2个配合物同构,但表现出不同的磁性质:配合物1主要表现出Ni2+离子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而配合物2则表现为Co2+离子的磁各向异性以及Co2+离子间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过渡金属盐与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TFPT)、1,3-二(4-吡啶基)-丙烷(DPP)和1,4-二(1,2,4-三氮唑)-1-丁烷(BTB)经水热法合成了3个新的配合物:{[M(TFPT)(DPP)]·H2O}n(M=Cd(1),Ni(2)),{[Cd(TFPT)(BTB)0.5]·2H2O}n3)。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测定了它们的结构。配合物12具有相似的一维链结构。中心金属离子表现为扭曲的[MO4N2]八面体构型。配合物3具有二维结构。中心金属离子表现为扭曲的[CdO5N]八面体构型。配合物13分别在424 nm、442 nm处出现来自于配体的荧光发射,对应于配体的π*-π的跃迁,配合物2在356 nm处有非常弱的荧光发射。不同金属阳离子对配合物13的荧光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通过荧光的猝灭机理,它们都能选择性检测Fe3+离子。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Schiff碱配体3-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1)及4-乙酰吡啶缩邻氨基苯甲酰腙(L2),并分别与HgCl2进行了配位反应,得到2个配位聚合物{[Hg(L1)Cl2]·CH3OH}n (1)和[Hg(L2)Cl2]n (2),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通过X射线单晶体衍射技术测定了2个配合物的单晶结构,结构解析表明,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2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2个Schiff碱Cu(Ⅱ)/Ni(Ⅱ)配合物[Cu(L12](1)和[Ni(L22](2)(HL1=1-(4-(((E)-3,5-dichloro-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henyl) ethanoe O-benzyloxime,HL2=1-(4-(((E)-4-methoxy-2-hydroxybenzylidene) amino) phenyl) ethanone O-benzyloxime),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进行了表征和分析。X射线结构表明:配合物12具有类似的结构,均由1个金属离子和2个配体单元组成。配合物12都是单斜晶系,但配合物1空间群为C2/c,而配合物2P21/c。且中心金属Cu(Ⅱ)和Ni(Ⅱ)离子的空间构型均为四配位的扭曲的平面四边形结构。配合物1通过π…π和C-H…π作用形成3D超分子结构,而配合物2通过C-H…π作用形成2D超分子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17.
最近Ruamps和同事发现三角双锥构型的Ni(Ⅱ)配合物[Ni(Me6tren)Cl]ClO41,Me6tren=tris(2-(dimethylamino)ethyl)amine)具有大的单轴磁各向异性(J.Am.Chem.Soc.,2013,135:3017-3026)。他们利用HF-EPR研究获得横向零场分裂(ZFS)参数E=1.56(5)cm-1但未能确定轴向零场分裂参数D。在本工作中,我们利用0~17.5 T和5 K的变磁场远红外光谱(FIRMS)来检测自旋基态S=1中的MS=±1和MS=0态之间的磁跃迁。在FIRMS中直接观察到Zeeman分裂态之间的跃迁,得出轴向ZFS参数D=-110.7(3)cm-1。我们对1的晶体结构进行了Hirshfeld表面分析,揭示了1分子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稀土硝酸盐和2,5-噻吩二甲酸与菲咯啉在水热反应条件下合成了3个新的配合物,[Ln(2,5-tdc)1.5(phen)(H2O)]n(Ln=Gd(1),Tb(2),Dy(3);2,5-tdc=2,5-噻吩二甲酸根,phen=菲咯啉)。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配合物1~3为同构的2D网络结构。配合物1在340 nm激发下出现最大发射中心位于366和387 nm的宽峰,可归属于配体的π*-π跃迁发射。配合物2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发绿光,其荧光发射光谱中出现了4个尖峰,位于491、545、588和620 nm处,对应于Tb3+5D47FJJ=6~3)跃迁。配合物2的荧光寿命显示为单指数衰减,其值为(0.123±0.005)ms。配合物3的发射光谱中出现了2个尖峰,位于482和575 nm处,分别对应于Dy3+4F5/26H15/24F5/26H13/2跃迁。另外,研究了配合物2的荧光传感能力,该配合物可作为荧光探针检测水溶液中的Cu2+离子。  相似文献   

19.
以含有苯环和咪唑环的手性双齿席夫碱为配体, 合成了2个纯手性单核自旋转换铁(Ⅱ)配合物fac-Δ-[Fe(S-L1)3][ClO4]2 (1), mer-Λ-[Fe(R-L2)3][ClO4]2·Et2O (2)(L1=1-对氯苯基-N-(1-正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L2=1-苯基-N-(1-异丙烯基-1H-咪唑-2-亚甲基)乙胺)。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EA)、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紫外光谱(UV)、圆二光谱(CD)等手段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表明在配合物12中, 铁(Ⅱ)金属中心与3个不对称双齿手性席夫碱配体中的6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环境。配合物1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1个[Fe(Ln)3]2+阳离子和2个高氯酸根阴离子。而配合物2中每个结构基元中包含2个[Fe(Ln)3]2+阳离子、4个高氯酸根阴离子和1个乙醚分子。由于铁(Ⅱ)中心周围手性配体的螺旋协调配位使[Fe(Ln)3]2+形成单一构型。Fe(Ⅱ)-N键长表明配合物1中的铁(Ⅱ)在低自旋状态, 而配合物2中的铁(Ⅱ)在高自旋状态。在[Fe(Ln)3]2+中, 相邻配体中的苯环和咪唑环形成分子内π-π相互作用。配合物12通过分子间C-H…π和C-Cl…π相互作用形成超分子结构。CD光谱证实配合物12在溶液中的光学活性。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2分别在372 K和146 K发生自旋转换。由于配合物12具有不同的堆积方式和分子间相互作用, 导致1和2表现出不同的自旋转换温度。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2个铜(Ⅰ)的配位聚合物{[Cu2(4-bpo)2(CH3CN)2(PPh3)2](BF4)2}n (1)和{[Cu(4-bpo)(CH3CN)(dppe)0.5]BF4}n (1)(PPh3=triphenyl-phosphine,dppe=1,2-bis(diphenyl phosphino)ethane,4-bpo=2,5-bis(4-pyridyl)-1,3,4-oxadiazole),对其进行了红外、1H NMR、 19F NMR、11B NMR、元素分析等相关表征,并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位聚合物12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不同的二维超分子的网状结构:在配合物1中,一维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连接成为二维双层结构和二维网络结构;在配合物2中,一维梯形链状结构通过π…π相互作用组装成不同二维和三维网络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固态发光性能,显示其存在TLCT/MLCT电荷跃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