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李炳安 《中国物理 C》1988,12(2):269-272
在这篇文章中证明,即使在mπ≠0的情况下,在Skyrme模型中仍可得到Goldberger-Treiman关系,核子的强作用半径2>1/2被计算出来为0.8fm.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46.7MeV/u 12C+58Ni,115In,197An实验中双质子干涉的研究结果,研究了零寿命Koonin模型中核力、库仑力及费米统计对关联函数的影响,并从实验中提取了发射源的半径参数r0,实验发现r0随着靶核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中还研究了发射源的大小与两个关联粒子能量和E1+M2的关系,得出的r0值随着E1+E2的增加而减少,反映了高能质子主要来源于反应的早期.  相似文献   

3.
全同粒子间的玻色-爱因斯坦关联可以用来研究相对论性核碰撞中次级粒子源分布及有关的物理问题.本文用强子级联模型(HCM)模拟28Si(14.6A GeV/c)+Au反应,得到π粒子的freeze-out状态,进而计算了ππ关联函数,取得与实验一致的结果.还计算了freeze—out π源的均方根线度,并讨论了它与拟合方法抽取的源参数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一个mπ≠0时改进的Skyrme模型,计算了核子的静态性质,结果表明,和原先Skyrme模型的预言[3]醋酸纤维,绝大部分数据有了改进,特别是2>1/2的值增大了一倍,为0.56fm,已接近实验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转移反应11B(d,p)12B和12C(d,p)13C抽取12B<—>11B+n和13C<—>12C+n重叠函数的核渐近归一化常数,计算了12B和13C核中价中子密度分布的均方根半径及其在核外的几率.实验结果表明,12B的第二(Jπ=2),第三(Jπ=1)激发态和13C的第一(Jπ=1/2+)激发态为中子晕态,而13C的第三(Jπ=5/2+)激发态是中子皮态.考察了库仑势和角动量对晕形成的阻碍效应.提出了均方根半径对于有效核子分离能的统一的标度定律.  相似文献   

6.
推广了原来的RVUU模型,进一步分离了粒子的同位旋自由度. 并用它模拟了每核子1GeV入射能量的Au+Au碰撞,得到了与实验符合很好的p.π+和K+动量谱,K+与π+多重数及其比值K++随参加粒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同时从理论上分析了K++产额比曲线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7.
计算了由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颗粒表面强子化所产生的π介子和K介子的多粒子玻色–爱因斯坦关联.对有限初始重子数密度的情况,K+介子的多粒子关联比π介子的多粒子关联弱,K介子的平均多粒子关联强度随QGP颗粒数目Nd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零初始重子数密度情况下,K+和π介子的平均多粒子关联强度的差别随Nd的增加而变得明显.  相似文献   

8.
范颖  任中洲 《中国物理 C》2006,30(10):983-987
用相对论平均场计算了26,28,30,32S和22,24,26,28Si的结合能, 均方根半径, 质子皮厚度, 单粒子能级等. 两套参数TM2和NL-SH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比较符合. 用平均场与相对论Eikonal近似结合计算出32S和28Si的形状因子和微分截面的结果, 与实验值也符合得较好. 进一步研究了S和Si的同位素链的基本性质和电子散射, 讨论了电子散射的电荷形状因子对电荷密度变化的敏感性. 电荷形状因子在下一代电子--不稳定原子核对撞机上可以测量, 这将能精确测量不稳定核的电荷半径和电荷密度分布, 本文计算的结果可供未来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57,13(5):357-364
从分析各方面实验结果(高能电子被核散射,μ—介原子的X谱)表明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R_p很接近于和z1/3成正比(Rp=ropz1/3。按照这看法修改了原子核结合能半经验公式(Bethe-Weizs?cker公式),把原来公式中库仑能项3/5 (z2e2)/rpA1/3)=a3z2/A1/3换成3/5 (z2e2)/ropz1/3) =a′3z5/3,结果改进了公式与实验符合的程度,并且按照新公式可以很正确地计算各元素中对β衰变最稳定的同位素的质量数。  相似文献   

10.
中性top-pion的产生和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顶色辅助的人工色(TC2?)理论预言的中性top-pion π0t的产生和衰变.结果表明: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LC)实验中,通过e+e→γπ0t和e+e→Z π0t过程可以产生大量的π0t粒子,通过e+e→γπ0t→γtc和e+e→π0tZ→tcZ过程可以探测中性top-pion π0t?的可能物理迹象.  相似文献   

11.
强子发射源的动力学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喜  黄邦蓉  赵树松 《中国物理 C》2000,24(11):1011-1017
NA22的π介子三重海鸥效应指出,强子发射源的Doppler效应确实存在.在质心系(CMS)中三个强子发射源的平均能量近似相等.每个强子发射源的动力学结构由(αQ)νKν.(αQ)分布刻画.单个强子发射源中π介子的反常维度为–γB(gR)=0.045±0.012,这个物理量控制粒子产生幅的奇异性.  相似文献   

12.
陈小凡 《中国物理 C》1998,22(5):424-428
用2π关联函数在小相对动量区域的幂级数展开,得到了不同π源密度分布下源的空间参数、平均半径和均方根半径间关系,与相对论重离子中心碰撞1.8A GeV Ar+Pb的实验结果一致. 给出了上述反应中π源的平均半径和均方根半径.对不同的源密度分布,计算了Kt的值.  相似文献   

13.
雷达  曾乐勇  夏玉学  陈松  梁静秋  王维彪 《物理学报》2007,56(11):6616-6622
场增强因子是体现场发射冷阴极器件性能优劣的重要参数.利用静电场理论给出了一种带栅极(normal-gated)纳米线冷阴极的场增强因子表示式β=k1{N2·(L-d1)2+[1/k1+(L-d1)]2}1/2,且进一步分析了几何参数对场增强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线突出栅孔的部分(L-d1)与栅孔半径越大,则场增强因子越大;而纳米线半径越小,则场增强因子越大;当L远大于d1时满足β∝L/r0.其中N=N1(k1r0)/N0(k1r0),N0(k1r0)和N1(k1r0)分别代表零阶和一阶Neumann函数,k1=0.8936/R,R为栅孔半径,L为纳米线长度,r0为纳米线半径,d1表示阴极与栅极间距.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可变转动惯量的三轴粒子—转子模型,研究了奇A117—125Cs核πh11/2负宇称带的性质.理论值与实验值很好的符合表明这一模型可以成功地应用于过渡区的软核.  相似文献   

15.
陈昌远  陆法林  孙东升 《物理学报》2007,56(11):6204-6208
在任意l波的离心项1/r2用λ2e-λr/(1-e-λr)2近似表达的条件下,对Hulthén势的径向Schrdinger方程作自变量指数变换,使此转化为超几何微分方程,获得了Hulthén势s波散射态的精确解和非s波散射态的近似解析解.给出了相移的解析表达式和按“k/2π标度”归一化的用超几何函数表示的径向波函数.讨论了解析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占武 《中国物理 C》1988,12(6):749-753
本文在QCD求和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π介子相关的遍举过程对QCD的检验情况,讨论了π介子分布振幅的行为,用一种尝试的分布振幅计算了Fπ(Q2)和Br(χ→2π),得到的Fπ(Q2)与实验数据相符合,Br(χ→2π)与实验数据在数量级上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李炳安 《中国物理 C》1987,11(3):426-429
在这篇文章中证明, 即使在mπ≠0的情况下, 在Skyrme模型中仍可得到Goldberger-Treiman关系, 核子的强作用半径2>1/2被计算出来为0.8frm.  相似文献   

18.
曾谨言 《物理学报》1975,24(2):151-163
本文仔细调查了近几年来从μ介原子X射线及电子散射实验所确定的原子核电荷分布半径。根据70多个原子核的电荷半径的实验数据分析,核电荷半径系统地偏离国际文献上所习用的A1/3律,而相当好地遵守Z1/3律,即Rp=ropZ1/3 其中rop≈1.64fm。本文还讨论了同位素和同中子异荷素的核电荷半径的变化规律。此外,按照Z1/3律,原子核库仑能差△的变化近似地  相似文献   

19.
利用联合原子核研究所24立升丙烷气泡室照片,对动量为6.8GeV/cπ-介子与核子非弹性作用产生π0介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扫描了约2700对立体照片。在宽度为29.3厘米的有效范围内得到了1275个π--N非弹性作用事例。在936个π--p事例和339个π--n事例中,观察到正电子、负电子对数目分别为240和89。考虑了气泡室对γ光子的探测效率,我们得到每个事例产生的平均π0介子数n0)=1.00±0.06。γ光子的平均横动量为p⊥γ=173MeV/c。此外,着重研究了γ光子的能量分布。在γ光子全部是由π0介子衰变产生以及π0介子和π±介子具有相同能谱的假设下,利用在相同入射粒子能量的π--N作用中所产生的次级π±介子能量分布变换成γ光子的能量分布;将本实验所得的γ光子能量分布和变换得到的分布进行比较,这两个分布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20.
形变双奇核178Ir转动带能级的旋称反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νi13/2和πh11/2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对此核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