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恩诺沙星(ENRO)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微球,将其添加到聚乙烯醇(PVA)溶液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恩诺沙星分子印迹纳米纤维膜(MINFMs).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纺丝液浓度、纺丝电压及接收距离对MINFMs纤维直径及表面形貌的影响,从溶胀性、孔隙率、吸附容量及吸附选择性等几个方面对印迹膜的性能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25 ℃、相对湿度 40%~50%、MIPs加入量8%(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7%、纺丝电压15 kV和接收距离25 cm的条件下,得到的MINFMs的纤维形态良好,纤维平均直径为180 nm. MINFMs的溶胀度和孔隙率分别为136.76%和33.42%,均大于非印迹纳米纤维膜(NINFMs). 动力学吸附性能结果显示,MINFMs在300 min后吸附基本达到平衡,且明显高于NINFMs的吸附量;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MINFMs对模板ENRO的结合位点是等价的,其离解平衡常数(Kd)与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分别为505.817 mg/L和3.862 mg/g. 与环丙沙星(CIP)和氧氟沙星(OFL)相比,MINFMs对ENRO表现出更强的特异性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双酚A分子印迹聚醚砜纳米纤维膜.利用聚醚砜功能基与模板分子的相互作用形成结合位,其结构在纺丝过程中被固定下来,模板分子去除后聚醚砜纳米纤维膜上就留下能选择性结合目标分子的结合位.研究了模板分子加入量、静电纺丝电压和溶剂等纺丝条件对纳米纤维膜印迹效果的影响.识别实验表明,10%双酚A的聚醚砜印迹纳米纤...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压静电纺丝技术, 在非对称异型电极上制备得到放射状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膜. 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观察了PI膜的微观形貌以及纳米纤维的排列状态; 采用接触角测量仪研究了水滴浸润性的变化; 采用高敏感性力学微电力学天平测量了水滴的黏附力, 分析了微观形貌变化与水滴浸润性质和黏附性质的关系. 结果表明, 该PI纳米纤维膜沿着非对称异型电极三角电极至弧型电极方向纤维排列由密到疏, 呈放射状, 具有独特的微结构梯度; 整个纤维膜上的PI纳米纤维直径均一且具有光滑均匀表面, 纤维与纤维之间的距离约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 由于PI纳米纤维膜所具有的独特的微结构梯度, 致使沿着微结构梯度方向水滴的接触角(从超疏水到疏水)和黏附力(从低黏附到高黏附)均表现出梯度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联苯四甲酸二酐(BP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硝酸银为银源,通过两步法制备含银聚酰亚胺(PI/Ag)纳米纤维.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PI/Ag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微观形貌;通过浸渍培养法研究了聚酰亚胺(PI)及PI/Ag纳米纤维的抑菌性能.结果表明,聚酰亚胺基体中存在单质银的立方晶体结构,银粒子在聚酰亚胺基体表面均匀分散,平均粒径为10 nm;PI/Ag纳米纤维对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效果,最大抑菌率可达99.1%,为聚酰亚胺在耐高温抑菌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静电纺丝(eleetrospinning)是一种制备纳米尺度连续长丝的便捷高效的纺丝技术,其应用前景相当广阔.聚酰亚胺(polyimide,PI)是一类具有广泛应用的耐高温、高强度、综合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材料.近10年来,利用电纺制备PI新型材料的报道层出不穷,包括利用PI电纺纤维为前躯体制备碳纤维材料,电纺制备PI纳米...  相似文献   

6.
静电纺丝法制备Y2O3纳米纤维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A/Y(NO3)3复合纳米纤维,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得到Y2O3纳米纤维. 利用XRD,SEM,TG-DTA,FTIR等现代分析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XRD分析表明,PVA/Y(NO3)3复合纤维为无定型,焙烧温度在600 ℃以上得到晶态单相的Y2O3纳米纤维,属于立方晶系,空间群为Ia3. SEM分析表明,PVA/Y(NO3)3复合纤维表面光滑,平均直径为110 nm. 焙烧温度对Y2O3纳米纤维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600 ℃焙烧得到的Y2O3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约50 nm,900 ℃焙烧得到的Y2O3纳米纤维由纳米颗粒堆积而成,部分已断裂. TG-DTA和FTIR分析表明,PVA,Y(NO3)3以及水分在600 ℃以上时完全分解挥发,最终样品为晶态单相的Y2O3纳米纤维.  相似文献   

7.
以电纺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为起始物, 经乙二胺改性后, 再利用Mannich反应将荧光素共价连接于PAN纳米纤维薄膜表面. 用荧光光谱、 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 利用荧光素对静电纺丝薄膜表面进行修饰, 获得了很强的荧光信号, 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静电纺丝法制备NiO纳米纤维及其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纳米级NiO因具有优良的催化和热敏等性能而被广泛用于催化剂[1]、电池电极[2,3]、光电转化材料[4~6]、电化学电容器[7~8]等诸多方面.迄今,已成功地制备出N iO的纳米颗粒[9]、纳米线[10]及纳米薄膜[11],但是对于具有准一维结构的NiO纳米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分子印迹膜制备方法比较与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膜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手段,因其高度的选择透过性而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它是通过在膜制备过程中引入模板分子,使膜材料具有分子记忆与识别作用,形成具有特异性高效分离作用的分离膜.本文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展望了分子印迹膜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膜的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分子印迹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分子印迹膜,由于其高选择性,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初步探讨了分子印迹膜(MIM) 的两种分离机理以及目前主要的制备方法:同步法和复合法.  相似文献   

11.
以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膜、阿魏酸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法制备阿魏酸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将其用于阿魏酸的分离提取.使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对印迹复合膜的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和拉伸测试等技术研究了印迹复合膜的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采用静态吸附法和平板超滤膜分离器考察了印迹复合膜的结合性能与渗透选择性能.结果表明:印迹复合膜对阿魏酸的结合容量高于对结构类似的肉桂酸,当吸附浓度为0.1 mmol/L时结合选择因子达到1.9.在渗透40 min时,印迹复合膜对阿魏酸渗透量为5.16 μmol/cm2,与肉桂酸相比,渗透选择性因子为1.74,渗透性能优于非印迹复合膜.  相似文献   

12.
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其透过选择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邻香草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光度法测定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结合常数和化学计量比(n=2).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膜渗透实验结果表明在干扰物存在时印迹膜对模板分子表现出良好的选择透过性能. 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膜透过的机理、并为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传感器领域增加了理论和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和柚皮苷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壳聚糖为膜材料,以柚皮苷为模板分子,通过硫酸交联在水相中制备了水相识别柚皮苷分子印迹壳聚糖膜。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FT-IR)初步研究了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明体系产生了新的氢键。  相似文献   

14.
张茂升  黄佳蓉  唐丽萍 《化学学报》2009,67(24):2840-2844
以0.45 μm混合纤维素酯膜为支载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表面印迹法制备得到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膜。实验对制备分子印迹膜所用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用量进行探讨,并对目标分子识别渗透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较非印迹膜而言,该分子印迹膜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15.
马向霞  何锡文  张茉  李文友  张玉奎 《化学学报》2006,64(23):2369-2374
采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支撑膜的扑热息痛分子印迹聚合物膜. 紫外分光光度法证明了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并据此选择了聚合反应时合适的溶剂. 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别测定了膜的结构和表面形貌. 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渗透时所用溶剂对渗透结果有重要影响. 合适的渗透溶剂可提高印迹膜对模板分子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张朝晖  胡宇芳  张华斌  李辉  姚守拙 《化学学报》2009,67(18):2121-2126
以孔径0.45 μm的尼龙微孔滤膜为支撑膜, 咖啡因为模板分子, 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 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 采用表面热聚合技术制备对咖啡因具有优良选择透过性的分子印迹复合膜.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探讨了不同功能单体印迹聚合膜选择渗透性能的影响, 采用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热重分析和液相色谱分析等技术对分子印迹膜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孔隙率、溶胀性、热稳定性以及选择性等性能进行详细的研究. 结果表明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的印迹复合膜对咖啡因具有优异的选择透过性, 其分离选择性因子为2.3. 该印迹膜呈现出较好的结合能力, 对印迹分子存在两个结合位点, 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0.146和0.330 μmol/g, 能够较好地应用于山茶叶粗提液中咖啡因的分离和富集, 富集因子为10.52.  相似文献   

17.
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离手性苯丙氨酸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L-苯丙氨酸(L-Phe)为印迹分子,采用相转化法制备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分别采用碱液处理和硫酸交联两种方法对膜进行处理,降低了壳聚糖膜的溶胀度,印迹膜内识别位点的结构得以保持。采用FT-IR和SEM对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形态进行了表征。通过渗透实验考察了分子印迹壳聚糖膜和非印迹空白壳聚糖膜对D,L-苯丙氨酸(D,L-Phe)混合物的手性拆分性能,并与空白膜进行了比较。印迹膜的分离因子达到1.43。  相似文献   

18.
沙拉沙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吸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杜小燕  彭涛  李俊锁 《分析化学》2003,31(6):720-722
以沙拉沙星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并用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吸附性能。结果表明 :该聚合物对沙拉沙星有较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 ,解离常数Kd=7.2 6× 10 - 7~ 2 .19× 10 - 5mol L。  相似文献   

19.
以0.45 μm混合纤维素酯微孔膜为支载膜,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得到孔雀石绿分子印迹膜,并研究了其对模板分子和类似物的渗透性能。以分子印迹膜作为渗透膜,单一渗透实验中,13 h后MG的渗透量达到0.118×10-3 g/cm2,而相同时间内甲基紫、甲酚红和溴百里酚蓝的渗透量分别为0.064×10-3、0.057×10-3和0.044×10-3 g/cm2,且在竞争渗透中孔雀石绿的渗透速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而甲基紫的渗透速率却显著下降。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孔雀石绿表现出良好的渗透选择性,且在与类似物甲基紫的竞争渗透中具有优先渗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