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东北小鲵松果体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胚后发育变化。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对东北小鲵松果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活动进行在体胞外记录。结果表明,松果体神经元的自发放电有4种形式:单个放电、连续单个放电、簇状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后肢芽期有3种放电形式,没有记录到连续簇状放电。各发育时期都以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为主,但所占比例有所不同。单个放电和连续放电幅度随发育的进行呈下降的趋势,其均值变化更为明显。随着发育的进行,单个放电和连续簇状放电频率均随之增加,在变态期达最大。变态期和成体期簇状放电无明显变化,连续放电在成体期则降低。结论:神经元电活动形式随着松果体的发育逐渐多样化,放电幅度和频率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对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脊髓灰质神经细胞构筑、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神经出椎管的部位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动物麻醉致死,灌流固定,解剖观察,冰冻切片,中性红染色,光镜观察.结果:①脊髓灰质腹角由大、中、小三种多突起神经元构成.其神经元胞体的直径分别为20μm、11μm和8μm左右;不同脊髓节段中腹角的神经元构成数量和类型不同.脊髓灰质的背角神经元胞体直径多在8μm左右;不同脊髓节段的背角神经元构成在形态和数量上也不同.在2~6脊髓节段偶见中间带神经元,其胞体直径在7μm左右.②对脊髓节段的长度、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神经出椎管的部位及形态、脊神经的背根和腹根的粗细进行了观察.结论:中华大蟾蜍脊神经形态和脊髓灰质神经细胞构筑与其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活性电泳方法对中华蟾蜍尾退化过程中尾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酸性条件(pH3.5)下,从35期到38期,检测到的蛋白酶带数目较少,活性较弱;碱性条件(pH9.5)下,除25kD的蛋白酶带之外,检测到的其它酶带与酸性条件下相似;(2)中性条件(p H7.0)下,从35期到38期,检测到的蛋白酶带逐渐增多,活性也明显增强,尤其是在尾退化的高峰期(37期、38期),110kD、92kD、74kD的酶带活性达到峰值;另外在尾退化的高峰期还检测到了7条新酶带,其中55kD的酶带活性也达到峰值。以上结果显示,蛋白酶在中华大蟾蜍蝌蚪尾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华大蟾蜍脾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中华大蟾蜍脾脏的显微与超微结构和某些组织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脾脏的实质已出现白髓和红髓的分化,但两者界限不甚清楚。白髓的网状细胞支架较疏松,网眼中分布着密集的淋巴细胞等。  相似文献   

5.
用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水体染毒和成体体腔染毒,采用寇氏法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三氯杀螨醇对中华大蟾蜍蝌蚪(15℃和20℃)和成体(20℃)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其95%可信限范围,并观察了中毒症状.结果表明:在15℃和20℃条件下,三氯杀螨醇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13.24 mg/L和9.85 mg/L,其95%可信限范围分别为12.30~14.24 mg/L和9.18~10.57 mg/L;20℃时,三氯杀螨醇对雄性成体和雌性成体的LC50分别为114.89 mg/kg和174.14 mg/kg,其95%可信限范围分别为80.00~165.01 mg/kg和121.25~250.11 mg/kg.  相似文献   

6.
7.
以~3H-尿嘧啶核苷作为RNA合成的标记前身物,用放射自显术研究了中华大蟾蜍早期胚胎发育中RNA合成的速率及其与发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受精卵开始至原肠胚期,RNA的合成活性逐渐增强,神经胚期略有下降;RNA合成速率有明显的动—植物极梯度;在诱导与被诱导部位,RNA合成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  相似文献   

8.
冬眠后,无蹼壁虎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降低,躯体含水率下降显著;大蟾蜍的总含水率及各部分的含水率均比冬眠前有所上升,其中脂肪体及内脏的含水率上升显著.二者在含水率的变化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由于二者生存环境、物种及各自的冬眠环境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下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松果体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了不同温度下(5、10、15、20、25和30℃)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表明,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有5种放电形式(单个放电、连续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不规则放电),在不同温度下,其各种形式放电单位所占比例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松果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逐渐升高,在30℃时达到最大;放电幅度在25℃时最高,30℃时略有降低,证明松果体参与了中华蟾蜍的体温调节,可能与热敏神经元的活动有关,但热敏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0.
以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gargarizans)蝌蚪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又称彗星实验,SCGE)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1,0.2,0.3,0.4 mg/L)的丁草胺溶液对中华大蟾蜍蝌蚪红细胞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在实验室条件下,丁草胺质量浓度越高,蝌蚪红细胞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越显著.经丁草胺溶液处理24 h,蝌蚪红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及DNA损伤程度(彗星DNA长宽比)出现极显著的提高,并与丁草胺质量浓度呈显著的线性关系.研究表明丁草胺对两栖动物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时也说明微核实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是检测环境污染对两栖动物遗传毒性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了中华大蟾蜍冬眠期和活动期四种器官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四种器官中 LDH 同功酶的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肝、肺中还显现出第6条酶带.  相似文献   

12.
中华大蟾蜍对中华稻蝗的捕食功能反应的初步研究魏朝明廉振民(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西安710062;第一作者,男,26岁,助教)中华大蟾蜍是中华稻蝗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以往关于中华大蟾蜍控制中华稻蝗的研究仅处于定性描述阶段.作者于1994年在陕西长...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两栖动物卵巢内不同性类固醇激素受体在卵子发育中的调控作用.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中华蟾蜍不同发育时期卵泡中的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雄激素受体进行了定位检测.结果发现,三种受体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泡中均有阳性反应:雌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期和卵黄合成后期的滤泡细胞表达为强阳性,在卵母细胞胞质和核膜中呈弱阳性反应;孕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早期的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质、核膜中表达均较弱,在卵黄合成后期表达均增强;雄激素受体在卵黄合成早期的滤泡细胞和卵母细胞胞质、核膜中表达也均较弱,在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胞质和核膜中表达略有增强.  相似文献   

14.
采用血常规检验方法,比较了中华大蜍蟾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活动期)的血液成分。结果在冬眠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有增加。在非冬眠期(活动期)白细胞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中华大蟾蜍冬眠前与出眠初期肝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冬眠前和出眠初期的中华大蟾蜍肝细胞的超微结构有如下特点 :(1)冬眠前肝细胞堆积有大量糖元颗粒 ,而出眠初期几乎无糖元颗粒 ;(2 )冬眠前肝细胞的粗面内质网非常发达 ,而出眠初期的粗面内质网不发达 ,常呈零散膨大 ;(3)线粒体的数量 ,细胞核和胆小管的形态结构在这两个时期无明显差异 ;(4)冬眠前肝细胞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对上述结果的生理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