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将间接电合成苯甲醛与电还原马来酸制备丁二酸的过程有机结合, 构建了一个新的成对电解体系, 即在隔膜电解槽中, 以纯Pb为阴极, PbO2/Pb为阳极, 硫酸溶液为介质, 在施加超声波的条件下, 阳极氧化Ce3+为Ce4+, 阴极还原马来酸生成丁二酸; 同时, 在槽外采用Ce4+氧化甲苯生成苯甲醛. 实验结果表明, 阴极和阳极电解的平均电流效率分别为92.71%和87.81%, 总的电流效率高达180.52%; 且Ce4+槽外氧化甲苯为苯甲醛的收率为95.78%, 马来酸电还原为丁二酸的转化率为92.09%; 电解的槽电压与单一电解氧化Ce3+相比降低了0.25 V.  相似文献   

2.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线性扫描法研究了硫酸和甲磺酸介质中Ce3+/Ce4+在Pt旋转圆盘电极(RDE)上的电化学性能,初步探索了Ce3+/Ce4+的络合行为,考察了Ce3+反应的交换电流密度、扩散系数以及反应速率常数,比较了两种酸介质中Ce3+在Pt电极氧化的活化能.结果表明,硫酸介质中以Ce4+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负移;甲磺酸介质中以Ce3+的络合为主,其平衡电位正移.硫酸介质中Pt电极上Ce3+更容易氧化为Ce4+,硫酸铈(III)的电氧化对温度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稀土铈对铝合金LY12CZ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勇  薛文斌  刘宏芳 《物理化学学报》2011,27(11):2618-262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S)、最大可能数法(MPN)、循环阳极极化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表面荧光显微法(EFM)研究了不同含量稀土Ce3+离子对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及LY12CZ铝合金微生物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e3+离子能够促进SRB生长,而高浓度时则抑制其生长;循环阳极极化曲线表明,稀土Ce3+离子的加入使铝合金LY12CZ的点蚀敏感性降低;电化学阻抗谱表明,在纯培养基中,随稀土Ce3+离子浓度的增大,铝合金耐蚀性增大.而在接种1%SRB的培养基中,当Ce3+浓度为0.376 mg·L-1时,生长旺盛的生物膜与Ce3+间产生协同作用,增加了基体铝合金耐腐蚀性能.随着Ce3+浓度的增加,SRB生长受到抑制,不能形成致密的生物膜.此时SRB的存在促进铝合金腐蚀,显著减弱Ce3+对基体铝合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槽液Mn2+浓度、电解时间和过电位关键因素研究电解初期过程,在三电极体系采用计时电量法探讨和优化工艺参数. 研究表明,在不锈钢表面,锰的初期电解析氢显著. 随时间延长,锰逐渐覆盖于不锈钢表面,析氢更困难,其电流效率随之提升,在高过电位区出现极限电流,反应受扩散控制. 在含0.02 g·L-1 SeO2溶液体系中,在40 g·L-1 Mn2+ + 120 g·L-1 (NH4)2SO4、过电位为0.151 V、槽液温度为40 oC、PH为6.6、时间为0.5 h的电解条件下,电流效率可达95.3%;在实用矿粉制液体系,效率也可达81.4%,较企业相同电解体系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Ce3+、Tb3+、离子及Ce3+-Tb3+离子对在Sr4Si3O8Cl4基质中的发射光谱和激发光谱。初步讨论了Ce3+、Tb3+离子之间发光敏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Ce4+/酰胺引发体系;Ce4+/聚酰胺、带酰苯胺侧基的聚合物引发接枝共聚合;Ce4+/氨基甲酸酯引发体系;Ce4+/聚醚氨酯引发接枝共聚合;Ce4+/羰基化合物引发体系;Ce4+引发嵌段共聚合6个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新型Ce-Cu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研究了Ce3+/Ce4+和Cu0/Cu2+氧化还原电对的循环伏安特性,优化了电解液及电极材料,进而组装出液流电池,测试了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结果表明,在45 mA恒电流充/放电条件下,电池放电平台电压约为1.0 V,库伦效率约100%,能量效率为75%以上,电池可稳定循环100次。  相似文献   

8.
通过高通量实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Ce3+离子掺杂亚磷酸锰(NH4)4[Mn4-xCex(HPO3)6](简称JIS-10∶xCe3+) 无机开放骨架材料. 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微量元素能谱(EDS)、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 并研究了Ce3+离子掺杂浓度、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晶体相变和发光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在波长260 nm的光激发下, Ce3+离子在500 nm处有1个绿光发射带而Mn2+离子在590 nm处有1个黄光发射带. 调变JIS-10∶xCe3+材料中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发现, 当x=0.06时, 即Ce3+离子的掺杂浓度较低时, 样品的发射颜色为黄绿色, 其CIE坐标为(0.38, 0.48); 当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加时, 绿色发光带的增长快于黄色发光带的增长, 从而调整发射颜色; 在x=1.33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 浓度过高发生浓度猝灭.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Mn/Ce摩尔比、反应温度、氧气和水对MnOx-CeO2催化剂催化氯苯氧化性能(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其理化性能、作用过程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在含H2Ogas和O2(体积分数均为5%)条件下,Mn2Ce1Ox在100,200和300℃下分别取得了80.6%,86.8%和97.5%的氯苯转化率;反应温度和氧气含量的增加及水的存在均有利于提高催化活性和反应稳定性;MnOx和CeO2复合提高了比表面积(128.61 m2/g)、降低了孔径(6.17 nm)且增强了表面酸性(中酸和强酸位点)和氧化还原能力,价态电子交互循环过程(Ce4+/Ce3+←→—Mn4+/Mn3+/Mn2+)和氧循环作用(吸附氧←→—晶格氧)是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
助浸剂NaCl可提高硫酸在常温常压下浸取低品位复杂铜矿时铜的浸出率,但也形成了含铜的混酸溶液。二(2-乙基己基)-(N-(2-乙基己基)氨基)甲基膦酸酯(Cextrant230)对混酸(H2SO4+HCl)溶液中Cu2+、Fe3+、Co2+、Mg2+和Al3+的萃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extrant 230对混酸溶液中的Cu2+和Fe3+具有良好的萃取能力和选择性,而对Co2+、Mg2+和Al3+的萃取能力较弱;Cl-可促进Cu2+的萃取,而SO42-和HSO4-对Cu2+的萃取起抑制作用;Cu2+的萃取过程是放热反应;当水相初始pH值为1.16...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用二氧化钛纳米颗粒(TiO2NPs)/还原氧化石墨烯(RGO)的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检测微量对硝基苯酚(4-NP)的电化学方法. 本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该复合材料形貌进行表征,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谱对该复合物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检测,表现出良好的电化学特性,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4-NP进行微量检测,结果令人满意,这主要得益于TiO2NPs/RGO复合物对4-NP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其电流峰值与浓度呈较高的线性关系,DPV的检测范围为10μmol·L-1 ~ 350μmol·L-1,检测限为0.13 μmol·L-1. 与其他报道的一些电化学传感器相比,该传感器检测范围大,检测限低,且工作稳定,成本低,分析简单快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郑艳洁  刘爱林  雷云  林新华 《电化学》2013,19(4):383-387
应用交流阻抗法和循环伏安法表征聚苏丹红Ⅲ/GC电极,并研究丹皮酚在该聚合物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实验表明,聚苏丹红Ⅲ/GC电极对丹皮酚具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在3.0*10-7 ~ 2.2*10-5 mol·L-1浓度范围内,其差示脉冲伏安峰电流随浓度变化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0*10-8 mol·L-1. 该法可用于实际样品中丹皮酚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碳纳米粒子复合Fe3O4磁性纳米粒子构建新型过氧化氢电化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对过氧化氢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过氧化氢浓度在1.00×10-6 ~ 1.00×10-3 mol·L-1范围内与其氧化峰电流之间呈良好线性关系(R = 0.9980),检出限为6.60×10-7 mol·L-1. 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重现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硝和汞一体化工艺中吸收液副产物亚硝酸铵的废物利用,采用电化学氧化处理技术将吸收液中亚硝酸铵转化为硝酸铵. 采用极化曲线、循环伏安曲线和恒电流法等多种电化学测试方法评价和选取电极材料,探讨电解液组成的影响,得到优化的电化学氧化工艺参数,并用化学分析法验证了电化学氧化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多金属氧酸盐作为一类阴离子簇合物,由于其结构的多样性和尺寸大小的可调变性,在电化学、催化和药学等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制备了多酸Co(C15N6H12)2[PW12O38]·5H2O(Co[PW12O38])修饰碳糊电极并通过电化学阻抗谱、循环伏安法以及差分脉冲伏安法对多巴胺的传感性能进行了研究.对其制备条件和检测条件分别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传感器对多巴胺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检测能力.多巴胺的线性响应范围为8.0x10-6 mol·L-1至3x10-5 mol·L-1,灵敏度为0.039 μA·(μmol·L-1)-1,检出限(S/N=3)为5.4 x10-6 mol·L-1. 制备的多酸修饰碳糊电极用于检测多巴胺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并且对抗坏血酸、尿酸等常见的干扰物质,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 多酸修饰的碳糊电极制备过程简单方便,成本低,传感性能良好,对应用于电化学传感器检测多巴胺具备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无额外的添加剂和保护剂的情况下,以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制得链状金纳米粒子,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样品. 层层自组装技术可将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并分别以L-甲硫氨酸(L-Methionine,L-Met)、硫脲(Thiourea,TU)、丙烯基硫脲(Allyl thiourea,ATU)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交联剂自组装于玻碳基底,即得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 以[Fe(CN)6]3-/4-氧化还原电对为探针,考察该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Au/L-Met/GC电极有最佳电化学性能,循环伏安曲线和计时电流曲线测试表明,Au/L-Met/GC电极的H2O2电催化氧化有较高的灵敏度,线性范围2×10-7 ~ 3×10-3 mol·L-1,检出限6.67×10-8 mol·L-1.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电沉积方法分别在镀铂石英晶片和铂基底上制备了电活性铁氰化镍膜,并考察了膜电极在含钇离子溶液中的电控离子交换性能. 在0.1 mol·L-1的硝酸钇溶液中,使用循环伏安法及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测试考察了铁氰化镍膜对钇离子的置入释放性能及对应的质量变化,同时比较了铁氰化镍膜电极在Y(NO3)3和Sr(NO3)2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能. 在0.1 mol·L-1 [Y(NO3)3 + Sr(NO3)2]混合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分析了薄膜对Y3+/Sr2+离子的选择性.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铁氰化镍膜的表面形貌,并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定了膜在氧化和还原状态下的元素组成. 结果表明,铁氰化镍膜在含Y3+溶液中具有良好的离子交换行为,其中氧化过程薄膜质量减少,对应着钇离子的释放;还原过程薄膜质量增加,对应钇离子的置入;在0.0 V或0.9 V调控膜电极的氧化还原状态实现对钇离子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18.
董莹  王勇  邢欢欢  屈建莹 《电化学》2015,21(1):85-90
以壳聚糖为保护膜、玻碳为基底,用纳米Au和Fe3O4磁性纳米粒子构建了新型亚硝酸盐(NO2-)传感电极. 实验表明,该传感电极对NO2-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活性,NO2-浓度(5.0×10-6 ~ 2.0×10-3 mol·L-1)与氧化峰电流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6),检出限7.1×10-7 mol·L-1, 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含有Cl-、SO42-的酸性溶液中Fe2+/Fe3+相互转换对电极反应和Fe3+还原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 [Fe]T=1 mol·L-1条件下,溶液中Fe3+/Fe2+的还原析出过程经过两个阶段:(1) E=0.35 V左右Fe3+还原成Fe2+过程; (2) E=-0.3 V之后H+的还原同时Fe2+离子与OH-相结合生产Fe(OH)2; Fe3+/Fe2+的相互转化主要影响Fe3+的第一还原阶段的还原峰电流和峰电位. |ipa/ipc|值随c(Fe3+ )/c(Fe2+ )增大而增大,且扫描速度慢时影响大,扫描速度快时影响小; 0.50 mol·L-1 Fe2++0.50 mol·L-1 Fe3+时,随扫描速率的变化|ipa/ipc|值变化最小(|ipa/ipc|≈1.20). 同时,c(Fe3+ )/c(Fe2+ )也影响平衡电位,平衡电位随c(Fe3+ )/c(Fe2+ )增大而正移,电位从E1=0.501 V升至E5=0.565 V.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制备水溶性WS2量子点(WS2 QDs)材料,并将该材料进一步用于葡萄糖氧化酶(GOx)的有效固定,构建GOx/W2 QDs/GCE传感界面. 采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等方法对材料的形貌、GOx的固定化过程,以及传感器的直接电化学和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WS2 QDs材料能够有效促进GOx与电极之间的直接电子转移. 并且,基于该传感器对葡萄糖良好的电催化作用,该方法有效实现了对葡萄糖的高灵敏检测,其线性范围为25 ~ 100 μmol·L-1和100 ~ 600 μmol·L-1,检测限为5.0 μmol·L-1(S/N=3). 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可用于实际样品血糖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