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一氧化碳与烯烃共聚合成聚酮的方法,共聚反应机理以及聚酮在合成其他功能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主链光学活性1-庚烯-一氧化碳共聚物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阳离子钯 配体催化剂的存在下 ,烯烃与一氧化碳 (CO)交替共聚形成聚酮 ,这是一类非常有用的新材料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 .合成聚酮有两种引发方式 :自由基引发共聚和过渡金属引发共聚 .在高的温度和压力下 ,用两种方式都可以得到聚酮 ,但其中的一氧化碳含量却随一氧化碳的分压变化[2 ] .随后发现了中性膦 钯催化剂[3 ] ,可在较温和的条件下实施一氧化碳与丙烯的交替共聚 ,且其一氧化碳含量不随一氧化碳分压变化 .高效催化剂主要有三部分组成 ,阳离子钯、弱或非配位的阴离子[4 ] 以及二齿膦或二氮配体[5] .一氧化碳插入过渡金属 碳σ 键…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氧化碳分别与烯烃、甲醛、胺类等化俣物共聚制备聚酮、聚酯、聚胺等,与一氧化碳被氢气还原制备聚合甲烯的化学反应原理和应用实例,以及开发利用一氧化碳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动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烯烃聚合单组分稀土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烯烃聚合单组分稀土催化剂在烯烃均聚、烯烃与烯烃、苯乙烯共聚及烯烃与极性单体共聚等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王海君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05,19(3):230-239
乙烯与一氧化碳交替共聚合成的聚酮是一类新型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6.
王海君  王来来 《分子催化》2005,19(3):230-239,i004
乙烯与一氧化碳交替共聚合成的聚酮是一类新型的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加工性能.Shell和Bp公司已将聚酮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过程工业化,商品名分别为Carilon和Ketonex,其中Carilon是一种由乙烯,丙烯和Co交替三聚合成的聚酮高分子.聚酮高分子已被加工成纤维,膜,黏合剂,抗蚀剂。包装材料等,应用于汽车、电子、生活用品领域.与传统的烯烃聚合物塑料相比,  相似文献   

7.
阳离子钯Pd(Ⅱ)催化的一氧化碳与烯烃均相共聚近几年来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3], 其主要原因是: (1)一氧化碳价廉易得; (2)产物聚酮具有潜在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性[4]; (3)聚酮的官能团羰基可以进一步衍生为其它官能团[5]. 使用前过渡金属(如Zr)催化剂, 采用均相催化对α-烯烃的有规聚合进行了广泛的研究[6,7], 然而由于极性官能团可使前过渡金属催化剂中毒失活, 所以使用前过渡金属催化剂进行官能团烯烃聚合研究的实例很少[8].  相似文献   

8.
杨海滨  苏宇 《广州化学》2000,25(1):58-64
综述了以α-二亚胺为配体的新型Ni(Ⅱ )、Pd(Ⅱ )后过渡金属催化剂 ,包括催化剂的组成、活化及其对烯烃均聚、共聚和与极性单体共聚的性能、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桥联茂金属催化剂催化乙烯,α-烯烃均聚及共聚的最新进展,重点论述了桥基本身对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0.
单茂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郑刚 《化学进展》2009,21(4):677-68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应用于烯烃聚合的研究。带有给电子配体的单茂金属化合物是目前烯烃配位聚合催化剂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新型的聚合催化剂,这类催化剂具有合成简单、结构清晰的特点,用于催化烯烃聚合,可得到高聚合活性,同时聚合物可得到高的分子量。用于共聚时,具有很好的共聚能力。通过共聚,可以得到Zieler-Natta催化剂和传统茂金属催化剂不能得到的新共聚物。通过调整催化剂上茂配体和给电子配体的结构,可以方便地调节聚合行为,从而调整聚合物的结构。文中涉及了乙烯、alpha-烯烃的均聚与共聚,乙烯与环烯烃共聚合,苯乙烯聚合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2-羟基-4-氯-1-苯氧基-9,10-蒽醌的合成,并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谱、质谱和红外光谱确定了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探讨了其光致变色性以及取代基对蒽醌类化合物光致变色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9-丁基咔唑基聚炔汞聚合物[—HgC≡CRC≡C—]n及其二聚体[MeHgC≡CRC≡CHgMe]和金的二聚体[(PPh3)AuC≡CRC≡CAu(PPh3)](R=9-丁基咔唑基). 用 1H NMR, 13C NMR, 31P NMR, FTIR, FAB-MS, UV-Vis, Fluorescence及Phosphorescence 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体系中金和汞产生的重原子效应可以促进单线激发态S1与三线激发态T1的系间跃迁, 使标题化合物产生有机三线态发光.  相似文献   

13.
光谱法分析乙丙共聚物的序列结构及链节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FTIR, 1 H NMR和 13 C NMR分析乙丙共聚物的序列结构与链节比. 通过对乙丙共聚物 1 H NMR, 13 C NMR和 13 C-1 H二维核磁共振谱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归属, 并提出了不同位置碳原子积分面积相关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避免了烦琐的理论计算, 可简便地得到乙丙共聚物的主要序列结构. 通过比较 1 H NMR和 13 C NMR计算乙丙共聚物中乙烯、 丙烯链节比, 表明可以用 1 H NMR代替 13 C NMR完成对乙丙共聚物中乙烯、 丙烯链节比的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4.
以天然氨基酸为结构单元的树枝状化合物已有不少报道.例如,Denkewalter等首次报道了以氨基酸(L-赖氨酸)为结构单元的1~10代树枝状高分子的合成.Chapman等采用发散法合成了核心为聚氧乙烯(PEO)长链的树枝状t-Boc-聚(α,ε-L赖氨酸).Kim等报道了两种具有光活性的由缬氨酸或亮氨酸组成的小肽树状分子.Tam等合成了一系列具有各种潜在生物医学用途的肽链结构树枝状分子.  相似文献   

15.
树状硅基大分子光引发剂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Vogtle等[1]首次描述了“串级式”合成方法以来,以及Newkome[2]和Tomalia等[3]的重要贡献,具有完美的支化结构、高度对称且分子大小可精确控制的树状分子在当代化学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新颖的结构,独特的性能吸引了众多科学工作者的兴趣[4,5].其中硅基树状分子,尤其是树状聚硅碳烷大分子由于具有可变的支化度、无论是动力学还是热力学上的高度稳定性的优点,以及Si—Cl、Si—H、Si—OH等基团的的存在使得易于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树状大分子进一步功能化改性,已成为高分子领域的研究热点[6,7],例如树状硅碳烷液晶[8~10]、…  相似文献   

16.
利用NMR、2D NMR及IR、MS等实验技术详细研究了非核苷类抗艾滋病毒逆转录酶抑制剂地拉韦定甲磺酸盐的波谱学特征。借助甲磺酸地拉韦定的DEPT谱和二维1H1-H COSY、HMQC和HMBC对甲磺酸地拉韦定氢谱和碳谱进行了归属。讨论了质谱的主要碎片离子的可能裂解方式和红外特征吸收峰所对应的官能团的振动形式,为该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可光固化超支化聚硅氧基硅烷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Kim和Webster首次采用AB2型单体合成超支化聚合物以来,超支化聚合物以其新颖的结构、独特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了科学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其中超支化有机硅聚合物,尤其是硅氧基聚合物,由于具有良好的高低温稳定性、耐腐蚀性、耐候性等,以及硅氯、硅氢等末端基团易于功能化改性的特点,使其在功能性涂层材料、催化剂以及液晶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到目前为止,有关超支化聚硅氧基硅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B2型单体(x≥2,A和B分别为硅氢基团和乙烯基、烯丙基等不饱和基团)的制备以及硅氢加成产物的功能化改性方面.  相似文献   

18.
1,1-二氨基-2,2-二硝基乙烯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氨基三硝基苯(1,3,5-triamino-2,4,6-trinitrobenzene,TATB)非常钝感,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爆轰能量太低,只相当于奥克托今(1,3.5.7-tetranitro-1,3,5,7-tetrazacyclooctane,HMX)的65%,影响武器的小型化,因此,有必要研究开发新的能量更高的低(钝)感炸药。1,1-二氨基.2,2-二硝基  相似文献   

19.
1,3,4-噁二唑类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子传输性及很好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子传输材料。然而由于小分子化合物性质不稳定,尤其是其热稳定性差以及易重结晶,从而影响电致发光器件的使用寿命。本文引入均三嗪基团对其进行化学修饰以改善其电子传输性能和稳定性,合成了几种2-苯基-5-(对氨基苯基)-1,3,4-噁二唑取代的二氯均三嗪及其衍生物。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20.
采用COSY、NOESY、HSQC、HMBC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首次对二盐酸氟哌噻吨的两种几何异构体的^1H-NMR、^13C-NMR谱信号进行全归属。归属结果表明,二盐酸氟哌噻吨两种几何异构体的部分^1H-NMR、^13C-NMR谱数据差别较大,可作为区分两种异构体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