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很高兴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来太仓,来吴健雄教授的故乡,参加她诞辰95周年纪念座谈会.今年还是她逝世10周年,也正巧是她发现宇称不守恒5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纪念日子里回顾一下她的科学贡献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想起了宋代诗人曾公亮七绝《宿甘露僧舍》,那诗言道:“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好一个“开窗放入大江来”!《现代物理知识》杂志,我们心中的圣地.谢希德说她是本“老少读者都欢喜的一本刊物”;王淦昌说她“对于我有很大的好处”;冯端说她的“科学性是有保证的”;赵忠贤说她“生动活泼,可读性强”;朱重远说她是“了解物理各分支领域的知识及进展的主要渠道”;施士元说她“能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卞毓麟说她“能在科学上给不同层次读者以‘实惠’的刊物”;钱临照说她是“我国物理类型的好书”;廖山涛说她“读起来给人以享受”;于敏说她“对拓宽物理学工作者知识面和培养年青一代都会起良好作用;”卢鹤绂说她“是联系我国物理学界的纽带,”…….  相似文献   

3.
 六、自尊自爱,真心诚意卡拉勃尔是高中毕业后来到实验室里当实验员的,她二十来岁,眉清目秀,淡金黄色的长发披在两肩上,两颊白里透红,碧蓝的眼睛.居里夫人要她作我的助手.因为有时我的实验工作一个人干不了,必须有人帮助.她爱唱歌,但实验室内不能,也不准唱歌.只许有机器声,不许有歌声.  相似文献   

4.
迈耶夫人     
 对于居里夫人,绝大多数读者是很熟悉的。然而,继居里夫人之后半个世纪,又有一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她就是玛丽亚·戈佩特·迈耶。2006年恰逢迈耶夫人诞生100周年,我们回顾她的生平和她对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很有意义的。迈耶夫人生平玛丽亚·戈佩特·迈耶(MariaGoeppertMayer,19061972,即迈耶夫人,原名玛丽亚·戈佩特)出生于德国的上西里西亚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属波兰)卡托维兹市的教授世家,前六代都是德国大学教授。她是父母的独生女。  相似文献   

5.
1967年,当时还是天文学系研究生的Joeelyn Bell注意到她的无线电波望远镜传来的数据中有一些奇怪的“少许噪声”,她和她的指导教授Anthony Hewish起初以为他们可能侦测到来自外星生物的讯号。结果并非外星人,但仍是非常令人振奋:他们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并于1968年2月对外宣布此发现。  相似文献   

6.
萨默维尔20世纪以前杰出的女科学家非常少, 其中最著名的是萨默维尔(Mary Fairfax Somerville), 她是苏格兰人, 有过两次婚姻, 在养育一家6个小孩之余获得了国际科学家的声望。萨默维尔缺乏正式的教育, 加上她所生长的社会背景压抑女性, 女孩子要买书, 特别是数学和科学方面的书籍根本不可能, 在此情形下, 她的成就更显得非凡无比。她追求科学努力的毅力导致她被约克大教堂公开谴责, 但她的研究最终仍获得同行间的赞赏。  相似文献   

7.
陆埮 《物理》2007,36(9):681-686
我很高兴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来太仓,来吴健雄教授的故乡,参加她诞辰95周年纪念座谈会。今年还是她逝世10周年,也正巧是她发现宇称不守恒50周年。在这个重要的纪念日子里回顾一下她的科学贡献是有意义的[1—4]。吴健雄1912年5月31日生于江苏省太仓县浏河镇。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  相似文献   

8.
一 古希腊的神话中有许多关于妖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蛇发女妖玛杜莎,头发是一条条活蛇,发尖是蛇头.她的目光碰上谁,谁就会立即变成石头.勇士珀尔修斯,一手拿剑,一手持盾,以盾作镜,挡住了她的目光,砍下了她的头颅.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5日,是何泽慧院士百年诞辰的日子。虽然我没有直接在何先生那里工作过,但是她的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早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在后来频繁的学术活动中,她的敬业精神、她的远见卓识、她的踏实俭朴、她的平易近人、她的和蔼可亲,她对后辈的关心爱护,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一直非常敬仰她,敬仰她的为人,敬仰她的创业,敬仰她的务实。她一直是  相似文献   

10.
玛丽亚·格佩特·迈耶(Maria Goeppert Mayer)在核结构方面有重大的发现,是曾经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仅有的两位女性其中的一位。可是在她获得物理教职前的早期学术生涯中,却被迫做了好几年无薪的工作。虽然如此,她对她的研究工作始终奋力不懈,于1948年8月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许多可以解释原子核诸多性质的核壳层模型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杨国桢 《物理》2020,49(4):221-221
得知李方华先生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她是我最敬仰的女科学家之一。我认识李方华先生大约在五十多年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有较多的接触。她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专心致志于工作、十分平易近人、学术水平很高的科技人员。  相似文献   

12.
<正>初生,她来到光的世界。光是万物的起源,是生命的分隔线。一声啼哭,一片光明。童年,旋转的万花筒,雨后的七彩虹,周遭是那么的多彩绚烂。她知道,日出前的天际会泛出朦胧的鱼肚白色,落日时的晚霞辉映着靛蓝色的天空;即使是黑夜来临,也有星光阑珊。她喜欢初夏的暮色,窗前旳老椿树随微风摇曳,渐渐枝叶斑驳,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82-82
约里奥-居里夫人是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1912-1914年在塞维涅学院求学,1918年任母亲的实验助手,使用新设计的威尔逊云室做放射性元素的测定工作。1925年完成有关钋α射线的博士论文。1935年,因发现人工放射性与其夫约里奥-居里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她和她母亲一样,死于白血病,这显然是由于她多年从事放射性工作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渔家傲·风月文章焉入十年风月里,低吟秋水万千思。秀色文章难数已,重拾起,铅华不过平常记。尚忆当时青涩事,一横一竖与君寄。麾汗换来凌雪意,如今是,梅枝一夜红黄系。Ⅵ.钛酸锶是个神奇的世界SrTiO3(STO)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她是绝佳的绝缘体、氧化物单晶衬底、漂亮的装饰物。不过,她神奇之处在于她的泰国人妖之面貌,经过简单化妆,她可以是金属、超导体、量子顺电体、铁电体、热电材料、光催化材料…天知道还会有什么人能够再捣鼓出来什么,比如说拓扑导电绝缘体!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节期间,我同莲勋到何先生家拜年时,翻看客厅茶几上放着的一本书,里面有她参加一个会议的照片。何先生说她挺喜欢这张照片,但是记不得是什么时间拍的。我告诉何先生,这是1978年9月她在第一次高空气球工作会议上讲话的照片。何先生有些奇怪:“哦,你还记得这么清楚?”其实,我对时间的记忆能力是很差的。“文革”中被责令写交待,仅仅几个月前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说到植物传播种子,首先可能想起小学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其中有一节: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跳着离开妈妈。  相似文献   

17.
《物理》1956,(4)
法国放射性化学和原子核物理学方面最出色的科学家之一、有名的社会活动家、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伊伦·约里奥—居里(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的夫人)3月17日在巴黎逝世。伊伦·约里奥—居里是法国著名的科学家比埃尔·居里和玛丽亚·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的女儿,她生于1897年。在她的母亲居里—斯克洛多夫斯卡逝世后,她就接替她母亲在巴黎大学执教。近年来她领导巴黎镭研究所居里实验室的工作。为核子物理学奠定基础的最大的科学发现属于伊伦·约里奥—居里。她同她的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曾共同发现新的现象——人工放射性,这一现象对科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并为无限量的和平使用原子能奠定基础。由于这项发现,约里奥—居里夫妇曾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伊伦·约里奥—居里研究了人工的、由中子作用引起的铀的放射性,在发现作为原子能动基力础的核子分裂过程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7
迈特纳是律师的女儿,就学于维也纳大学,玻尔兹曼阱是她的老师。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听普朗克的讲座,她于1907年来到柏林,后来就留居柏林参加哈恩舵的研究工作,达30年之久。她不得不同歧视妇女的荒唐可笑的偏见作斗争。在希特勒政权的最初几年,虽然她是犹太人,只是由于具有奥地利国籍才幸免于难。可是,在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之后,她不得不离开德国。来到斯德哥尔摩,经玻尔髓。介绍同西格班一起工作。她比哈恩更坚信铀裂变的真实性,是她在1939年1月从斯德哥尔摩发出了关于铀裂变的第一份报告。  相似文献   

19.
 1991年3月19日是谢希德教授7秩大寿.同时,谢先生在教育战线已辛勤耕耘了45年.我们做为谢先生的学生,几十年来深受她的教益.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我们怀着感激之情,衷心祝愿谢先生健康长寿,为祖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谢先生是一位和霭而平易近人的长者,奉献甚多而不求索取.她是我国固体物理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为发展我国半导体物理和表面物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方面有特殊贡献,受到学术界与教育界的尊敬.  相似文献   

20.
世纪的留念     
 20世纪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是多么舍不得她走。她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新观念,成为我们身旁最珍贵的留念。她走了,这是我们的遗憾;她留的,是我们珍贵的遗产。穆尔与老虎今日遍布全球、拥有3亿多世界网民,其中包括1690万中国网民的因特网,它的基础是小小的芯片。第一个芯片诞生于1958年,上面仅仅“集成”了几个元件。现在看来,那时它就像一只丑小鸭。人们没有嫌弃这个粗陋的东西,继续研究它、开发它,丑小鸭就长大了,越来越漂亮。有一个美国人用情人般的目光看着它,在它面世仅7年便深情地预言:每过一年半,它的复杂程度将会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