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永远的老师我与何泽慧老师的直接接触始于三十多年前,上世纪70年代,但已经记不清是在哪一年了。1974年,我因高能物理上马,从甘肃的长庆油田调到高能物理所,开始从事接近我专业学科的科研工作。那时我已30岁,从事宇宙线学科的科研工作才刚刚开始,我满腔热情,寻求着一个尽快切入的方式,以弥补岁月带给我的延迟。  相似文献   

2.
<正>1994年我从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高能所宇宙线室(现在的粒子天体物理中心),当时我和其他几位同事在二楼的一间大办公室办公,何泽慧先生在天体楼二楼也有一间办公室。我记得无论是在年纪大的老师还是年轻同事的谈话中,大家都以很尊敬的语气提到一个称呼:"何先生"。时间久了,知道这是对我国杰出的女科学家何泽慧院士的尊称。  相似文献   

3.
王乃彦 《物理》2007,36(5):361-363
我和王淦昌老师接触比较多是在从我到九院工作以后,当时更多的是在工作上的来往.1978年,他调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并亲自创建和领导准分子激光实验室后,我就真正地生活和工作在他的身边,那时我真是太幸运了,我有更多的时间亲聆他的教诲,对于我的一生都受益匪浅.王老从来都不以长者、老师的姿态来对我进行说教,他经常给我说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包括他自己的科学经历,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我,他反复地教导我怎么做人,怎么做科研,那时王老已经年过七旬,早上醒得很早,每天6:30以前,我们就一起从原子能研究所的南区步行到北区,在半个小时左右的步行中,王老天天和我交谈的不是科学就是工作,晚上从北区回到南区还要向他汇报工作.我最爱听他讲他个人科学生涯中的一些经历,后来我又参加《核科学家王淦昌》一书的审校工作,就对王老的科学生涯有一些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一位可亲可敬的离开了我们已近十年的老师,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东西很多很多,其中最最宝贵的最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他对科学的执著的追求和永攀科学高峰的精神,他七十年如一日,在科学的道路上勇敢和顽强地攀登着,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真是生命不止,攀登不已.  相似文献   

4.
胡仁宇 《物理》2007,36(5):346-349
王淦昌老师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自幼热爱科学,在近70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探索未知世界的基础研究领域有:40年代初,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关于探测中微子的建议》;50年代在国内首创并奠定我国宇宙线研究的基础,领导建立了云南落雪山宇宙线实验站,利用多极云雾室研究粒子及其相互作用,获得一大批奇异粒子事例,使我国的宇宙线研究进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50年代末,在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时,领导一个小组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荷电负超子——反西格玛负超子等等;60年代初,他参加了我国突破两弹的重大任务,为此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并开创了我国核武器物理实验研究的新领域,为后来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80年代中,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与发展趋儿他与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一起向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很快被采纳并形成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一直沿续到今天,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1956年秋,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有幸在钱三强、何泽慧先生领导的中子物理研究室工作,当时在戴传曾先生研究组里参加建立中子晶体谱仪的工作,并准备中子截面测量的知识。可一开始何先生就提醒我,除了准备中子截面测量外,还要及早学习中子衍射方面的知识,为中子晶体谱仪的进一步发展做准备,使我在组里较早地开始了这方面的学习。1958年9月何先生作为我们的室主任,通知我去苏联实习。我到了莫斯科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  相似文献   

6.
 1936年以后,尼德尔迈耶(S.H.Neddermeyer)、安德森(C.D.Anderson)和其他一些学者在宇宙线中发现质量约为200me的粒子,它是穿透性成分。它与1935年汤川秀树(Yukawa)预言质量约为300me传递核力的粒子相近,故称为介子。实验测出它的寿命约为2×10-6s。但如果它是汤川预言传递核力的粒子,它应有核作用,然而它可穿过整个大气层或1米厚的铅,似乎只有游离损失,没有明显的核作用。1947年宫泽西(M.Concersi)等用磁透镜分别选择的正负介子,使其停止在吸收体中并测量其寿命。  相似文献   

7.
莫党 《物理》2005,34(8):614-615
惊悉黄昆先生逝世,深感悲痛,不时回想起过去黄先生对我的教导和与黄先生相处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正>"各行各业的人,只要自己做出成绩,做出水平,都是国家需要的。以上心得九十有五书何泽慧"。每当驻足这幅用极平淡语言书写的书法作品前,就会勾起许多念想。从1976年做钱三强先生秘书起,我开始接触何泽慧先生,但早先并不清楚她的家世和她本人的更多经历,直到有一年陪同钱先生、何先生去了一趟他们的故乡湖州和苏州,后来又听彭桓武先生细谈他了解的钱与何,说了关于何先生"苏  相似文献   

9.
丁兆君 《物理通报》2015,(3):113-116
本文概述了张文裕先生一生的主要经历与成就,突出了他对于我国高能物理、宇宙线物理等领域以及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单位科研、教学诸方面的贡献,从中可以体会到张文裕先生对科学、对祖国、对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0.
2015年6月1日是张宗燧先生诞辰100周年。张先生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在我国统计物理和量子场论研究两个方面都是开拓者之一。他1936年到剑桥大学学习,193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做研究工作,1939年因欧战爆发回国。  相似文献   

11.
刘超卓 《大学物理》2022,41(9):32-36
戈革生于1922年1月22日,先后求学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53年进入北京石油学院(今天的中国石油大学)工作终生.戈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翻译家、玻尔研究专家,独立翻译12卷《尼耳斯·玻尔集》,前后历时28年,曾被授予“丹麦国旗骑士勋章”.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化,文章、诗词、篆刻、书法、绘画等才情突出.他一生工作勤奋,翻译著述出版约2000万字.百年诞辰之际,回顾他一生的丰富成就,给广大读者汲取力量.  相似文献   

12.
 肖健先生是我国著名宇宙线物理学家和高能物理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宇宙线和高能实验物理研究,在国内建立了最早的高山宇宙线观测站,是我国宇宙线物理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学术上有很深造诣,进行了大量开拓工作。他在国内首先将现代数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引入高能物理实验,为在线数据获取和离线分析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周纹因  王笑君 《物理通报》2021,(10):141-143
简单介绍了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创者之一谢希德先生的人生经历以及科学品质,从中展现出中国科学家不畏艰苦、求真务实、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给出与中学物理教学的结合点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刘晓 《物理》2014,43(12):826-831
本文从几个不同方面回顾了何泽慧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她继承了蔡元培等老一辈学者科学救国的理念,接受了前沿的科学教育和训练,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做出创新工作,并参与创建我国核科学事业,汇聚和培养了大批人才。科学的创新离不开优良的传统,我们纪念何泽慧先生百年诞辰,既缅怀她的创新成就和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也要发扬她的科学精神和传统。  相似文献   

15.
 1992年6月初,因开会路过北京,听说朱先生因病住院,急忙赶到同仁医院去看望他。在病房中看着朱先生消瘦的面容,心里真是痛极了。朱先生说,平日只注意心脏不要出毛病,没想那里出了问题。他嘱咐我,一定要多活动。从医院出来,眼泪再也止不住了。没想到这次见面竟是永别。五个月后,从计算机网络中得知朱先生仙逝了。  相似文献   

16.
去年6月4日卢嘉锡先生走完了他的生命历程.许多人哀悼、赞颂他;许多人在默默的追忆、怀念他.先生是中外闻名的大学者,是广孚众望的一位国家领导人;又曾经是民主党派的首脑,我的老友和挚友.  相似文献   

17.
2012年5月31日是世界公认的杰出女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居里夫人"的吴健雄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是日,在吴健雄先生的故乡江苏太仓市由苏州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联合主办、太仓市人民政府承办,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为吴健雄先生的铜像(图1)举行了揭幕仪式.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本刊特刊登东南大学物理系恽瑛教授撰写的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18.
赵忠尧1902年6月27日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中医世家。1920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改称东南大学)学习。1925年经叶企孙先生推荐,到清华大学任助教。1927年赴美留学,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R.A.密立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29~1930他做博士论文过程中,在用硬γ射线对物质吸收系数进行测量时发现了由于正电子产生过程引起的“反常吸收”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陈佳洱 《物理》2008,37(5):318-321
2007年是吴大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之年.吴大猷先生是国际著名的学者、教授和物理学家;他终生热忱于教学,培养了许多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他品德光华、人格高尚.他的后半生献身于我国台湾的科学事业,同时也始终关心着祖国大陆物理科学事业的发展.记得在我去台湾的访问中有幸三次见到他老人家,他每次总是深情地怀念着执教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20.
2013年是高能物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纪念,也是我从事高能物理研究50年。受《现代物理知识》之约,写一点我记忆中的琐事和趣事来表达心意以及对高能物理事业的深厚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