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电镀工业中沿用了一百三十多年的氰化物电镀,正在被各种新涌现的无氟电镀工艺所取代。采用DE添加剂的无氰碱性锌酸盐镀锌工艺(简称为DE工艺),就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氰镀锌新工艺,反映了我国电镀工艺革命的迅速发展。在电镀工业中,镀锌所占的比例最大,约占总产量的60%以上,在机电工业中高达70—80%。因此,在电镀中实现镀锌元氰化,淘汰剧毒的氰化物,是络合物电镀不用氯化物,实现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提出的争取1977年全国实现无氰电镀的关键,对于消除三废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打击帝修反,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早先的文献中,虽曾提及将酒石酸钾钠加入锌酸盐镀锌溶液中可使镀层光亮细致,但未见它对镀液及镀层性能影响的系统研究资料。本文将其作为锌酸盐镀锌添加剂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实验提出了一个新的镀锌工艺。  相似文献   

3.
金属防腐蚀专业七三级部分师生,从1976年5月下旬开始,在大连橡胶塑料机械厂,结合用碱性锌酸盐代替氰化镀锌任务,实行开门办学。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师生和工人师傅一起,根据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及外厂的实践经验,对各种添加剂的性能作了对比试验,最后确定选用以 DPE-Ⅲ为添加剂的镀锌工艺。在小型试验基础上,于7月初配制1000升槽液,使该项新工艺正式投产,效果良好。 采用以 DPE-Ⅲ为添加剂的锌酸盐镀锌工艺代替长期以来沿用的氰化镀锌工艺,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防止有氰镀液和废水对大气、土壤及水源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消除公害,创造了有…  相似文献   

4.
以碱性锌酸盐为基液,加入适量的镍盐、络合剂和自制的添加剂,即得碱性锌酸盐镀Zn-Ni合金的电镀液.通过霍尔槽实验优选出最佳的镀液配方和工艺条件,并对镀液的分散能力、阴极电流效率、沉积速度、稳定性和镀层的耐腐蚀性等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镀液成分简单、操作方便,分散能力为77.16%,平均阴极电流效率为75%,平均沉积速率为34.88μm/h,所得Zn-Ni合金镀层结晶均匀细致、光亮平整,耐腐蚀性能好.  相似文献   

5.
锌酸盐镀锌用的添加剂一般是有机化合物,单一的化合物其作用不佳,必须进行合成。合成后的添加剂能使镀层光泽好,分散能力、深镀能力较高,电流密度范围较宽,产品性能良好,是改革氰化镀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交流阻抗法和极化曲线法,研究了锌在含有碱性无氰镀锌常用的有机添加剂,DE(0—1.0g/l)或DIE(0—0.5g/l),的Na0H(1M)溶液中的电化学过程,对得到的复数阻抗平面图进行分析.按本实验结果.锌电极在开路电位周围电位区间表现出腐蚀反应的特性;有机添加剂在锌电极界面上强烈地吸附,且对锌电极腐蚀反应起阻化作用。此外,结果还表明,添加剂吸附过程既受活化控制也受扩散控制,因此,对改善无氰镀锌沉积物及整平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电势法研究了水玻璃锌酸盐镀液中硅酸粒子的存在形式、锌与硅的成络反应以及混合配体络离子的组成,并估算了成络反应的平衡常数和混合配体络离子的稳定常数。实验结果表明:锌与硅的成络反应是复杂的,在研究的镀液中硅主要以单核络离子SiO_2(OH)_2~(2-)的形式存在,它与Zn(Ⅱ)形成混合配体络合物,例如有[Zn(SiO_2(OH)_2)_2(OH)_2]~(4-)的形式。该成络反应的平衡常数K_c(30℃时)等于4.7×10~2,混合配体络离子的稳定常数K稳等于1.5×10~(18)。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稀锌硅酸溶液中简单锌硅络合物的形成.用浓差电动势法与极谱法测定这些络合物的组成与稳定常数.结果表明:OH~-与硅粒子间存在着对锌的竞争性络合作用.在Zn≤0.02M、OH~-为1~2M与Si为0~0.5M的范围内存在[Zn(OH)_4]~(2-)、[Zn(OH)_3·SiO(OH)_3]~(2-)及[Zn(OH)_2(SiO_2(OH)_2)_2]~(4-)三种锌络离子.在离子强度I=5.0M、30℃时它们的稳定常数相应为3.0×10~(15)、1.2×10~(16)与6.2×10~(16).  相似文献   

9.
用载波扫描法研究3N NaOH溶液中某些表面活性剂,例如DE、DIE、DPE、EQD、GT-1、NJ-45、三乙醇胺和茴香醛,在单晶锌电极和滴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讨论了实验结果。指出单晶锌电极对于上述表面活性剂的吸附行为与滴汞电极不同,而且发现吸附性强弱顺序分别为 在单晶锌电极上:GT-1>EQD>DPE>DE、DIE>NJ-45 在滴汞电极上:EQD>NJ-45>DPE>DE、DIE、GT-1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新型镀锌添加剂SD-1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SD-1在悬汞电极上具有较宽的吸附电位范围,服从Frumkin吸附等温式,属于吸附强度适中的镀锌添加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镉试剂2B在滴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用分光光度法和不同pH下的极谱行为证明了,在含50%甲醇的pH=3.5的B—R缓冲溶液中,三个极谱峰对应的三个电活性基团分别是:-N=N—(—0.37V as.SCE),—N-N—NH—(-0.43V),—NO_2(-0.72V);研究了在含50%甲醇的pH=11.7的B—R缓冲溶液中,Cadion2B的电极反应性质和机理。  相似文献   

12.
在聚乙烯醇(PVA)存在下,铑(Ⅲ)与钼酸盐和碱性染料(罗丹明B,乙基罗丹明B,耐尔蓝)形成离子缔合物,并研究四个显色体系的光度特性和4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此方法用于冶金产品中铑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采用静态法研究了Eu(Ⅲ)在泥炭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固液比、离子强度、pH、腐殖酸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实验结果表明,pH对Eu(Ⅲ)吸附过程影响较大;离子强度有一定影响;低pH情况下腐殖酸会促进Eu(Ⅲ)吸附的进行,高pH情况下腐殖酸会抑制吸附的进行;吸附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小于零说明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吸附模型.  相似文献   

14.
乙酰丙酸、甲酸、葡萄糖在碱性树脂上的静态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6种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乙酰丙酸、甲酸和葡萄糖的吸附容量,并考察了温度对6种树脂交换容量的影响,其中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335最适合于乙酰丙酸的回收与分离纯化.在20,30,40℃条件下,利用静态法测定了乙酰丙酸在335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温度升高乙酰丙酸的吸附量略有下降,用Freundlich方程较之Langmuir方程可更好地描述乙酰丙酸在335树脂上的吸附平衡;测定了乙酰丙酸及其与甲酸混合溶液在335树脂上、30℃条件下的吸附速率曲线,符合Lagergren二级速率方程,并确定此离子交换过程为颗粒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5.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NaCl为无机盐助剂,正己烷、环己烷、甲苯和正辛烷中的两组分为有机物,配制Winsor Ⅲ型微乳液。用气相色谱分析有机混合物中各组分在过剩油相中的分配情况;考察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NaCl质量分数和有机混合物组成及种类对有机物分配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盐度(质量分数)条件下,以正己烷、环己烷、正辛烷和甲苯中的两组分作为有机物配制的WinsorⅢ型微乳液,在不同的有机物配比时过剩油相的组成和增溶前油相的组成均存在差异,增溶出现了选择性;微乳液更倾向于增溶弱极性的小分子及摩尔增溶比大的分子;对甲苯-正辛烷微乳体系,盐度的增加和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降低均可提高微乳液对甲苯增溶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新型镀锌添加剂SD-1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SD-1在悬汞电极上具有较宽的吸附电位范围,服从Frumkin吸附等温式,属于吸附强度适中的镀锌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铬在土壤及其组分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火焰原子吸收法跟踪,对三价铬离子在暗棕壤及其组分中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表明8 h暗棕壤对铬的吸附可达平衡。选择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实验的数据进行拟合,可见暗棕壤、胡敏酸、矿物质三者之间对铬的吸附量的关系为胡敏酸>暗棕壤>矿物质,在实验条件下胡敏酸对铬的吸附属于线性分配吸附,其余属于非线性分配吸附。研究了pH值对暗棕壤吸附铬的影响。pH值小于7.0时,暗棕壤对铬的吸附量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加;pH值大于7.0时,三价铬离子完全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于吸附质上,故此条件下暗棕壤对铬的吸附量不受pH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巯基噻唑啉和咪唑在无氰碱性镀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阴极极化法,旋转圆盘电极法和赫尔槽试验研究了2-巯基噻唑啉、咪唑在无氰碱性镀锌中的作用。结果表明:2-巯基噻唑啉在高电流密度区增大了阴极极化,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正整平能力;而咪唑在低电流区有去极化作用,高电流区有增大极化作用,因而,它们对镀液的分散能力都有很利。  相似文献   

19.
铜、锌、铅和镉在淀山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该文研究了铜、锌、铅和镉等四种重金属在淀山湖沉积物上的吸附特性,研究发现淀山湖沉积物对Cu、Zn、Pb和Cd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沉积物对重金属饱和吸附量和重金属在沉积物-水两相中的分配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Zn>Cu>Pb>Cd,表明锌和铜比铅和镉更容易迁移入沉积物.  相似文献   

20.
在文Ⅰ、Ⅱ中报道了叶绿素的一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讨论了叶绿素a,b电还原的机理以及去镁叶绿素和它的一种金属叶绿素CuCh1的伏安特性。本文报道锌-去镁叶绿素的伏安行为,并与CuCh1的行为相比较,用以观察植物生长必需的另一重要微量元素锌在转换叶绿素中镁离子后的电化学氧化-还原性能,并指出它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