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在Cu-W系中,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能得到过饱和固溶体,而该系在液、固相状态下完全不互溶,这说明由于机械球磨引起的粒子细化对扩展固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测试了该固溶体的结构,其稳定性用DTA热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2.
利用XAFS方法对机械合金化Fe70Cu30样品中Fe,Cu原子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Fe和Cu原子分别向fcc的Cu相和bcc的Fe相的扩展,Fe和Cu同时存在于fcc和bcc结构相中,介Fe和Cu原子的局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级很大判别,球磨2h后,样品中73%的Cu原子在fcc相,27%的Cu原子在bcc相,21%的Fe原子在fcc相,79%的Fe原子在bcc相,球磨5h,fcc相的Cu原子减少到59%,fcc相的Fe原子则略有增加,为29%,球磨10h后,fcc相的Cu原子比例又增加到86%,fcc相的Fe原子也迅速增加到51%,说明大量的Cu原子扩散到bcc的Fe相后诱导其产生fcc结构相变,继续球磨到20h,样品中Cu原子和Fe原子在fcc和bcc相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这些结果说明,在球磨过程中Fe和Cu并未形成均一的固溶体,同时存在着fcc的Cu富集区,fcc的Fe富集区和bcc的Fe富集区。  相似文献   

3.
Cu-Cr难互溶系机械合金化中氧化控制及介稳相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差热(DSC)及金相显微等分析手段,对不同成分配比的Cu-Cr混合粉末在空气及Ar气氛下机械合金化中的相变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Cu-Cr合金体系中除发生异常过饱和固溶外,还形成了一种非晶形态的氧化物;添中高纯活性炭,对研磨过程中氧化的抑制以及已产生氧化物的消除有明显的影响;还原反应研磨可以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氧化行为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Mo-W合金机械合金化及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对比Mo100-xWx(X=25,40,60,75)二元合金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的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Miedma理论计算了它们的非晶形成能力.计算结果表明,Mo-W系统不能形成非晶,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5.
机械合金化法制备Al-Ni-La-Cu非晶合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不同成份的 Al- Ni- L a- Cu非晶合金 .经 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术和示差扫描量热仪 (DSC)热分析研究表明 ,随着合金中 Cu含量的增加 ,Al- Ni- L a- Cu的非晶形成能力逐渐增强 ,晶化温度逐渐降低 .  相似文献   

6.
7.
纳米结构合金的机械合金化制备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简要回顾了机械合金化(MA)技术发展的概况,简述了MA在合金中引起的结构演变和非平衡相变的基本过程和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介绍了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合金,纳米相复合合金,纳米结构储氢合金等非平衡态材料的MA制备,及其相关的微观结构与性能。  相似文献   

8.
应用XRD,TEM,DSC等实验方法研究了第三组元Ni对Fe-Ti二元混合元素粉机械合金化反应的影响.试验中原子数百分比分别以5%和15%Ni取代部分Fe元素.研究结果表明固态合金化合成晶粒尺寸分别为12nm和6nm的纳米晶B2相.合金化中经历球磨“退火”过程,微观点阵畸变逐渐减弱,晶粒长大.Ni元素能使合成的B2结构纳米晶TiFe相的点阵畸变减小.合成的纳米晶相在973K产生相分解,析出低温马氏体TiNi相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能球磨机,对Mo100-xPx(x=15,25,38,43,50,66.7,85,95 at.%)二元系统进行机械合金化研究,用X射线衍射仪对球磨后的合金粉末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形貌和粒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球磨100h后Mo-P系统的晶粒尺寸平均约为60nm.Mo和P在等成份附近时有相应的化合物MoP生成,其它成份时产生Mo(P)过饱和固溶体.  相似文献   

10.
利用XAFS和XRD技术,研究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Fe30Cu70二元体系的局域环境结构随球磨时间的变化,当球料比为40:1时,球磨5h,XRD结果表明,bcc结果αFe相的衍射峰几乎消失,只有fcc结构Fe30Cu70合金相的衍射峰存在,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fcc结构Fe30Cu70合金相的晶格略有膨胀,且晶格参数逐渐增大,XAFS结果显示: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Fe30Cu70样品的Fe原子的近邻结构与Cu原子的近邻结构有不同的变化规律,Cu原子周围的局域晶格结构受球影响不大,但Fe原子周围的局域晶格结构形变较大,其无序度随时间增加而明显增大,所以,机械球磨后形成的Fe30Cu70合金并不是组成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其中既有Cu原子浓度大于化学计量比的fcc结构Cu富集区,又有Fe原子浓度大于化学计量比的Fcc结构Fe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机械球磨及热处理对Mg-La-Ni系Mg-59%LaNi5和Mg-63%LaNi5合金的组织形貌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转速为280 r·min-1球磨250 h后,Mg-La-Ni系合金主要由镧、镁、镍等非晶和Mg2Ni(Mg-59%LaNi5)或MgNi2(Mg-62%LaNi5)纳米晶组成;大多数粉末呈球形或近球形,Mg-59%LaNi5和Mg-62%LaNi5合金颗粒直径分别为0.10~15.20 μm和0.05~13.90 μm,其中,Mg-59%LaNi5和Mg-62%LaNi5分别约有87%和90%的颗粒直径为0.50~2.00 μm;经763 K保温35 d后,Mg-59%LaNi5的相组成由热稳定性较强的Mg2NiLa,Mg2Ni和Mg17La2组成;Mg-62%LaNi5合金由热稳定性较强的Mg2NiLa,Mg2Ni和MgNi2相组成,其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26.9 nm和25.3 nm.  相似文献   

12.
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热分析仪(DTA)等研究了Al70Fe25Ni5元素混合粉末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演变及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球磨0.5h后有部分非晶生成,球磨5h后的粉体,退火处理后生成Al5Fe2和Al3Ni2金属间化合物.球磨500h后得到纳米金属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对成分为(Al0.9W0.1)1-xYx(x=0,0.05,0.1)和(Al0.8W0.2)1-xYx(x=0,0.1)混合粉末进行了不同时间的研磨,用X射线衍射对球磨后的粉末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化过程主要是Al和Y固溶剂到W中,钇的加入有利Al在W中的溶解,同时,钇能缩短合金化的时间,加速机械合金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将晶态Mg、Zn、Al元素粉末混合,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了Mg-Zn、Al-Mg合金玻璃。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不同球磨时间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考察了非晶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重新晶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机械合金化制备Mg58Cu42非晶态合金粉末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Mg58Cu42混合粉末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变化.结果表明,Mg,Cu粉末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是互溶的,机械合金化可以大大提高它们之间的固溶度.球磨过程中,Mg原子逐步溶入Cu基体中,同时,发生晶粒的细化和非晶化过程,并且随着球磨时间的延长,粉末逐渐细化.然后,形成Mg在Cu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固溶体的变形能量积聚到很大时,发生固溶体晶体结构失稳,最后形成Mg和Cu分布均匀的非晶态合金粉末.  相似文献   

16.
Al—12Ti机械合金化过程的结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种不同类型的球磨机对高Al含量的Al-Ti元素进行球磨试验,研究了其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影响因素.Al-Ti混合粉末在高能球磨过程中的结构演变与球磨输入能量有很大关系,输入能量高的球磨方式能导致Ti完全过饱和固溶于Al中,甚至形成部分非晶相和Ll2有序相;中等输入能量只能形成过饱和固溶体,不能形成非晶相;输入能量较低则不能使Ti完全溶于Al.球磨输入能量还对最终球磨态粉末的畸变程度和晶粒大小有重要作用,输入能量高的球磨机制备的机械合金化粉末的畸变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球磨机制备的粉末,且晶粒更细.高的畸变和细的晶粒可能是促进部分非晶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含Co,Cr,Si的铜合金中Co5Cr3Si2相的行为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这个合金体系在热处理过程中各相形成和相关系的变化。金相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各相显微硬度数据表明,合金固溶时效处理中的强化相为αCo2Si,而μDTA数据表明,Co5Cr3Si2相是在合金熔炼过程中形成的。从实验给出的数据和有关相图等资料的分析,大致给出了合适的合金成分选择范围。  相似文献   

18.
方芳  朱敏 《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0):1026-1031
综述了近年来互不溶合金体系机械合金化的研究进展,着重分析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的非平衡态相变,以及制备得到的过饱和固溶体、非晶和纳米相复合结构等亚稳相的转变机制及其特殊的力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19.
Fe基二元合金机械合金化致非晶化的理论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欧阳义芳等人提出的预测二元合金机械合金化致非晶化的经验判据,系统地对铁与过渡族金属、稀土、铝、铅等金属元素构成的42个二元合金系统进行了分析,理论上给出了这些系统能否用机械合金化方法轩非晶态粉末的预测,并与已有的实验结果及其他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利用 XRD和 XAFS方法研究了机械合金化 80 h制备的 Fe10 0 -x Cux 系统 (x=0 ,2 0 ,3 0 ,40 ,6 0 ,70 ,1 0 0 ,x为原子百分比 )的晶体结构和 Fe、Cu原子的局域配位环境。结果表明 ,对于高 Cu原子浓度的 Fe10 0 -xCux(x≥ 40 )样品 ,Fe和 Cu原子的配位环境为 fcc结构 ,对于低 Cu原子浓度的 Fe10 0 -x Cux(x≤ 2 0 )样品 ,Fe和Cu原子的配位环境为 bcc结构。而 x=3 0左右时 ,fcc和 bcc两相结构共存 ,但有较大的晶格扭曲和局域结构形变。XRD和 XAFS结果还表明 ,只有当 x≤ 2 0时 ,机械合金化的 Fe10 0 -x Cux 系统才能形成较为均匀的合金。否则 ,近邻配位无序度会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 ,存在 Cu富集区和 Fe富集区 ,并不是均匀的过饱和固溶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