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灵运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奠基人,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从事山水诗写作的杰出诗人,山水诗占他的传世诗作总数的2/3以上。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可从谢灵运山水诗的两种表现形式:叙事-写景-悟理的纪游模式与情景结构模式以及“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和“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自然神韵来解读。  相似文献   

2.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山水诗人,山水诗鼻祖,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诗歌题材的新领域,开拓了诗歌创作的新道路,他的诗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山水从《诗经》以来传统诗作中仅被作为比兴手段的从属地位,上升到独立成为审美对象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山水诗在诗歌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一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山水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些典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把《诗经》、《楚辞》引入诗中侧重于抒情,一类是把《周易》、《老子》、((庄子》引入诗中侧重于说理。世人往往批评谢灵运山水诗“有句无篇”,诗必谈玄说理,有情景割裂之嫌。该文旨在说明谢灵运就是通过这些典故更深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诗是情、景、理的融为一体的佳作。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的山水诗的发展史上,王维和谢灵运都是山水诗的大家,谢灵运是一代山水宗师,王维在山水诗上继承了谢灵运等前人的成就,兼收并蓄、纳故知新,成为山水诗中的巨擘.他们在人生际遇、审美艺术、引禅入诗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从深层次来分析又有许多差异,本文从知人论世入手,对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著名诗人,其山水诗中蕴含着大量自然美因素。文章将从山水之色、山水之声、山水之形三个方面对其山水诗的自然生态景观进行探索研究,并力图作一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谢灵运山水诗的“清”之美主要与其山水诗中的自然山水景物相对应,呈现为清新、秀丽、雅致、静谧、幽寂等美学特征;“旷”之美主要与谢氏山水诗中的说理部分相对应,且不期然而然地形成了谢氏山水诗独具特色的以“旷达”人生境界为根基的“旷”之诗歌美学风格。呈现为一种并未被前人所认识到的诗歌美学风格,即:“清旷”之美——清新空旷之自然山水环境与具有“旷达”胸襟之诗人主体紧密结合的产物,是物与人结合之后在山水诗中所生发出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体裁多样化的时期,而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备受学人关注,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魏晋时社会动乱、昏暗,个体生命的无所依靠及朝不保夕,使他们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他们醉心娱乐,去游山玩水,所以出现了游乐诗。不仅如此,当时文人尚谈玄学,老庄思想的兴盛,使精英分子“谈玄”成为一种时尚。由谈玄与游乐结合,形成了山水与玄言杂揉的诗歌。随着文人山水意识的加强,东晋时出现了山水诗宗匠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山立幢建下了丰功伟绩,并对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前人无以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是一个文学体裁多样化的时期,而此时出现的山水诗备受学人关注,它的出现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分不开的。魏晋时社会动乱、昏暗,个体生命的无所依靠及朝不保夕,使他们感到人生的悲哀和无奈,他们醉心娱乐,去游山玩水,所以出现了游乐诗。不仅如此,当时文人尚谈玄学,老庄思想的兴盛,使精英分子“谈玄’成为一种时尚。由谈玄与游乐结合,形成了山水与玄言杂糅的诗歌。随着文人山水意识的加强,东晋时出现了山水诗宗匠谢灵运,为山水诗的开山立幢建下了丰功伟绩,并对后来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前人无以超越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朱丹 《科技信息》2011,(10):179-179,182
本文试从炼字谋篇、情与景、理与景三方面对谢灵运山水诗的写作特征进行分析,指出谢灵运作为文学史家公认的第一个以山水为题材大量进行创作的诗人,其作品既具有开拓、创新的一面,又难免带有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一面,在山水诗的发展历程中显示出明显的"初期"特征,但在文学史上却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哈代堪称英国另一位多产的莎士比亚,同时也是一位受到维多利亚时期诸多思想影响的作家。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男主人公身上得以彰显。本文立足文本分析,探索男主人公裘德身上所体现的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即传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意识规范性与意识自发性的矛盾以及神本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与维多利亚时期人们所面临的社会道德冲突同符合契,二者都源于经济快速发展给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哈代对裘德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见证了同一时期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11.
12.
晋宋时期大乘佛教般若学与文学相互渗透,在般若“色空”观的视阈下,依据“色空不二”的本体论和“以色观空”的方法论,谢灵运开南朝山水诗之先河,将自然山水作为审美主体,通过多重感官去“即色体物”,以虚静的心态观照山水,完整记录“即色”的动态过程,塑造清丽空灵的诗歌风格,并从中体悟到“真空妙有”的佛法,以求使自己因仕途不得志所产生的失意无奈得以排解、精神得以愉悦,最终达到极乐致空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山水诗文蕴涵的自然审美观可概括为: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将生命融入山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相似文献   

14.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无与伦比的画面境界,而且无不刻有他儒、释、道兼容的哲学心理印迹。结合王维所生活的时代,从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来细读、探究其山水诗,不难感受到这一文学巨匠的孤独、探索、愤懑、挣扎、不遇、无奈、逃避的心理以及转而对理想的追求与追求无法实现后的深深自责心理。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诗,不仅为我们呈现了无与伦比的画面境界,而且无不刻有他儒、释、道兼容的哲学心理印迹。结合王维所生活的时代,从其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作品来细读、探究其山水诗,不难感受到这一文学巨匠的孤独、探索、愤懑、挣扎、不遇、无奈、逃避的心理以及转而对理想的追求与追求无法实现后的深深自责心理。  相似文献   

16.
谢灵运一生志在仕途。优游山水,是他对仕途理想被现实所缚的一种愤懑。在优游山水的过程中,他不能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陷入了自缚的困惑,他的山水诗就是他这种生命苦况的“物化”。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那里,道问学和尊德性是统一的,为学和做人是合一的。对宇宙本体的追寻也就是对人生境界的提升。程颐的人生境界理想体现在其道德实践的“自性而行”中。“自性而行”是道德主体的自律命令,体现的是自由意志。而其自由的充分表达是他的“己与理一”的人生理想境界,但是,要实现这一理想境界,却必须有用敬和致知的功夫。  相似文献   

18.
张倩 《科技信息》2009,(32):I0333-I0333
大学新生在刚刚入学时候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宿舍生活不适应,常见的矛盾有:个体差异、生活习惯、物质差距、人际关系以及网络的正负面效应等。我们应针对这些矛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否则大学新生的不适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9.
日益多发的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时刻考验着政府部门的执政效能。本文从网络传播的视角探析群体性事件信息传播的三个特征:传播的不平衡状态、内容充满情绪化和体制外的反叛性,并探究其传播的矛盾根源在于传播渠道的网络化、传播形式的符号化、参与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如何化解由职工下岗诱发的矛盾问题,一是重视由职工下岗诱发的矛盾,二是必须把握矛盾暴露的主要形式,三是必须举全社会之力共同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