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链霉菌(Stremptomyces)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T.f)单独及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试样在不同的含菌腐蚀体系中浸泡7d后,表面生成了不均匀的生物膜层,并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貌特征;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链霉菌单种菌作用下发生了局部腐蚀,而混合菌体系中的试样发生均匀腐蚀;混合菌体系中A3钢的腐蚀失重速率介于两种菌单独存在时的腐蚀失重速率之间;试样浸泡14d后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A3钢电极在氧化亚铁硫杆菌-链霉菌混合菌体系中的阻抗值介于两种单菌腐蚀体系之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3钢在链霉菌体系中腐蚀最重,混合菌体系其次,氧化亚铁硫杆菌体系中腐蚀最轻.  相似文献   

2.
Q235钢在假单胞菌和铁细菌混合作用下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冶  李松梅  杜娟  刘建华 《物理化学学报》2010,26(12):3203-3211
采用腐蚀失重法、电化学阻抗谱(EIS)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Q235钢在假单胞菌和铁细菌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单种菌相比,两种菌混合作用下Q235钢腐蚀受到了抑制.混菌体系中金属电极自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减小,交流阻抗值随时间增大.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菌体系中Q235钢表面形成了均匀致密的腐蚀产物膜.  相似文献   

3.
A3钢在氧化硫硫杆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梅  杜娟  刘建华  于美 《物理化学学报》2009,25(11):2191-2198
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研究了A3钢在氧化硫硫杆菌(T.t)作用下的腐蚀行为.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 与无菌体系相比, 氧化硫硫杆菌会在A3钢表面形成致密的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 去除膜层后, 无菌体系中的试样出现点蚀, 氧化硫硫杆菌体系中试样呈现为均匀腐蚀. 浸泡三周后, 氧化硫硫杆菌体系中A3钢的腐蚀失重远小于无菌体系.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测试结果显示, 在浸泡10 d后, 氧化硫硫杆菌中的电极表面只存在两个时间常数, 这表明氧化硫硫杆菌会在试样表面形成致密且附着力非常强的产物膜层, 有效地阻碍了腐蚀介质对基体的侵蚀. 极化曲线结果表明, 浸泡20 d后, 氧化硫硫杆菌的存在使得金属具有较小的自腐蚀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4.
A3钢在芽孢杆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表面分析技术、失重法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了A3钢在芽孢杆菌(Bacillus)作用下的腐蚀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浸泡7d时,芽孢杆菌会在A3钢表面形成致密的生物膜,有效阻隔了溶液对基体的腐蚀,抑制了腐蚀过程.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结果显示,含菌体系中的试样表面经历了2个时间常数→3个时间常数→2个时间常数的变化过程.失重法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芽孢杆菌的细菌活性对生物膜的保护作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微生物活性下降,生物膜的保护能力也会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动电位扫描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和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了假单胞菌的加入对A3钢在枝孢霉菌溶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 假单胞菌的存在影响了A3钢在枝孢霉菌体系中阳极的反应过程, 假单胞菌与枝孢霉菌混合体系(简称假-枝混合菌体系)中A3钢的自腐蚀电流小于枝孢霉菌单种菌体系, A3钢的腐蚀速率减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 从第7天开始, A3钢电极在假-枝混合菌体系中的阻抗值较之同样浸泡天数的枝孢霉菌单种菌体系的阻抗值大, 假单胞菌的存在抑制了枝孢霉菌对A3钢的腐蚀. SEM结果表明, A3钢在枝孢霉菌和假-枝混合菌体系中均发生了点蚀,枝孢霉菌单菌体系中A3 钢的点蚀坑大而深, 假-枝混合菌体系中的点蚀坑与枝孢霉菌体系相比小而浅.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腐蚀电位、电化学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研究了316不锈钢在无菌培养基介质和海水微生物接种培养有菌培养基介质中不同周期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316不锈钢电极在有菌介质中比在无菌介质中的腐蚀电流密度大,腐蚀电位负移,微生物加速了不锈钢的腐蚀速度.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有菌介质中的不锈钢电极极化电阻值逐渐减小,表明了海洋微生物的附着和繁殖加速了316不锈钢的腐蚀速率,降低了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7.
碳钢在微生物介质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硫酸盐还原菌(SRB)生长代谢,溶液pH值从7.5下降到5.8,并在碳钢表面形成生物膜,改变了生物膜下碳钢表面的微环境,促进碳钢点蚀的形成,清除表面的腐蚀产物后,碳钢基体表面为分布不均匀的溃斑,发生严重的点蚀行为,而RB的活性和生物膜的结构诱发碳钢腐蚀的形成和生长,在微生物快速生长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氢扩散电流峰,加剧碳钢的渗氢行为,采用电化学阻抗(EIS)研究了碳钢在微生物腐蚀过程中生物膜的结构与腐蚀相应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气腐蚀高阻抗的特征, 传统的参比电极难以用于大气腐蚀研究之中. 为了获取准确的大气腐蚀电化学信息, 我们需要对传统的参比电极进行修改. 本文在三电极体系中采用修改的参比电极, 通过电化学阻抗和电化学极化两种方法研究铜在含有(NH4)2SO4液滴下的腐蚀行为, 结果表明液滴下铜的平均腐蚀速率随着液滴体积从1到20 μL增加而减小; 当液滴高度不超过850 μm时, 平均腐蚀速率随着液滴高度的减小却迅速地增大. 此外, 电化学阻抗和电化学极化得出的腐蚀速率相一致, 这证明修改的参比电极可以用于液滴下的大气腐蚀研究.  相似文献   

9.
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下A3钢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生物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的腐蚀特征和生物膜形貌, 分析了微生物的存在对A3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 细菌的存在使浸泡20天后A3钢电极的自腐蚀电位升高, 腐蚀电流密度增大.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 浸泡7天的A3钢表面生物膜分布不均匀, 从而引发点蚀萌生. 由于细菌的代谢作用以及A3钢表面腐蚀产物与生物膜的特殊形貌特征, 浸泡在菌液中7天后的A3钢表面有点蚀出现; 随着时间的延长, A3钢表面的点蚀坑深度增大且数量增多, 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存在使A3钢的局部腐蚀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0.
覆铜板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线性极化、循环伏安(CV)及电化学阻抗谱(EIS)等电化学方法对覆铜板(CCL)和纯铜的腐蚀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和比较. 结果表明, 覆铜板的耐蚀性弱于纯铜, 其阳极溶解过程与纯铜有所不同; 在较低电位下, CCL 以铜的氯化络合物的形式溶解, CuCl-2的扩散为该过程的控制步骤; 随着电位的升高, 腐蚀产物CuCl在电极表面形成疏松多孔的膜, Cl-在膜中的传输成为溶解过程的控制步骤. 电极表面CuCl 膜的消长过程是产生感抗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The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 and surface analysis 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steel A3 influenced by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T.f). Polarization cur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resulted in higher corrosion potential of the electrode and obviously accelerated the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results showed that asymmetric biofilms adhered to the surface of steel A3 after 7 days of exposure.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sults showed that pitting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steel A3 after 7 days of exposure in T.f solution,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metabolism of bacteria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deposit. Pitting holes of steel A3 in T.f solution were deeper after 20 days of exposure. The presence of 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aggravated the localized corrosion of A3 steel.  相似文献   

12.
锈层下碳钢和耐候钢的微区和宏观腐蚀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 辅以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 并结合SEM和XRD研究了耐候钢和碳钢在干湿交替环境下的腐蚀行为, 包括微区阳极溶解过程和阴极还原行为、 宏观腐蚀过程和微观结构及组成等. SECM测试结果表明, 锈层下碳钢和耐候钢的腐蚀过程都受阳极控制, 锈层的存在促进氧的还原. 宏观和微区电化学测试结果均表明, 在实验周期内, 初期形成的锈层降低了Fe阳极溶解速率, 从而提高碳钢和耐候钢的耐蚀性能, 后期形成的锈层由于其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变化, 2种钢的腐蚀速率增加; 同时耐候钢的腐蚀速率较碳钢大, 且氧还原也较碳钢强, 有利于锈层的形成, 从而有利于长期的防护, 但是耐候钢的锈层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好的保护性. 锈层不够致密, 呈疏松多孔状, 其组成主要有晶态的γ-FeOOH, Fe3O4和γ-Fe2O3等, 相同的干湿循环条件制备的耐候钢锈层较碳钢厚.  相似文献   

13.
应用伏安极化法和中性盐雾腐蚀试验研究了张力作用下斜拉桥拉索镀锌钢绞线在5%NaC l溶液中腐蚀行为.腐蚀产物理化性质由XRD、TG-DTA等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镀锌钢绞线的腐蚀电流,即腐蚀速率随试验前施加的张力增加而增大,其产生白锈的盐雾试验周期小于1,经15~22 kN张力作用后的镀锌钢绞线,产生红锈的盐雾试验周期为16,而经0、10 kN张力作用的钢绞线,产生红锈的周期则延长至23,钢绞线腐蚀产物主要是Zn5C l2(OH)8.H2O、Zn4(CO3)(OH)6.H2O和ZnO.  相似文献   

14.
唐聿明  张杰  左禹 《电化学》2009,15(2):152
腐蚀电位监测、线性极化和交流阻抗测试等方法研究混凝土中添加萘系减水剂对钢筋腐蚀行为的影响.发现添加萘系减水剂的混凝土,其电阻和极化电阻大幅增加,其中以添加0.2%萘系减水剂的增幅最明显.适量的萘系减水剂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孔隙结构,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渗透性能,从而减缓混凝土的钢筋腐蚀.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AFM和SEM)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B)(生物环境)及其腐蚀产物(非生物环境)对A3钢腐蚀行为的影响以及A3钢在两种不同环境下的腐蚀特征.结果表明:于不同时期生成的微生物膜和腐蚀产物膜,对材料的腐蚀起着不同的作用.生成的生物膜越厚越容易剥落,而不均匀的微生物膜将引起材料的局部腐蚀.在非生物环境中生成的腐蚀产物膜比在生物环境中生成的膜更加紧密地黏附于金属的表面.  相似文献   

16.
The influence of the alkaloid extract of Kopsia singapurensi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mild steel (MS) in 1 mol·L-1 HCl and 1 mol·L-1 H2SO4 was studi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viz.,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and AC impedanc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the plant extract effectively inhibits corrosion in both acid media and the inhibition efficiency obtained from the electrochemical techniques is in good agreement. Furthermore, the polarization technique indicates that the extract acts as an anodic type inhibitor in HCl and as a mixed type in H2SO4.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was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surfac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metal specimens in both the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solutions. SEM images show the formation of an adsorbed layer over the metal surface by the inhibitor molecule. The presence of alkaloidal constituents in the plant extract was confirm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 spectroscopy and chemical 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