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试剂 N-邻甲苯基 - N′- (对氨基苯磺酸钠 )硫脲 (OMPT)可与汞 ( )发生显色反应 ,生成橙黄色的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30 7.2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 ε3 0 7.2 =9.7× 10 4L·mol-1· cm-1,汞 ( )含量在0— 5 0μg/2 5 m 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 ,方法灵敏、简便 ,用于样品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最近合成的6种N-(2-苯基-1,2,3-连三唑-4-甲酰基)-N′-芳基硫脲新化合物. 通过测定6种新化合物的13C NMR和DEPT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并对其全部谱峰做出归属; 并给出了这类新化合物中苯的两个新取代基(-R1 和-R2 )的取代参数; 同时,讨论了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3.
以酚羟基为识别位点,蒽醌基和偶氮基为信号报告基团,设计合成了识别阴离子的主体分子2-[(4-羟基苯基)偶氮]蒽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DMSO介质中,主体分子可以“裸眼”识别F-和Ac-,吸收光谱发生显著变化,溶液颜色由黄色变为蓝绿色,其它阴离子不影响其对F-和Ac-的识别.初步探讨了识别机理,表明主体分子与阴离子之间形成氢键促进了分子内电荷转移,使吸收光谱发生显著红移,溶剂对主体分子与阴离子之间的反应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1H NMR考察了两种N-芳基-N′-(4-乙氧基苯甲酰基)硫脲作为受体分子与F-,Cl-,Br-,I-,CH3COO-,H2PO-4,HSO-4,NO-3等阴离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客体阴离子F-,CH3COO-,H2PO-4可以与该类受体分子形成氢键配合物,溶液颜色由无色转变为黄色,而加入其他阴离子则无变化。测定了主客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化学配位比,对苯环上不同取代基的受体分子与不同阴离子客体的识别作用以及同一受体对不同阴离子的识别作用进行了比较,其识别性能呈现规律性变化, 提出了可能的配合物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显色剂 N-烯丙基 - N′- (氨基对苯磺酸钠 )硫脲 (ASATu)与银的显色反应。在 0 .3mol/ L的氨水溶液中 ,银 ( )与 ASATu形成稳定的 1∶ 1茶色水溶性配合物 ,最大吸收波长为 4 10 nm,表观摩尔吸收系数为 4 .5× 10 4 L· mol-1· cm-1;银的浓度在 0— 0 .6 mg/ 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本法具有显色稳定 ,选择性好 ,操作简单等优点。可用于阳极泥和地质样品中银的测定 ,其结果及回收率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6.
郝桂霞  储召华 《光谱实验室》2011,28(3):1123-1126
合成了显色剂N-苄基-N′-(氨基对苯磺酸钠)硫脲(BSATu),并研究了其与Pd(Ⅱ)的显色反应。在pH 4.0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该试剂与钯离子形成摩尔比为3∶1的棕色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282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达到4.12×104L.mol-1.cm-1,Pd(Ⅱ)的浓度在0—2.4μg/mL范围内符合朗伯-比耳定律。该法用于测定催化剂中钯的含量,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1H NMR考察了两种N-芳基-N'-(4-乙氧基苯甲酰基)硫脲作为受体分子与F^-,Cl^-,Br^-,I^-,CH3COO^-,H2PO4^-,HSO4^-,NO3^-等阴离子的作用。结果表明,客体阴离子F^-,CH3COO^-,H2PO4^-可以与该类受体分子形成氢键配合物,溶液颜色由无色转变为黄色,而加入其他阴离子则无变化。测定了主客体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化学配位比,对苯环上不同取代基的受体分子与不同阴离子客体的识别作用以及同一受体对不同阴离子的识别作用进行了比较,其识别性能呈现规律性变化,提出了可能的配合物的结合模式。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新试剂N-已基-N′-(对苯磺酸钠)硫脲(HXPT)并确定了其结构。研究了它与钯(Ⅱ)反应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H 5.4~5.8 的HAc-NaAc介质中,有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的存在,试剂与钯(Ⅱ)形成稳定的黄色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296.8 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21×105 L·m ol- 1 ·cm - 1,钯浓度在1~7 μg·25 m L- 1 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简便、快速、选择性好,用于催化剂、矿样中微量钯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新显色剂N-烯丙基-N′-(氨基对苯磺酸钠)硫脲(ASATu)与铋(Ⅲ)在酸性介质中能形成稳定的1∶3黄色水溶性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在350nm,摩尔吸光系数为6.3×104L·mol-1·cm-1;铋量在0—4.2mg/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相关系数为0.9994。此法显色稳定,选择性好,操作简单。用于合金样品及合成工业废水中铋的测定,均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0.
观测了2-(2′-羟基苯基)苯并噻唑(HBT)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详细研究了溶剂极性对HBT发生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WT)影响的机制。吸收光谱表明在常态条件下,HBT在各种溶剂中都以烯醇式构型和酮式构型共同存在,但以烯醇式构型占绝大多数。荧光光谱表明在纯环己烷溶剂中,HBT被紫外光激发时,绝大多数烯醇式构型发生ESIPPT转变为酮式构型,分子的ESIPT效率最大。在含有乙醇的极性溶剂中,HBT烯醇式会形成溶剂化的烯醇式构型,阻碍分子发生ESIPT反应。溶剂中乙醇含量愈多极性愈强,溶剂化烯醇式的成份就愈多,HBT的ESIPT效率就愈低。以400nm光激发HBT溶液时,在510nm处发现酮式构型荧光,从而确认了400nm处的弱吸收是酮式构型的吸收;且在436和456nm处还有新的荧光峰,分析其可能来源于酮式构型去质子化阴离子的发射。  相似文献   

11.
刘阁  高玲 《化学物理学报》2011,24(3):330-334
设计和合成一个基于3,5-二叔丁基水杨醛-p-硝基苯腙含酚羟基的新型阴离子受体1. 在加入AcO-和F-后,受体1发生从深黄色到紫色的颜色变化. 然而,在加入其它阴离子(H2PO4-, Cl-, Br-, I-)没有明显的颜色变化. 通过紫外和荧光滴定研究了受体与AcO-和F-结合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高选择性的Hg2+识别体的合成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合成出一种新型的对Hg2+具有高选择性的识别体化合物1-羟基-2-(α-偶氮吡啶)-8-氨基-3,6-萘-二磺酸钠盐(HAANDS),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它与Hg2+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100%水溶液中,HAANDS识别体仅仅对Hg2+在长波区有新峰出现,而且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系列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合成了一系列金属卟啉化合物并测量了其紫外-可见光谱及其中典型金属卟啉化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并将这些光谱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盐酸介质中N-(1-萘基)-乙二胺(NED)与亚硝酸根的反应。基于NED的荧光强度被亚硝酸根猝灭的现象,建立了一种荧光测定NO-2的新方法,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在优化实验条件下,NO-2在1.07~214.0 μg·L-1范围内与NED的荧光猝灭强度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0.069 μg·L-1。该法用于测定水样中痕量亚硝酸根的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金黄铋染料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小珍 《光谱实验室》2000,17(2):162-164
本文以阳离子金黄和硝酸铋为原料合成了阳离子金黄铋染料,并对产物进行了铋含量的测定,测定了产物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四-(对-羰基苯基)卟啉(TCPP)在H2O/CF3COOH、H2O/CCI3COH和H2O/CH3COOH溶液中的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实验表明,TCPP在H2O/CH3COOH和H2O/CCI3COOH溶液中以分子态的N-质子化卟啉H8TCPP^2+存在,而在H2O/CF3COOH中则形成H8TCPP^2+的J-聚集体。J-聚集体显示,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光  相似文献   

17.
活性艳蓝铋染料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活性艳蓝和硝酸铋为原料,合成了活性艳蓝铋染料。对产物进行了铋含量的测定,测定了产物的可见光吸收光谱、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18.
室温下由2,3-二甲氧基苯甲醛、4-硝基苯胺缩合反应制成了N-(2,3-二甲氧基苯基亚甲基)-4-硝基苯胺(1)。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1)的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41919(14)nm,b=1.39745(12)nm,c=0.69710(7)nm,α=90°,β=102.365(1)°,γ=90°,V=1.3505(2)nm3,F(000)=600,Mr=286.28,Dc=1.408 g/cm3,μ=0.104 mm-1,R1=0.1138,ωR2=0.2621。  相似文献   

19.
荧光各向异性方法又称荧光偏振法,基于相互作用的分子结合前后发射光退偏振的不同而实现对相互作用的研究或对目标物的检测。20世纪50年代Gregorio Weber用荧光各向异性法研究了氮磺酰氯与牛血清白蛋白和卵清白蛋白的作用,开启了该方法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应用的先河。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功能性核酸(FNAs,包括核酸适配体和核酸酶等)的发现与合成,使基于功能性核酸的传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核酸适配体能够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基于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分析方法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通量等优势,在研究蛋白质、核酸和小分子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提高结合前后的荧光各向异性信号变化,尤其是小分子识别前后,在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分析方法发展中是一个挑战。介绍了基于功能性核酸识别的荧光各向异性的方法应用于检测蛋白质、核酸及其他在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小分子的基本原理及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先合成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然后四对甲苯磺酸季戊四醇酯与硫氰酸钾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热反应,生成了2,3,7,8-四硫螺[4,4]壬烷,2,3,7,8-四硫螺[4,4]壬烷经四氢化铝锂还原、酸化,得到季戊四硫醇.产物结构经熔点、红外光谱、质子核磁共振谱、拉曼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