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紫外(UV)和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丁基锡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作用方式以及浓度变化对丁基锡化合物与BSA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丁基锡化合物与BSA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丁基锡离子与BSA的配位作用,又有丁基基团的疏水作用,引起BSA构象变化和α-螺旋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2.
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TBT既作用于DNA的磷酸基团,使DNA构象发生变化;又作用于DNA的碱基基团,对DNA双螺旋结构有一定影响。而且,TBT与DNA作用时间越长,则减色越明显。还考察了TBT和磷酸根浓度,以及溶液pH值对TBT与DNA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700,400℃条件下热解碳化杉木制得2种黑碳(BC700和BC400).研究了海水体系中,pH和盐度影响下2种黑碳(BC)对三丁基锡(TBT)的吸附行为与机理.实验结果表明,BC700的比表面积较大,BC400的有机质含量较高.盐度的增加(5~35 g/kg)使BC表面净电荷降低,静电作用减弱;但同时导致盐析效应增强,使TBT的有效浓度增大,综合结果导致2种BC对TBT的吸附增加了1.03~2.12倍.当溶液pH为4.00和6.25时,TBT以离子(TBT+)和中性(TBT)形态共同存在,而在pH为8.00时几乎全为中性态,分子形态的不同导致TBT与BC间的作用机理发生变化.TBT的最大吸附发生在pH=6.25时,这是静电作用、物理吸附和疏水分配等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结果表明,Sn3d5/2峰结合能随着pH的降低而增加,证明TBT与BC之间存在静电作用.因此可以认为,TBT在BC700上的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和静电作用,而在BC400上的吸附则由疏水分配、物理吸附和静电吸引共同主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紫外光谱(UV)和圆二色光谱(CD),研究了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以及浓度变化对TBT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TBT与BSA的相互作用是双重的。既有TBT中锡离子与BSA的配位作用,又有TBT中丁基的疏水作用,引起BSA构象变化和叶螺旋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白酒中三丁基锡(TBT)和三苯基锡(TPhT)的分析新方法。10mL酒样经氮吹浓缩至3mL,用甲醇定容到10mL,再经0.22"m有机滤膜过滤。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体积比60∶40的甲醇-0.1%甲酸溶液,流速为0.3mL/min,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重反应监测(MRM)进行分析。两组分在3min内完全分离,该方法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优于0.9992,TBT和TPhT的检测限分别为0.0002ng/mL和0.003ng/mL。在5、20、50ng/mL三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77.5%~92.3%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08%。该方法灵敏度高、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白酒中TBT和TPhT的同时测定,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三螺旋DNA的发展和最新动态,并从3个方面展开评述:(1)三螺旋DNA稳定性的研究。三螺旋DNA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寡聚核苷酸的内在结构,还受外界环境如溶液的pH值、阳离子的种类和价态、DNA分子嵌入试剂和共聚物等的影响;(2)三螺旋DNA的应用。三螺旋DNA的形成为基因操纵和基因疗法提供了新方法,它在抑制DNA转录、复制、基因定点诱变、定点切割和诱导基因重组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前景;(3)三螺旋DNA的检测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力显微术和顺磁共振谱等。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同时测定紫菜中三甲基锡(TMT)、三苯基锡(TPhT)和三丁基锡(TBT)的分析新方法。样品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1∶1,V/V)混合溶剂进行超声提取,提取液经氮吹至近干,并用甲醇和水混合溶液(7∶3,V/V)定容,经活性炭净化。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分离,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55∶45,V/V),流速为0.3mL/min。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重反应模式(MRM)进行监测。有机锡化合物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在0.9902~0.9918之间,TMT、TPhT和TBT的检测限分别为0.2ng/mL、0.4ng/mL和0.2ng/mL。在25、75ng/mL两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72.3%~98.0%之间,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8.1%。该方法可用于紫菜中三种三取代有机锡化合物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8.
金英学  王欣  曲凤玉  谭广慧  岳群峰 《有机化学》2012,32(12):2363-2367
合成了两种新的分子内给受电子体系N-[2-(2-三丁基锡甲硫基)乙基]邻苯二甲酰亚胺(1a)和N-(3-三丁基锡丙基)马来酰亚胺(1b),并在甲醇、乙腈-30%水、乙腈中进行了光诱导单电子转移反应.化合物1a在光诱导下发生分子内单电子转移反应,以很高的产率和区域选择性生成环胺醇2.化合物1b在光诱导下发生分子内单电子转移反应生成环胺醇3,同时有[2+2]环加成副反应产物4生成.以上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经质谱和核磁共振谱验证.  相似文献   

9.
胡国强  刘长春 《化学通报》1991,(3):14-22,41
本文综述了三(正)丁基氢化锡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在作为选择性还原剂、制备合成中间体、合成醛、诱发碳自由基等方面,三(正)丁基氢化锡正在被广泛地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嗪草酮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光度法、粘度法和与变性脱氧核糖核酸(DNA)的作用研究了嗪草酮(M)与DNA的作用机制,并通过研究嗪草酮对溴化乙锭-天然DNA体系的影响,以及天然DNA和变性DNA与嗪草酮的作用的不同,得出嗪草酮与DNA分子发生类似溴化乙锭(EB)嵌插作用的结论,形成DNA-M 1∶1型的超分子化合物DNA-M。求得结合常数β=1.8×105L/mol。DNA加入量在1×10-5~1.5×10-4mol/L范围内,DNA浓度与峰电流降低值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抗癌金属络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的谱学研究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叶勇  胡继明  曾云鹗 《分析化学》2000,28(7):798-804
利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了抗癌金属络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首次提出将荧光光谱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作了化合物是否具有抗癌活性筛选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法等方法研究了抗癌药物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DNA、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及某些二阶金属离子对其作用的影响。求得5-FU与HSA、BSA的结合常数。  相似文献   

13.
龙德武  刘传银  赵鸿雁  陆光汉 《分析化学》2002,30(10):1250-1253
运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Ⅱ)-三氮唑偶氮(2-[2,3,5-三氮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TZAMB)络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AN)的相互作用。在pH2.5(0.05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PBS)缓冲溶液中,DNA与Cu(Ⅱ)-TZAMB络合物形成一种电惰性结合物,使Cu(Ⅱ)-TZAMB络合物的还原峰电流减小。通过循环伏安法、盐效应以及紫外-可见吸收谱证实了是由Cu(Ⅱ)-TZAMB络合物与DNA形成一种插入式的电惰性结合物而使其峰电流下降。根据这种峰电流下降可以测定DNA,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罗黎  江崇球  李磊 《分析化学》2003,31(12):1504-1507
以氧氟沙星 铽 (Tb3+ )作为荧光探针 ,利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研究了氧氟沙星 铽 (Tb3+ )络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 (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脱氧核糖核酸能显著增强氧氟沙星 Tb3+ 体系的荧光 ,据此建立了脱氧核糖核酸的测定方法 ,线性范围为 5 .0× 1 0 - 6 ~ 1 .0× 1 0 - 4mol L ;检出限为 1 .7× 1 0 - 6mol L,通过人血清中DNA测定的回收率实验 ,结果令人满意。实验还表明 :氧氟沙星 Tb3+ 探针与DNA分子之间主要是沟槽式结合。  相似文献   

15.
核黄素与脱氧核糖核酸相互作用的电化学和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倪永年  杜姗 《分析化学》2006,34(5):659-662
在实验条件接近人体生理环境的pH7.4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分别采用电化学方法、紫外光谱法及荧光法并利用中性红作电化学探针,研究了核黄素和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随着DNA浓度逐渐增加,核黄素的峰电流减小,峰位正移;紫外光谱产生减色效应;核黄素的荧光发生猝灭以及核黄素和中性红竞争与DNA相互作用等,采用几种方法的实验结果都表明两者能发生嵌插结合;多种计算方法得到两者作用的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常数达到105(mol/L)-1。  相似文献   

16.
脱氧核糖核酸电化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陆晓军  鞠熀先 《分析化学》2003,31(1):110-115
对电化学DNA传感器的组成及其在DNA损伤研究、环境污染监控、病原基因检测、基因疾病诊断和药物机理分析等方面的进行了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脱氧核糖核酸在电极表面的固定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宏  徐颖  何品刚  方禹之 《分析化学》2004,32(6):815-820
介绍了电化学脱氧核糖核酸(DNA)传感器的原理并重点评述了DNA在不同材料电极表面的固定化技术,对比了吸附法、自组装法、亲和素一生物素法、共价键合法以及组合法固定DNA在构建电化学DNA传感器中的应用。参考文献77篇。  相似文献   

18.
铝离子与脱氧核糖核酸作用的共振光散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PH2.21的酸性介质中,Al^3 与脱氧核糖核酸(DNA)发生静电作用产生以291.0nm为特征峰的共振光散射(RLS)增强光谱,即Al^3 主要与DNA分子表面的磷酸根结合,但DNA热变性将导致Al^3 与DNA的碱基结合,使光散射信号降低,在291.0nm处的共振光散射(RLS)强度与DNA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用共振光散射测量痕量DNA的新方法,方法的检出限为ng级,用于合成样分析,回收率在91.6%-1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