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6):34-34
为了说明“受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冷却时,它们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41页)的性质,在中学、中师的化学课本中安排了“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按课本介绍的方法去做,不仅达不到实验目的,而且会产生氯化铵受热时升华,其蒸气遇冷凝华的错觉。  相似文献   

2.
张俊瀛 《化学教育》1988,9(6):31-31
高二化学教科书上氯化铵受热分解的实验在现象上与碘的升华完全相同:固态物质变为气态而“消失”,气态物质在低温处又变为固态原物质。实验本身并没有证明氨气和氯化氢气的产生和存在,因此就没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氯化铵受热时发生的是具有类似升华现象的分解反应。我们将这一实验进行了改进,,作到在同一实验中可以同时检验出氨气和氯化氢气体的产生、氨气与氯化氢重新化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3.
张淑惠 《化学教育》1993,14(5):40-41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铵。  相似文献   

4.
陆军 《化学教育》1991,12(2):46
中学和中师化学课本中都指出:“氯化铵……也用在金属的焊接上,以除去金属表面上的氧化物薄层。”关于氯化铵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笔者所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氯化铵受热分解出的氨气还原了金属氧化物,如氯化铵与氧化铜的反应为: NH4Cl(?)NH3↑+HCl↑ 2NH3+3CuO(?)3Cu+N2 +3H2O并有实验为证:将一根紫红色铜丝绕成螺旋状的一端在酒精灯焰上加热,使其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氧化铜,然后趁热将铜丝插入疏松的氯化铵晶体中,发现有白色烟雾产生,同时观察到铜丝表面恢复光亮。  相似文献   

5.
阎循智 《化学教育》1989,10(5):39-39
实验室里,给试管里固体物质加热制取气体时,常常遇到试管炸裂的现象。这样既影响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造成了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加热时试管受热不均。我们改用金属网套后,因扩大了受热面积,使试管能够均匀受热,就再也没有出现试管破裂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由碘的升华谈起在高中一年级化学课中讲到碘一节时,教师通常都要做碘的升华实验。当盛着少量碘的晶体的试管缓慢地加热时,试管里升起了美丽的紫色的碘蒸气,同时在试管的上部生成了碘的晶体。这时学生们一定会惊奇地看着这种他们过去所没有见过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提出一些问题。有些教师自己在备课或钻研教材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关升华现象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容易升华,有些物质不容易升华?为什么加热碘或樟脑等容易升华的物质时,也会产生液态的  相似文献   

7.
原题: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标准答案:(1)稀氨水和酚酞;稀氨水中的NH3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2)溶有SO2的品红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我们认为(2)的答案还可是稀NaAc或NaH-CO3的酚酞溶液,因加热Ac-、HCO-3水解程度增大、溶液碱…  相似文献   

8.
李琳 《化学教育》2014,35(1):66-67
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演示NH4Cl在试管中受热分解的实验。但是这一实验现象与升华很相似,如何证明该实验中NH4Cl确实发生了分解?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试验各种设计,作者从NH3和HCl的性质着手,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另一个探究NH3的还原性的实验--与CuO反应。这2个实验操作简便,药剂量少,耗时短,无污染,适合在教学中使用。  相似文献   

9.
1954年1月号化学通报52页周子强先生对于苏联奚尤什金所著,周芬、王悦祖两先生编译的初中化学课本19页,图13所布置的氧化汞分解实验提出了意见,经过我们操作和研究,现在把结果写在下面:在试管 a 内置氧化汞粉末0.5克(装的不要太集中了,在试管底部所占面积要大一些才容易受热分解),用普通酒精灯加热,待其中空气受热排完后(约1分钟)再用试管 b(其大小和 a 相同,口径大约是1厘米左右,长度大约是10厘米左右)收集氧气。从实验开始到氧化汞全部分解,而且 b 管恰好收集满一管氧气,刚好用去6分钟。拆除装置,把微燃木条插入试管 b 内,木条立即在管内猛烈燃烧起来,取下试管 a,则见有光亮的银白色的水  相似文献   

10.
翁志龙  王楠 《化学教育》1994,15(11):40-42
1.下列仪器不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是( ) A.烧瓶B.试管C.增涡D.蒸发皿 2.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将锌粉放入竖直的试管中 B.实验剩余的盐酸倒回原试剂瓶中 C.用嘴吹灭燃着的酒精灯 D.碳酸氢馁受热分解的试管底部略高  相似文献   

11.
陈廷俊 《化学教育》2013,34(3):68-69
1问题提出 乙醛还原新制Cu(OH)2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通常用于检验有机分子中醛基的存在.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步骤为: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40%乙醛溶液0.5 mL,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 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试管内液体由深蓝色逐渐变成浅蓝色→黄绿色→橙黄色的浑浊物,试管底部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液面上层还有少量红褐色油滴.究竟哪个实验现象能证明乙醛还原氢氧化铜?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2.
项云英 《化学教育》1993,14(5):40-40
高中化学(甲种本)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安排了“氯化钱受热分解”的实验。目的有二:一是明确氯化按受热时分解,生成氨和氯化氢气体;二是冷却时,这两种气体又重新结合成氯化钱。  相似文献   

13.
丁佐俊 《化学教育》2016,37(9):62-65
通过实验发现实验室制氨气用氢氧化钙而不用氢氧化钠,其原因是氢氧化钠加热熔融腐蚀试管、液态反应物流向试管口、反应太快不易控制。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4:3混合制备氨气效率最高。反应生成的水凝聚在试管口溶解了氨气,这是导致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将氢氧化钙换成氧化钙生成的水明显减少,可大幅度提高氨气产率。  相似文献   

14.
周鹏  谢吉麟 《化学教育》2002,23(1):40-41
NH4Cl的分解实验很容易与单质碘的升华现象相混淆。本方案改用恒温加热和各用酸、碱吸收剂分别检验2种气态产物,再使分解产生的2种气体相接近,观察冒白烟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NH4Cl受热确实发生了分解和化合反应而与碘的升华和凝华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5.
4.不溶性溴化物的制取。A.取溴化钾溶液或其他溴化物溶液一滴,滴于玻片上,再加硝酸银溶液一滴,混和。观察生成溴化银的沉淀(平衡反应式)。记下其颜色,与氯化银的颜色有无区别?在试管中进行上述实验。先注入几滴溴化物溶液,然后滴加硝酸银溶液,直到沉淀生成为止。Ⅵ.碘的实验。1.碘的升华。取一些碘的结晶,放在直玻管中间或试管中,加热(图37)。观察生成的紫色蒸气,同时  相似文献   

16.
王志成 《化学教育》1984,5(4):40-40
将一支大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底部,在试口吹气,使其鼓出。再在试管中部加热,也使其鼓出(如图)。实验时,在试管底部凸处装KClO3,中部凸处装MnO2,并取配有平头滴管(内装MnO2伸入试管底部)和导气管的双孔橡胶塞,塞紧试管口。用酒精灯使试管均匀受热后,于中部MnO2处加热,用带火星的木条在导气管口检验,木条不能复燃,说明MnO2受热无氧气产生。然后将酒精灯移至KClO2处加热至溶化,再做检验,说明有少量氧气产生。  相似文献   

17.
刘怀乐 《化学教育》2004,25(10):53-53,56
试管里倒人2mL CuSO2溶液,再加入几滴NaOH溶液,立即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再将沉淀加热会分解生成黑色的CuO。这既是初三化学的一个演示实验,又是高一书后的一个学生实验。可是不少教师按此步骤进行实验,所得到的沉淀物外观看上去不是蓝色,而是像碱式碳酸铜一样的浅绿色;将此沉淀物(浊液)加热直至煮沸,都观察不到有分解变黑生成CuO的迹象。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一)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取少量的氧化铜粉末放在乳钵内研成很细的粉末,倒入试管内再滴入四五滴水,轻轻摇动放在酒精灯上边烤边转动,待水份蒸发于后氧化铜则薄薄的贴在管壁上。 (二)实验: 当教师讲到氢气的还原性质时,将盛有氧化铜的试管放在酒精灯上继续加热,约一分钟后,将启普发生器上导管的夹子打开,把导管插入试管底部,则见管壁上有浅红色的光辉出现,这时黑色的氧化铜已被氢气  相似文献   

19.
去年暑期中我们偶然在一本苏联翻译课本“化学入门”这本书上发现关於硫化亚铁实验的说明上有这样一句话“……然后在试管底部集中一点加热…”我对“集中一点”发生了兴趣,感到这样做的确可以弥补以往我们在实验中的缺点:即受热面小可以避免硫蒸气的大量消失,另外由於是集中在试管底部的一点上加热,被加热部分有上层硫粉与铁粉的混和物覆盖着不会与空气接触,被加热的硫粉就不会变成二氧化硫,硫的蒸气也不易透过覆盖物上升,因此反应进行较彻底。经数次实验证明这  相似文献   

20.
周开雄 《化学教育》2005,26(4):53-53,55
在学习了“盐类水解”之后,许多学生认为镁能够与氯化铵溶液剧烈反应的原因是:氯化铵水解呈酸性,镁与水解产生的H+反应生成氢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NH4++H2O NH3·H2O+H+,Mg+2H+Mg2++H2↑;这种观点也为许多教师所认同,在有些教学参考资料上也有类似的解释[1],但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符合反应事实,为此笔者进行了以下5个实验。实验1:在盛有3.0mL1.0mol/LNH4Cl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一段时间后溶液中有白色沉淀形成。实验2:在盛有3.0mL1.0mol/LCH3COONH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20g镁粉,观察到有大量气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