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活性炭复合滤嘴吸附性能的热脱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脱附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活性炭滤嘴中活性炭和乙酸纤维脱附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所含挥发性成分的质量分数,活性炭脱附组分共鉴定出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类、烟碱、酸类、酯类等62种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为评价活性炭滤嘴的吸附性能提供了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气相吸脱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热重法研究了一系列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对蒸汽及正已烷蒸汽的动态吸脱附曲线。结果表明,PSAC对苯蒸汽的吸附及再生性能优良。随吸附温度的降低、比表面积的增大、总孔容及微孔容的增大,PSAC对苯蒸汽的吸附容量增大。PSAC对正已烷的吸附速度大于对苯蒸汽的吸附速度,但其对正已烷的平衡吸附容量小于对苯蒸汽的平衡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3.
潘履让  杨平 《分子催化》1990,4(4):284-290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热脱附谱(TDS)与分子束张弛谱(MBRS)方法对NO在Pd(poly)表面上吸附与脱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 对不同表面温度及不同调制频率下分子束张弛谱的实验结果需用三种不同的模型(简单的、粘着系数与复盖度有关的及分支过程的吸脱附模型)来解释.与实验数据拟合所得表征两种不同吸附态的动力学参数为: E_(1d)=104.2±2.7 kmol~(-1), v_(1d)=10~(13.5±0.9)S~(-1) E_2d=74.4±0.8 kJ mol~(-1), v~(2d)=10~(10.3±0.2)S~(-1)最后对非常态(第二吸附态)的机制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研究表明NO部分分解产生的氧吸附在表面是引起非常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脱铝超稳Y沸石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脱铝超稳Y沸石催化乙酸与正丁醇的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硅铝比,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适宜的反应条件下乙酸酯化率可达98.0%,且催化剂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6.
在80℃下研究了ZSM5、13X、Y、MOR、5A、SAPO34等多种分子筛和常见载体上乙炔和丙烯的吸附和脱附性能。结果表明,乙炔和丙烯在SiO2、γ-Al2O3上不吸附,而与分子筛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对于同类型的分子筛,两者的饱和吸附量均随分子筛硅铝比的增大而减小。在同一种分子筛上,以摩尔计的丙烯吸附量均明显高于乙炔。在80℃改性β分子筛上乙炔和丙烯饱和吸附量可分别达到0.11mmol/g和4.89mmol/g,该结果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负载硅钨酸催化合成乙酸正丁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活性炭负载硅钨酸为催化剂,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合成乙酸正丁酯.优化的反应条件如下:在冰乙酸0.253mol、正丁醇0.22mol、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1.5%(质量分数)、反应温度115℃,反应时间为90min的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7.8%.产品纯度>98%,并且催化剂可以多次使用活性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用TPD和TPSR技术研究了苯,乙烯和乙苯在HZSM-5及其负载Co、Zn的催化剂上的吸附和脱附地为。结果表明,苯的TPD峰皆为弥散的单峰。乙烯在HZSM-5及Zn/HZSM-5催化剂上发生二聚、歧化和芳构化反应,在Zn/HZSM-5上乙烯的二聚和歧化反应能力减弱,芳构化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9.
补朝阳 《化学研究》2013,(5):463-465
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在硫酸氢钾催化下合成了乙酸正丁酯;考察了反应时间、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丁醇用量为0.1mol,乙酸用量为0.135mol,催化剂硫酸氢钾用量为0.8g,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8mL时,反应的酯化率达95.2%.  相似文献   

10.
多晶的六角密排的c轴平行于衬底的ZnO膜已用射频溅射的方法制备出来,一电场感应的氧吸附在这些膜上被观察到由紫外光照射或与Ar离子反应所产生的氧的脱附可使膜的电导率增加6-7个数量级,并且一个积累层在膜的表面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1.
12.
乙酸叔丁酯合成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醋酸钠存在下,由叔丁醇和乙酸酐回流酯化10h合成了乙酸叔丁酯,收率78.5%。,经元分析和I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3.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和热脱附谱(TDS)研究了乙酸在Rh(100)表面上的吸附和分解,提出了乙酸吸附和分解反应的模式.130K时,高暴露量的乙酸在Rh(100)表面上形成多层吸附的凝聚态乙酸.升温至290K时,部分乙酸以分子形式直接脱附,另一部分乙酸分子通过O—H键断裂形成乙酸根和氢吸附在表面上;在升温至400K的过程中,乙酸根在表面发生两个相互竞争的反应,即乙酸根分解成CO,CHx,O和H,以及乙酸根分解成CHx,H和CO2;升温至500K,只剩下CHx,O和CO吸附在表面上;600K后,表面吸附的CHx完全解离,同时表面吸附的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CO脱附.  相似文献   

14.
不同吸附剂上动态吸附-脱附挥发性有机气体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热重分析(TG)研究了活性炭以及5A、NaY、13X、ZSM-5(Si0_2/Al_2O_3=27、300)、Hβ和MCM-41分子筛对正己烷、甲苯和乙酸乙酯的动态吸附-脱附性能,系统考察了挥发性有机气体(VOCs)浓度与种类及体积空速对吸附容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体积空速和VOCs浓度,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吸附容量;活性炭吸附剂对三种VOCs具有较高的单位质量吸附量,而13X与NaY对三种VOCs具有更大的单位体积吸附量。  相似文献   

15.
吸汞载银活性炭纤维和吸汞活性炭纤维的热脱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70℃下分别对载银活性炭纤维(载银量14.07%)和活性炭纤维的片状吸附体进行气态汞吸附实验,测定出载银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192.3 mg/g,活性炭纤维汞饱和吸附量为29.4 mg/g,分别为普通活性炭的48倍~192倍和7倍~29倍.采用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两种吸附剂汞饱和后的热脱附再生特性.结果表明,汞饱和载银活性炭纤维的汞脱附发生在100℃~650℃,在70 min内从50℃升温至650℃,才乏脱附率为94.73%;汞饱和活性炭纤维的汞脱附发生在100℃~230℃,在40 min内从50℃升温至350℃ ,汞脱附率为69.93%.扫描电镜分析发现,载银活性炭纤维因吸附汞而富集的银,经热脱附后变成均匀弥散于纤维表面的亚微米级和纳米级球状银颗粒;吸汞活性炭纤维经热脱附后物理吸附汞基本消失,而氧化汞颗粒反而变多,说明物理吸附的汞易于脱附,氧化汞难以脱附,同时在热脱附过程中存在金属汞向氧化汞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气相存在下CO在Pd上非线性脱附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同位素技术测定了预吸附在Pd表面上的CO在单一及混合同位素气氛下的脱附动力学.实验发现CO的脱附动力学是非线性的,在饱和表面上为一级加二级.在易位化学吸附模型和协同交换机理的基础上,对表面吸附物种的动态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讨论,并推导出了非线性脱附动力学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17.
氨基葡聚糖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与脱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虾、蟹壳等水产加工废料中提取的甲壳质,经脱乙酰基反应,可得氨基葡聚糖,单体结构可表示为左图。该碱性多糖无毒,不溶于水及碱性溶液,在pH~4.5的稀酸中会溶涨,酸性更强时可溶解并成盐。若要求该聚合物以稳定的固态存在于水中,介质的酸性只允许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聚糖中的氨基与过渡金属离子有良好的螯合作用,可作为固体吸附剂吸附水中微量的有害重金属离子。据文献报导,这类吸附大多呈Langmuir型,但Pb(Ⅱ)与Cr(Ⅲ)是例外,它们的吸附等温线表现出单层吸附饱和后,又呈现多层吸附的特征。扫描电镜的照片表明聚糖吸附Pb(Ⅱ)、Cr(Ⅲ)后,表面有瘤状小结节生成。溶液pH升高有利于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程序升温脱附(TPD)为主要实验手段,对环己胺在5种不同沸石分子筛上的吸脱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沸石分子筛对环己胺有着较强的吸附作用,不同的沸石分子筛对环己胺的吸附能力受其结构和表面酸性特征的影响而异。有效吸附部位为与沸石分子筛表面酸性有关的弱化学吸附位;环己胺从不同沸石分子筛表面脱附的动力学与晶内扩散有关,其表观脱附活化能分别为:63.6kJ/mol(5A),68.6kJ/mol(13X),20.1kJ/mol(菱沸石),46.9kJ/mol(NaY)和47.3KJ/mol(ZSM-5)。  相似文献   

19.
钨磷杂多酸催化合成乙酸丁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工业乙酸丁酯合成多采用浓硫酸催化间歇式酯化法,该法腐蚀设备、污染环境及副反应多.本文采用H_3PW_(12)O_(40)·29H_2O(HPW)为催化剂,研究了合成乙酸丁酯的影响因素.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正丁醇的转化率不低于98%,产物单收达97%以上,选择性接近100%. 1实验方法 H_3PW_(12)O_(40)·29H_2O、冰醋酸及正丁醇均为分析纯试剂.  相似文献   

20.
CO气体分子在金属氧化物SrO(001)表面吸附和脱附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汪洋  孟亮 《化学学报》2004,62(7):657-661
研究了高纯度金属氧化物SrO粉末表面吸附C18O后在程序升温热脱附过程中的脱附反应规律,讨论了CO气体分子在SrO(100)表面吸附和脱附之间的关系及机理.SrO吸附C18O后,在升温过程中可通过氧的同位素交换生成C16O而脱附,同时伴随少量C18O的直接脱附,并与C16O具有相近的脱附活化能.C16O的脱附量随C18O气体暴露量增加而增加,但当气体覆盖度超过一定值后,脱附量趋于定值.脱附峰值温度随气体暴露量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