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对异型沉井,在软土地基施工时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的方法,可以有效防止沉井突沉、不均匀沉隆以及涌土的现象,提供了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沉井的一种新思路,工艺简便,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利用柔性桩减少刚性桩与土之间的刚度差,使之与土结合良好,达到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和柔性桩软土地基加固的置换率、减少刚性桩复合地基变形及降低软地基处理造价等目的.将水泥土柔性短桩中心用沉管桩的工法施工低强度(C10)砼桩——"刚柔组合桩"的复合地基,处理宁波北仑某仓库的软土地基,经检测、计算验证和经济型比较,表明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法可应用于软土地基工程,且能降低造价.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挤扩多支盘桩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并对工程同场地内的挤扩支盘桩与普通钻孔灌注桩进行承载力和沉降的对比试验研究.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挤扩支盘桩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来解决普通钻孔灌注桩因沉渣造成桩端阻力偏小的难题.对某工程同场地内的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与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普通钻孔灌注桩进行施工可行性、承载力等的对比试验.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底后压浆技术能大幅度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且造价比采用普通钻孔灌注桩的可节省10%以上,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工程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后注浆钻孔灌注桩的工艺特点以及竖向承载力的计算等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对该桩型的受力特性、单桩承载力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工程试验结果表明: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是一种低噪音、低震动、单位面积承载力高的桩型,适用于各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在同等工程地质条件下,该桩型较普通钻孔灌注桩能大幅度地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沉降,经济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年的钻孔灌注桩工程工作资料积累,分析了在桥梁及其它地基处理中普遍存在的断桩事故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研究灌注桩桩端后注浆承载机理, 对宁波某施工场地的4根灌注桩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 4根灌注桩均采用自平衡方式加载, 以加载方式获得每根桩的Q—s曲线, 并通过桩身内部埋设的传感器得到加载期间桩身及桩底的应力数据, 根据应力分析研究桩身弯矩及桩侧摩阻力的变化. 测试结果表明: 桩端后注浆能提高钻孔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约20%; 注浆期间, 桩侧摩阻力的重新分布使桩身轴力发生较大变化, 且桩端承受弯矩会对桩体结构造成一定破坏; 加载期间, 注浆桩的桩端部分承载力主要由桩侧摩阻力提供, 而非注浆桩的桩端部分承载力主要由端阻力提供; 在透水地层中, 桩承载力的提高依赖于桩侧摩阻力的影响, 而在不透水地层中扩大头的产生也会成为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概述宁波大学地基处理中心自成立以来紧密结合宁波市工程建设中的需要,在地基处理、桩基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开展的科研开发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钻孔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可采用桩底后压浆技术工艺.结合宁波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后压浆钻孔桩施工工艺,并对注浆和不注浆的钻孔灌注桩单桩承载力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后单桩承载力提高了22%-29.4%,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工程实例分析了三岔双向挤扩灌注桩(简称DX桩)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经静荷载试验验证了基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抗水平力及抗拔力都大大提高;结合提出的施工过程中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DX桩能够使建筑结构更加稳定,沉降变形小,有节约材料,降低工程成本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结合某公路复合地基加固工程,对瑞利波测试技术在地基加固效果检测评价进行了研究.利用测试数据,建立了复合地基置换率和有效加固深度、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复合地基剪切波速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复合地基有效加固深度和复合地基置换率是直接影响剪切波速和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应用瑞利波测试技术能较准确地检测复合地基的加固深度.研究成果可为瑞利波测试中的地层参数反演和地基加固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某软土地基处理区进行了现场试验,通过试验得到了强夯施工工艺参数,用该参数处理类似工程的地基,不但能满足工程加固的要求,且能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3.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桩承载力自平衡试验的原理和方法.探讨了大直径、超长钻孔灌注桩的竖向承载性状,分析了桩端压浆对于提高桩基承载力的作用,研究了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发展规律及注浆前后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桩端压浆对提高桩基承载力,改善桩基沉降效果显著;桩端承载力提高3264kN,桩侧摩阻力提高较多,为6290kN;同时也表明自平衡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桩基承载力测试.  相似文献   

14.
扩径桩作为一种软土地基新型处理技术,它的存在使其承载性能优于传统桩基.本文通过在砂土中进行一系列尺寸相似比为10的扩径桩模型试验和PLAXIS 3D建模计算,研究扩径桩在抗压、抗拔条件下的承载性能与扩径体在荷载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良好持力层中,扩径体能显著提高等直径桩的抗压极限承载力1.76倍、抗拔极限承载力2.47倍,明显降低桩顶位移.扩径桩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在扩径段均发生显著突变,但扩径体两端存在侧阻弱化现象.在下压荷载下,扩径桩表现出多支点摩擦端承桩特性;在上拔荷载下,扩径段的侧摩阻力表现出强化效应.修正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单桩抗压、抗拔极限承载力参数取值,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适用于预估扩径桩的竖向承载力.该研究结果可应用于软土地基中良好持力层的桩型选择.  相似文献   

15.
黄土隧道开挖中的变形与稳定是重要的工程问题,为探索黄土隧道台阶法施工中的围岩变形规律,以巴准铁路敖包沟隧道出口段的施工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对敖包沟隧道台阶法施工过程进行了分析,为隧道支护与加固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拱顶下沉与水平收敛在隧道上台阶开挖后变形较大,地表沉降槽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距隧道中线20m范围内,且地表沉降主要由上台阶开挖引起,从拱顶到地表的地层沉降规律是沉降值从拱顶到地表呈由大到小,变化为先急后缓的曲线分布态势。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模糊神经网络在复合地基沉降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地基后期沉降变形对于建筑物设计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通过长期沉降观测以得到复合地基的最终沉降需要耗费较多资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预测方法.该方法考虑沉降变化过程有较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直接将样本数据进行模糊化,所得的模糊数代表了样本点集与控制点集中各分量之间的相关度,并依此建立模糊BP神经网络进行学习和估算.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对沉降进行预测是可行与有效的,且在相对误差的有效控制方面优于BP网络方法与灰色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整体分析法在基坑变形与受力中的应用,本文选取北京市某一采用复合土钉墙的基坑作为研究对象,运用FLAC 3D有限差分软件对该工程进行数值模拟,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该基坑侧壁侧向位移、土钉(锚索)轴力以及水泥土搅拌桩弯矩,并用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改变数值模型中水泥土搅拌桩这一影响因...  相似文献   

18.
考虑承压水降水的深基坑施工变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波市轨道交通仇毕站深基坑工程为例,考虑⑧_3层承压水降水的影响,开展了深基坑开挖施工变形特性研究.首先设计了减压降水方案,然后利用Plaxis3D有限元软件对仇毕站深基坑开挖施工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减压降水对深基坑工程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基坑承压水降水的深基坑变形规律与不降水条件下的变形规律基本一致,⑧_3层承压水减压降水可导致地表沉降增大,坑底隆起减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紫外线对树脂-水泥复合材料界面腐蚀特性的影响,本文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对树脂导光水泥基材料进行加速老化,采用斜剪粘结强度、表面外观特征变化的宏观测试手段探明树脂-水泥界面在紫外线辐射环境下的变化规律,通过ESEM-EDS的微观测试手段分析树脂-水泥界面在紫外线辐射环境下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试件发生斜剪破坏时,均从树脂与水泥基体的界面处开始破坏;在紫外线作用下,界面斜剪粘结强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并在24h左右达到最大值11.62MPa;树脂部分黄变随照射时间的延长不断加深,84h时色差值达到9.283;早期树脂部分发生后固化反应使结构强度增加,界面结合更为紧密,随着照射时间的延长,紫外线作用使树脂分子链断裂,羰基和酯基基团发生降解,削弱了树脂与水泥界面的粘结性能。  相似文献   

20.
机械法联络通道T接施工技术是一种施工软土地区地铁联络通道的新型工法, 具有全程机械化、施工周期短、可直接切削主隧道和洞口等优点. 以宁波地铁3号线某联络通道工程为研究对象, 通过监测分析研究新工法对周围地层、主隧道结构等的施工影响. 结果表明: 受交叉施工影响, 联络通道纵向靠近主隧道的地表沉降较大, 靠近联络通道中央影响较小; 横向中心位置地表沉降较大, 两侧影响较小; 主隧道结构沉降及隧道断面收敛变形较小; 顶推过程对周围地层影响明显, 但水平地面受影响较小, 表明地层总体沉降量小, 基本可控. 此外, 采用peck曲线和高斯曲线分别描述纵横向地面沉降的变化特征, 采用回归分析确定了沉降曲线参数, 与实际监测结果相比, 两者拟合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