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奶牛不同病变时期乳腺不同部位的肥大细胞的数量、活力以及P物质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炎乳腺组织中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染小叶间质、腺泡及腺上皮细胞间、腺泡腔内、乳导管及血管内壁与周围,并随着病程延长,乳腺不同部位的炎性细胞急剧增多,并呈上升趋势,与正常乳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乳基部(乳腺炎3个月)最高,其和乳体部与乳头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泡结构渐进紊乱,小叶内血管内膜突起出现裂隙;乳腺不同部位的黏膜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变化和P物质的表达水平均与炎性细胞浸染变化相吻合,且P物质神经纤维与肥大细胞相关联.P物质和肥大细胞参与奶牛乳腺炎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及免疫组化技术对正常组和急性攻毒组大鼠乳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水平、肥大细胞的活力和炎性细胞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急性攻毒后6 h乳腺组织VEGF在腺泡间、小叶间质、血管周围及部分肥大细胞内的表达出现一个峰值,而后表达开始减弱,攻毒48 h后表达又迅速增强;攻毒组大鼠的肥大细胞及其脱颗粒和炎性细胞随着攻毒时间的延长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且其变化趋势均与VEGF表达趋势相吻合;同时,小叶间质内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开始出现裂隙、脱落损伤.由此表明,VEGF和肥大细胞参与大鼠乳腺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与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中P物质的表达水平、炎性细胞以及肥大细胞的数量、活力、组化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物质在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的肝血窦、肝小叶间质、中央静脉、小叶闻动脉和静脉周围并常丰富,呈单根或多交错成网走行,表达增强.临床型乳腺炎奶牛肝组织的肥大细胞和炎性细胞也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正常奶牛(P〈0.01),并与P物质的表达水平相吻合.同时,肝细胞索结构出现紊乱,肝小血管的内皮细胞出现脱落.由此表明,P物质参与临床型乳腺炎病理过程中所致肝组织损伤的病理进程.  相似文献   

4.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对照组小鼠、缺氧组小鼠以及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肺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型及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氧组小鼠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肺小动脉内皮细胞损伤加重,损伤后再给氧,内皮细胞损伤程度更严重;同时伴有肥大细胞和脱颗粒的急剧增多,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小鼠(P〈0.01).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随缺氧时间的延长,肺小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程度较缺氧组小鼠轻;肥大细胞和脱颗粒均极显著低于同期缺氧组小鼠(P〈0.01).由此说明,肥大细胞可能在急性缺氧造成的肺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膜稳定剂(雌激素)对肺损伤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葛根对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以56%酒精灌胃,造成大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取肝组织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治疗对照组大鼠毛发光泽差,食欲差,大便溏泻,肝组织出现肝脂肪变性,肝组织中见大量TNF-α蛋白阳性产物棕褐色细颗粒;治疗组肝组织中见少量脂滴空泡,少量TNF-α蛋白阳性产物棕褐色细颗粒.结论:葛根提取物能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TNF-α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中华蟾蜍冬眠前后淋巴器官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及组织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MTB染色显示中华蟾蜍冬眠后(4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最低,而后开始上升,至9月产卵前达最高值,然后又开始下降.冬眠前(10月底)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期(12月)和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P〈0.01),且冬眠期(12月)肥大细胞数均极显著高于冬眠后(4月底)肥大细胞数(P〈0.01).在冬眠期与冬眠后,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无脱颗粒现象.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髓质、小血管附近及皮质和被膜下.经AB—S染色显示淋巴结、脾脏和胸腺内肥大细胞均为黏膜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7.
新生大鼠高氧损伤肺组织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在高氧肺损伤不同时点肺组织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99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生后3、7和14d分批处死并取肺组织进行H.E染色病理检测,电镜检查各组肺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高氧组肺损伤主要表现为肺泡结构破坏、大小不一、肺间隔增厚以及胶原纤维沉积。2)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肺泡Ⅱ型细胞板层小体空泡化、肺泡Ⅰ型细胞胞浆溶解,成纤维细胞胞浆中的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增多,肺泡Ⅰ型和Ⅱ型细胞线粒体肿胀等改变。结论:肺泡Ⅱ型细胞的不成熟、肺泡Ⅰ型细胞的变性和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能力增强是导致高氧肺损伤病理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小鼠急性缺氧后颈部淋巴结内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缺氧组、对照组,以及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颈部淋巴结内肥大细胞的数量、活性、分布范型及组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氧组小鼠的肥犬细胞和脱颗粒数目均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和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P〈0.01);雌激素预处理缺氧组小鼠的肥大细胞和脱颗粒数极显著低于同期缺氧组小鼠(P〈0.01).而极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小鼠(P〈0.01).且在急性缺氧5h时肥大细胞数出现一个峰值,在缺氧8h后恢复常压9h再缺氧3h时,肥大细胞脱颗粒数最显著.AB-S染色显示,随着缺氧时间的延长,淋巴结内几乎全部为黏膜肥大细胞.由此表明,肥大细胞参与急性缺氧过程的免疫调节,雌激素对免疫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子宫肌瘤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和组化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对8例子宫肌瘤中的肥大细胞(MCs)进行了研究,分别取瘤组织、瘤旁组织和正常组织进行甲苯胺蓝(TB)、阿尔新烟红花红(AB-S)染色,光镜下观察MCs的分布和组化性质,TB染色后,可见瘤组织内部MCs很少,瘤旁组织则具有大量的MCs,二细胞数差异显(P〈0.001),常见MCs脱 现象;正常组织MCs较瘤组织多,较瘤旁组织少,且差异显(P〈0.025),AB-S染色后,瘤组织和瘤旁组织MCs为蓝色,而正常组织MCs有蓝色、红色和红蓝混合色3种,MCs在分布和组化性质方面的变化可能与抗肿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SD大鼠产后经乳头管注入大肠杆菌内毒素诱发大鼠乳腺炎症,观察不同剂量的柑橘黄酮(200,600mg.kg-1.d-1)的抗乳腺炎作用.乳腺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高剂量(600 mg.kg-1.d-1)的柑橘黄酮预处理能有效地抑制内毒素诱发的大鼠乳腺炎症反应,明显减少乳腺组织的炎性细胞浸润,使乳腺组织结构清楚;并能抑制内毒素诱导的乳腺炎母鼠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P0.01).体外抑菌实验显示:柑橘黄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提示柑橘黄酮可抑制乳腺炎的发生,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反应和抑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1.
探讨树突状细胞在大鼠再生肝中分布及数量变化,为深入研究其在肝再生进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制作大鼠2/3肝切除模型(PH),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和ox62免疫磁珠分离相结合方法分离树突状细胞(DC),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CD86和CD103在再生肝(RL)、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树突状细胞中分布,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树突状细胞的CD86和CD103,用RT-PCR定量分离的树突状细胞CD86和CD103的mRNA.结果表明,0 h再生肝树突状细胞分布于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12 h在远离中央静脉和胆管的部位出现,24 h呈弥散状分布,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从肝切除后0、2、6、12、24、30、36、72、120、168 h等10个时间点的大鼠再生肝中收获的树突状细胞平均数分别为每只大鼠1.55、1.59、1.87、2.46、1.49、2.73、3.87、6 04、6 52、8 40 百万个,CD86和CD103阳性细胞数目、细胞活性均在95%以上.上述结果说明在肝再生进程中树突状细胞的分布由肝血窦、中央静脉、胆管周围逐渐向全肝弥散,24 h弥散达到高峰,之后回落,至168 h分布与对照相同,但其数量随肝再生进程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分娩前后小鼠子宫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甲苯胺蓝染色 (TB)和阿尔新蓝 -番红花红 (AB -S)染色法研究了孕 17d ,18d ,19d ,2 0d和娩后0 .5d ,1d ,2d ,3d时子宫内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 .结果表明肥大细胞的数目于分娩前剧增、分娩后 (0 .5d)急剧减少、以后 (1~ 3d)又快速回升 ;娩后 0 .5d小鼠子宫肥大细胞数目与分娩前相比差异极其显著 (P <0 .0 1) .提示子宫肥大细胞可能参与了分娩过程以及分娩后子宫内膜的修复 .  相似文献   

13.
按Higgins等方法制作大鼠2/3肝切除(parital hepatectomy,PH)模型,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60% Percoll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离陷窝细胞(pit cell),用分化抗原簇8(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CD8)和分化抗原簇5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6,CD56)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再生肝(regenerating liver,RD、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肝陷窝细胞,用RT—PCR定量肝陷窝细胞的CD8和CD56mRNA,用蛋白免疫印迹定量肝陷窝细胞的CD8和CD56蛋白.初步证实,分离的肝陷窝细胞中,CD8和CD56阳性细胞占95%以上;PH后各时间点分离的陷窝细胞的CD8和CD56的mRNA量稳定,相应的蛋白量亦稳定.表明改进的分离陷窝细胞方法具有收率和纯度高、活性好等特点,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用四氯化碳-白酒联合诱导法构建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按常规方法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和镜检.建模第1~3周,肝脏的汇管区扩大,出现纤维性增生,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建模第4~6周,肝脏的汇管区周围形成纤维束.建模第7~9周,纤维束更明显,肝小叶结构紊乱.建模第10~12周,肝小叶结构更加紊乱,出现早期肝硬化迹象.建模第13~15周,肝小叶消失,假小叶出现,肝硬化形成.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皮下注射四氯化碳与口服白酒结合能有效诱导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肝脏组织结构与病理变化有规律,易于观察分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肝肿瘤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大鼠肝肿瘤成模过程中肝组织结构变化,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A)灌胃法构建大鼠肝肿瘤模型,按常规方法制备肝组织石蜡切片和镜检.建模第1周大鼠肝脏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从第5周起肝窦扩张,肝细胞变性肿胀并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同时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第8周时肝窦充血,肝细胞脂肪变性严重,并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明显的肝细胞增生.第10周时肝小叶结构受到破坏,出现肝细胞增生性结节.第12周时门管区内有不同程度的卵圆细胞增生及结缔组织增生,伴随胆管增生.第16周时肝小叶结构消失,可见典型的假小叶结构,结节内肝细胞异常增生明显,出现“结中结”,病理性核分裂相亦较多.第17周时肝肿瘤形成,且主要是肝细胞癌,癌细胞排列为索状、腺状、实片状.根据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用二乙基亚硝胺灌胃法构建大鼠肝肿瘤模型方便有效,肝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有规律,易于观察分析,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星形细胞的分离、鉴定及纯度、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Higgins等方法制作大鼠2/3肝切除(pafital hepatectomy,PH)模型,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60%Percoll梯度离心和免疫磁珠相结合分离肝星形细胞,用结蛋白(desmin,DES)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的免疫组织化学定性、定位再生肝(regenerating liver,RD、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肝星形细胞,用RT—PCR定量肝星形细胞的DES和VIM mRNA,用蛋白免疫印迹定量肝星形细胞DES和VIM.初步证实,分离的肝星形细胞中DES和VIM阳性细胞占95%以上,从PH后各时间点分离的肝星形细胞的DES和VIM mRNA量稳定,相应的蛋白量亦稳定.表明改进的分离肝星形细胞方法具有收率和纯度高、活性好等特点,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17.
丁博  王磊  谢来峰  樊晋宇  徐存拴 《河南科学》2009,27(11):1377-1381
按Higgins等方法制作大鼠2/3肝切除(partial hepatectomy,PH)模型,用两步灌流法分散肝脏细胞,用60%Percoll梯度离心结合免疫磁珠方法分离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KC),用外胚层发育不良抗原2(ectodermal dysplasia antigen2,ED2)和溶菌酶(lysozyme,LYZ)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定性、定位再生肝(regenerating liver,RL)、分散的肝脏细胞及分离的库普弗细胞,用RT—PCR定量库普弗细胞的ED2和LYZmRNA,用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定量库普弗细胞的ED2和LYZ蛋白.初步证实,分离的肝库普弗细胞中ED2和LYZ阳性细胞占96%以上,从PH后各时间点分离的库普弗细胞ED2和LYZmRNA量稳定,相应的蛋白量亦稳定。表明改进的分离库普弗细胞方法具有收率和纯度高、活性好等优点,值得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