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此前"珠算(珠算文化、程大位珠算法)"已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走进谐趣横生、鲜为人知的——中国珠算之最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名珠算爱好者,对中国珠算这一传统的国粹与民族优秀文化,总会有浓浓的亲情、清新的感受和拳拳之爱。一、中国珠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的,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从1800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所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  相似文献   

3.
<正>珠算这一古老的计算工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虽然承载着民族繁衍生息的根基和血脉,但却日渐式微,亟需传承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所以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包括珠算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一、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珠算文化的内在逻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  相似文献   

4.
“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算这一中华之光,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国学的一部分,融入主流文化,搭上时代列车走向世界。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珠算文化的尊重。这不仅对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将产生积极作用,也是丰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国人为之自豪,为之振奋。  相似文献   

5.
<正>珠算是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所作的重大贡献。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  相似文献   

6.
珠算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堪称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传统珠算文化的认可。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发儿童智力潜能,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改革,走出一条科学的珠心算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7.
正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早在2008年就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珠算曾经作为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为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究其历史,珠算与晋商文化有着相依相存的内在联系,珠算成就了一代代晋商,而晋商又将珠算的商用功能发挥到极致。  相似文献   

8.
正一、以申遗为契机,构建珠算心算终身教育体系2006年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和华东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专题研讨会的主题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对珠算的认识从技术操作层面提升到文化层面。2008年珠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中国珠算"  相似文献   

9.
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珠算在2013年12月4日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具有中华民族深厚底蕴的珠算文化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同时也印证了珠算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由此唤醒人们对珠算历史与文化的再认识、再思考,提醒我们要责无旁贷地对其加以保护、传承与发展,让中华民族这一特有的文化瑰宝更多地惠及人类、服务全球。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创,外国友人把它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毫不过分。就连电子技术高度发达的美国等20多个国家也已经把珠算作为"新文化"引进,所以我们中华民族更应该为独创珠算而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珠算已于2008年6月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国又向联合国申报珠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珠算文化,使之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珠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发展至迟可以追溯到大约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朝时期。历史上珠算曾长期扮演着重要角色,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贸易、经济核算、天文地理以及科技和教育等领域,为人们提供快速、准确、高效的计算方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2008年6月14日,珠算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正>2006年5月,以"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代表郑重地通过了"遵循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向,大力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主题文件。文中指出:"珠算是中华传统数学文化中的瑰宝,一项影响深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国务院批准将珠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为我们提出了保护、抢救、继承、发展珠算文化的光荣而艰巨的任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今已三年整。该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当代需  相似文献   

14.
<正>珠算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迄今1800多年。2013年底,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的决议指出:“珠算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象征,也是一种实用工具;这种计算技术经过世代传承,融入日常生活。多个方面,具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向世界提供了另一种知识体系,将中国珠算列入代表作名录,有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尤其是提供了一个适应时代需求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2013年12月4日17时23分(北京时间21时23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通过决议,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既体现了全世界对这一中华文明成果的承认与尊重,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中国珠算项目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珠算被送上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珠算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1800多年前,《数术记遗》所载的"古算十三品",大部分被历史的潮流湮没,流传后世且广为世人所用者唯筹算与珠算。"五升十进制"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明和使用——它是中国算学对世界数学的一大贡献。以"控带四时,经纬三才"的有梁有档的珠算盘为算具的中国珠算是完整意义上的"五升十进制"的最佳载体。据考证,珠算自  相似文献   

17.
正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标志着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珠算已进入世界优秀文化之列,此乃是国人之骄傲!珠算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由珠算发展成为珠心算,让传统珠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走向世界,得到广泛传播,是历史之必然。算盘作为我国第五大发明,珠算的载体被称为最古老的计算机。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半形象半直观思维状态,特点是好玩、认识事物直观。如果把算盘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更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珠算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贡献巨大。珠算文化不仅代表着"另一类知识体系",是古代中国数学、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开启现代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珠算科学文化,推动珠算珠心算教育教学事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需要广大珠算传承人刻苦钻研,坚守初心,为珠算文化传承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2月4日,是一个载入珠算史册的日子。三年前的此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第八届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殿堂,珠算界历时五年的不懈努力终成现实。珠算成功入遗,体现了全世界对这一中华文明成果的承认与尊重,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珠算成功入遗,标志着"中国珠算"被送上了世界文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10月23日)中国珠算于2013年12月4日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珠算文化不但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珠算人所从事的这项事业是庄严而神圣的,肩负着人类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任重道远。尽管经过我们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终身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将定期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验收,也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