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2.
引言 H·Sigel曾系统地研究过第一过渡系后部金属离子的许多1:1:1混合配位络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性质的关系,发现不同配位体之间的匹配对络合物稳定性影响极大,并提出了著名的配位体间的相互选择作用(discrimination)。但对非过渡元素离子则研究很少。非过渡元素与过渡元素结构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可能存在着某些不同规律。  相似文献   

3.
在电化学性质的基础上,根据铜(Ⅱ)-1.10-二氮杂菲在水溶液中的平衡常数,制备了[Cu(phen)3]^2+配合物的水溶液并将其吸附修饰碳电极表面,应用修饰碳电极和用循环伏安法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Fe(Ⅱ)为金属中心,1,10-二氮杂菲衍生物作为有机配体,利用溶剂热方法合成Fe(Ⅱ)的配合物Fe(DPPZ)2Cl2(1)(DPPZ为二吡啶[3,2-a:2′,3′-c]并吩嗪),并利用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X射线衍射等测定了配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经过分析后得到,配合物(1)是单斜晶系,C...  相似文献   

5.
铁(Ⅱ)-邻二氮菲络合物催化的苯乙烯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铁(Ⅱ)-邻二氮菲络合物(Fe(Ⅱ)/phen)为催化体系,以苄氯为引发剂,对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及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丁酯的嵌段共聚进行了研究.发现本体系可有效地控制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1.2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pH法研究了在70%(V/V)乙醉-水溶液中,温度为37℃±0.1°,离子强度为0.10(KNO_3)条件下,钙(Ⅱ)与维生素D_3(VD_3)和L-半胱氨酸(CyS)的混合配合物形成作用。结果表明,钙(Ⅱ)与维生素D_3和L-半胱氨酸形成相当稳定的1∶1∶1型混合配合物。从配合物分子内配体间的疏水作用讨论了这种高稳定性。应用所得的实验结果对维生素D_3在生物体内促进钙的吸收作用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铅(Ⅱ)以丙二酸根(mal)作为第一配体,以一些氨基酸(aa)作为第二配体形成的1:1:1型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稳定常数logβ_(11)。其中氨基酸分别为组氨酸(his)、脯氨酸(pro)、甘氢酸(gly)、苯丙氨酸(phe)、丝氨酸(ser)、丙氨酸(ala)和谷氨酸(glu)。计算了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统计期望值和△logK、logX值。结果表明,上述混合配体化合物具有额外的稳定性,其稳定性与第二配体的碱性之间存在着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研究了铜(Ⅱ)、锌(Ⅱ)、铝(Ⅲ)及瑞香素二元体系.采用 SCOGS2对实验结果进行模拟,确定了各体系的化学模型,求得了有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pH电位法研究了锌(Ⅱ)与维生素D_3(VD_3)和2,2′—联吡啶(bipy),1,10—邻二氮菲(phen)或苯基丙氨酸(phe)在70%(V/V)乙醇—水溶液、温度为37±0.1℃和离子强度为0.10(KNO_3)条件下,形成三元混合配体配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混配体系均形成稳定的三元混合配体配合物,其△logK埴均为异常大的正值(分别为+1.39,+1.62和+1.79),但相应的logX值却不很大(分别为2.10,2.51和2.83)。从统计效应和配合物分子内配体间疏水相互作用讨论了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并结合一些文献数据结果讨论了定量衡量三元混合配体配合物相对稳定性高低的合理表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个Cu(Ⅱ)-氮氧自由基配合物[Cu(hfac) 2 (NIT-5-Br-3Py)] 2 (其中hfac=1,1,1,5,5,5-六氟乙酰丙酮,NIT-5-Br-3Py=2-(5′-溴-3′-吡啶基)-4,4,5,5-四甲基咪唑啉-3-氧化-1-氧基自由基).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a空间群.它具有二聚体结构,2个Cu(Ⅱ)和2个自由基形成中心对称的环形,其中NIT-5-Br-3Py作为一个桥联配体,通过N-O自由基部分中的O原子和吡啶环上的N原子连接2个Cu(Ⅱ)离子,构成双核四自旋体系.变温磁化率研究表明,配合物中Cu(Ⅱ) 离子和氮氧自由基NIT-5-Br-3Py之间存在很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新型配体N,N′双(2氨基苯基)邻苯二甲酰胺(H2L)及其Cu(Ⅱ)配合物,进行了核磁、元素分析、红外、荧光、电导等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配体H2L可以与Cu(Ⅱ)形成1∶1型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热技术,以3,4,5,6-四氟邻苯二甲酸、1,10-邻菲罗啉衍生物、Pb(NO3)2.6H2O为原料合成了铅(Ⅱ)配合物C52H26F8N8O6Pb,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10.573 5(4),b=16.748 5(5),c=24.649 5(6),β=96.181(3)°,V=4 339.8(2)3,Z=4.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为零维结构,且通过氢键及π-π相互作用使之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在吐温—80存在下,用真曙红与2,9-二甲基-1,10-邻二氮杂菲-铜(Ⅰ)离子缔合,形成三元配合物,从而使灵敏度得到更大提高(ε562=1.8×10~5),进行水相直接比色。显色反应酸度为pH5.06—5.68,颜色稳定,操作简便,使其测定微量铜兼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用于地下矿泉水测定微量铜得到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应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水溶液中ML、ML_2型配合物在离子强度为0.10(KNO_3)、温度为15℃、25℃、35℃和45℃时的稳定常数.其中M为Cd ̄(2+)、Zn ̄(2+)离子,L为2,2'-联吡啶、邻菲咯啉、水杨酸、3,5-二硝基水杨酸.用温度系数法及热力学关系式求出了配合物形成反应的热力学函数变化ΔG、ΔH和ΔS.亦同时求出了配合物的稳定性随配体本身碱性强度之间的线性自由能方程.  相似文献   

15.
16.
用pH电位滴定法测定了以Pd2+为中心离子,以苯并咪唑邻菲咯啉(PIP)为第一配体,以甘氨酸根(gly-)、苯丙氨酸根(phe-)和亮氨酸根(leu-)为第二配体的(PIP)(Aa)+型混合配体配合物在37℃,μ(离子强度)=0 1(KNO3)乙醇/水混合介质(乙醇体积分数为10%、20%、30%、40%和50%)条件下的稳定常数lgK及表征常数ΔlgK和lgX·lgK值≥14,表明配合物具有极强的分子内键合作用,ΔlgK和lgX均大于相应的统计期望值,说明配合物获得了附加稳定性,并从分子内配体间的弱相互作用及熔化角度对配合物的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在铅(Ⅱ)和镉(Ⅱ)的三元配合物MLA(其中L为2,2′—联吡啶(bipy)或邻菲咯啉(phen),A为丁二酸根(suc~(2-))、邻苯二甲酸根(pht~(2-))和4—硝基邻苯二甲酸根(npht~(2-)))中,三元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A的碱性之间的直线自由能关系,并与相应的二元配合物MA_2进行了比较,对二者的差别和某些造成复杂化的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 2 [2′ (6′ 甲氧基 苯并噻唑 )偶氮 ] 5 二甲氨基苯甲酸 (简称MOBTAB)合成方法 ,并研究了其在乙醇介质中与Fe(Ⅱ )的显色反应 ,试验表明 ,在pH为 5 .0 6 .5时 ,Fe(Ⅱ )与MOBTAB形成 1:2的蓝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6 5 0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8.5 0× 10 4 ,Fe(Ⅱ )浓度在 0 11μg·2 5ml-1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操作简便 ,可直接测定铸铝中的微量铁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具有二维层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Ni(bbim-4)(L1)]n(bbim-4=1,4-双(咪唑-1-基)丁烷,L1=对苯二乙酸阴离子),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和单晶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主要晶胞参数:a=9.772 8(3),b=8.634 0(3),c=11.154 0(3),β=92.755(2),Z=2,V=940.07(5)3,Dc=1.558 mg.mm-3,μ(CuKα)=1.804 mm-1,F(000)=460.此配位聚合物具有二维聚合物层,层与层之间通过范德华力形成一个三维的超分子结构.由热重分析研究了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首次用Cu(CH3CN) 4 ClO4与新型配体 9′ (4,5 二烷基硫 1,3 二硫杂环戊烯 2 叉 ) 4′ ,5′ 二氮杂芴合成了两种Cu(I)配合物 ,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光谱的测定 .提出了一维链状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