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丁二酸二丁酯为原料,经过缩合、氨化、芳构化合成了单苯环荧光化合物2,5-二氨基-1,4-苯二甲酸丁酯2a.溶液中化合物2a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变化范围为60 nm,即从正己烷中的514 nm到乙二醇中的574 nm.化合物2a在固态下经紫外光照射可发出黄色荧光,其最大发射波长为558 nm,荧光量子产率(Ф)为0.28....  相似文献   

2.
射频溅射微晶NiOxHy膜电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博学  谢亮  王君  蒋生蕊  陈光华 《物理学报》2000,49(10):2066-2071
研究了射频溅射制备的NiOx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发现富氧非理想化学配比的NiO x(x>1)膜具有变色活性,这种膜出现Ni3+和Ni2+的混 合价态,当H注入并占据Ni空位时,导致Ni3+的t2g 能级被填满,Ni3+被阴极还原为Ni2+引起光学透明,即为漂白态; 反之,H+被萃取出NiO 关键词: xHy膜')" href="#">NiOxHy膜 电致变色  相似文献   

3.
射频溅射微晶NiOxHy膜电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射频溅射制备的NiOx膜的电致变色性能,发现富氧非理想化学配比的NiOx(x>1)膜具有变色活性,这种膜出现Ni3+和Ni2+的混合价态,当H+注入并占据Ni空位时,导致Ni3+的t2g能级被填满,Ni3+被阴极还原为Ni2+引起光学透明,即为漂白态;反之,H+被萃取出NiOx膜,导致Ni2+的t2g能级出现空穴,Ni2+被氧化为Ni3+引起光吸收,则为着色态.  相似文献   

4.
无机稀土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激光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对荧光性能的调控有利于拓展其在温度传感、防伪识别、光开关、光存储等领域的应用.传统的荧光调控方式包括设计核壳结构、改变材料成分控制晶体场、改变稀土离子的掺杂类型或浓度从而控制能量传递等.然而,这些调控方式难以实现荧光性能的可逆调控,限制了其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5.
WO3薄膜的电致变色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杰  朱振才 《光学学报》1996,16(10):475-1478
介绍了WO3电致变色薄膜的变色机理和制备工艺,对WO3薄膜的电阻率,结构,化学组玢,电化学特性和变性性能等特性进行了工艺,提出了WO3薄膜的一种新的锂化方法,这种方法对进一步研制全固态电致变色薄膜器件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6.
叶永红  张家雨 《光学学报》1996,16(12):824-1828
研究了导H^+离子全固态电致变色器件性能退化摧在机制,发现有两个因素导致器件性能退化,在器件褪色过程中,存在于WO3薄膜中的水份将导致OH^-在WO3中积累而在其中产生碱性环境,WO3溶于碱性环境而生成钨酸盐,在较高电压作用下H2O电解释放出气体H2和O2而使膜层剥落,通过改进器件结构和改善制备工艺条件,获得了光学密度高达0.5,着色/漂白(Color/Bleach)循环次数高达10^6以上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任豪 《发光学报》2007,28(2):251-255
电致变色器件是一种典型的光学薄膜和电子学薄膜相结合的光电子薄膜器件,能够在外加低压驱动的作用下实现可逆的色彩变化。将电致变色材料制备在塑料衬底上,将极大地推动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讨论了全固态塑料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和电致变色特性,通过采用低压反应离子镀工艺分别在ITO塑料衬底上制备了WO3和NiO电致变色薄膜。采用高分子聚合物MPEO-LiClO4作电解质,制备plastic/ITO/WO3/MPEO-LiClO4/NiO/ITO/plastic透射型全固态塑料电致变色器件。在二电极电池石英盒中采用恒电位方式测试全固态塑料电致变色器件的电致变色特性,驱动电压为±3V。采用分光光度计直接测试透射光谱的变化,测试范围为300~900nm,经过十几次循环后达到稳定的变色,变色调制范围达到30%左右,器件样品显示出均匀深蓝色的电致变色效果。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全固态塑料电致变色器件的制备工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电致变色氧化钨薄膜锂离子阈值注入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永红  顾培夫 《光学学报》1996,16(4):63-566
探讨了WO3薄膜与1MLiClO4-PC溶液之间的界面电位差的变化规律及测量方法,制备了三种具有不同电致变色性能的WO3薄膜,并对它们进行了界面电位差随Li^+注入量大小变化的测量,通过实验发现,界面电位差的变化趋势能够反映出氧化钨薄膜的Li^+离子阈值注入量的大小。进而找到了用电阻热蒸发方法制备了电致变色氧化钨薄膜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9.
直流溅射法制备电致变色WO3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丘思畴  黄汉尧 《发光学报》1994,15(2):127-135
采用WO3陶瓷靶直流溅射制作了电致变色膜.介绍了制膜工艺.分析测试表明,膜有无定形结构;除有正常成分WO3外,还含有来自衬底及反应室内的微量杂质.电致变色谱响应特性和电化学特性的测量证明,膜的电色活性良好.还对实验结果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直流溅射法制备电致变色WO_3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WO3陶瓷靶直流溅射制作了电致变色膜.介绍了制膜工艺.分析测试表明,膜有无定形结构;除有正常成分WO3外,还含有来自衬底及反应室内的微量杂质.电致变色谱响应特性和电化学特性的测量证明,膜的电色活性良好.还对实验结果作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陈杰  朱振才 《光学学报》1997,17(5):21-625
提出了一种新的电致变色薄膜的锂化方法,通过电子枪蒸镀锂单质,提高了锂的离化率,从而提高了锂化效果,采用此技术研制的全固态电致变色薄膜器件获得了较好的变色特性,透射式和反射式全固态电致变色薄膜器件的变色性能分别为50% ̄5%和70% ̄20%。  相似文献   

12.
以聚氨酯为中心介质组成的光学变色薄膜,当有自然光进入光学变色薄膜时,随着入射光和视角的变化,在薄膜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光变色效果。这种薄膜可以单独成为一种防伪材料或与油墨组合成为一种新颖防伪油墨。根据多层复合膜光干涉原理设计和计算了光变色薄膜,所确定的薄膜膜系结构为PET(聚酯薄膜)/Cr/介质/Al。介质是有机高聚物聚氨酯。通过调节多元醇、异氰酸酯和氨基甲酸酯以及催化剂的含量和反应方程式,使聚氨酯材料具有较高的折射率,以充分体现光变色的效果。介绍了光变色薄膜的制作方法,研究了薄膜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13.
李光华  丁国华 《发光学报》2011,32(11):1115-1119
制备了间氨基苯甲酸缩3,5-二氯水杨醛希夫碱,利用红外(IR)、核磁(1H NMR)、质谱(MS)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的荧光性质和热稳定性。对化合物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和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该化合物在DMF溶液中具有较好的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性能。化合物的吸光度值和最大发射波长与时间或温度呈线性关系,进一步说明该化合物是性能良好的光致变色及热致变色材料。  相似文献   

14.
VO2热致变色薄膜的结构和光电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VO2热致变色薄膜.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和原子力显微镜对薄膜的宏观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表明VO2薄膜纯度高、相结构单一、结晶度好.薄膜的光透过率在2000nm处相变前后改变了42%,高/低温电阻率变化达到三个数量级以上.薄膜的光透过谱和相变过程中电学性质变化的研究与结构分析结果相一致.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16.
杉木光变色的FTIR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暴露于室外环境的木材或木制品,由于受气候因子的作用其表面性状和品质发生劣化,主要表现为木材变色,大大降低其利用价值。以人工林杉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太阳辐射的氙光衰减仪对木材表面进行光劣化处理,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技术分析了木材光变色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建立了木材变色与化学成分变化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光照过程中,1 512,1 462,1 269和1 227 cm-1处与木质素有关的吸收峰强度明显降低,1 720~1 735 cm-1处非共轭羰基伸缩振动吸收明显增强,木材表面发生光氧化反应,木质素明显降解,同时不断有新的羰基化合物生成;光照80 h内,木质素的降解以及羰基化合物的生成速度较快,此后变化不显著;木材表面部分多糖物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氧化降解。研究表明,木材光照过程中的颜色变化(ΔE*)与木质素的降解以及羰基官能团的生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磷灰石是珠宝市场上常见的宝石品种,因颜色丰富而广受欢迎。变色磷灰石是稀有品种且价格高昂,该品种在D65光源(色温6 500 K)下呈黄绿色,A光源(色温2 856 K)下呈粉红色,其可见光光谱的谱学特征与变色成因未被详细研究。基于此,将一颗变色磷灰石晶体,沿其平行c轴和垂直c轴方向各切下一个薄片并双面平行抛光,分别测试其可见光光谱与微量元素。结果发现,其可见光光谱中谱峰较多:位于583和578 nm处的吸收双峰强度最强,位于748和738 nm处的吸收双峰强度中等,分别位于688和526 nm处的吸收峰,强度较弱。还有一些非常微弱的吸收峰,分别位于514,483,473和443 nm处。位于748和738 nm处的吸收双峰与583和578 nm处的吸收双峰共同造成了红橙光区的透射窗,583和578 nm处的吸收双峰与526 nm处的吸收峰共同造成了黄绿光区的透射窗。D65光源和A光源由于相对光谱功率分布不同,在不同透射窗的透过有所不同,导致变色磷灰石在不同光源下呈现出不同颜色。D65光源中黄绿光成分较多,透过黄绿光区透射窗的成分较多,D65光源下磷灰石呈黄绿色,A光源中红光成分较多,通过红橙光区透射窗的成分较多,A光源下磷灰石呈粉红色。因此,磷灰石的变色效应与位于748和738 nm处的吸收双峰,位于583和578 nm处的吸收双峰以及位于526 nm处的吸收峰相关。根据微量元素数据与稀土元素的晶体场理论,这些吸收峰是由稀土元素钕(Nd)导致。根据不同晶体方向样品的可见光光谱特征,平行c轴方向变色效果更好,建议加工变色磷灰石晶体时宝石台面应尽量平行c轴。该研究结合微量元素与可见光光谱分析了变色磷灰石的变色成因,并为其加工切割方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溶胶-凝胶法制备电致变色薄膜及器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叶辉  李晓艳 《光学学报》1999,19(4):32-539
用离子交换法制备WO3电致变色薄膜,并制备结构为WO3/LiCO4+PC/TiO2的夹层式半固态电致变色器件。测试了薄膜及器件的循环伏安特性曲线,研究了薄膜及器件在不同的扫描电压及扫描速率下的电致变色性能,并获得了WO3薄膜在导锂离子情况下的着色效率。实验证明,溶胶-凝胶法完全能够成为一种有效的制备大面积电致变色灵巧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混合氧化物掺杂电致变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坚  林永钟 《光子学报》2001,30(3):364-368
本文论述采用混合氧化物掺杂的新方法,对电致变色层和离子导电层分别掺入氧化物和金属,使电致变色器件响应速度、增大着色透过率变化等方面的特性得到很大改善.最后给出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张旭萍 《光学学报》1998,18(6):03-807
采用射频射溅射方法制备用电致变色器件的LiNbO3薄膜,利用频率外推法和Wangner极化法对所沉积的LiNbO3离子导体薄膜的离子电导率进行了测试和计算,给出了薄膜的光谱特性,分析和讨论了薄膜制备工艺对薄膜结构和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