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利用SHPB压杆及Instron液压伺服材料试验机对灰口铸铁从准静态(应变率10^-4s^-1)列冲击动态(应变率4*10^3s^-1)进行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试验研究,得到了该材料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实验结果表明,灰口帮铁在塑性变形初期对应变率不敏感,随应变增大则具有一定的应变率硬化效应,但在更高应变率下随应变增大会出现反向应变率效应,这些特性与灰口铸铁源于片状石墨处内部微裂纹纹成核  相似文献   

2.
通过疲劳断口的扫描电镜分析,对比研究了低碳钢在低周冲击疲劳和常规低周疲劳载荷下的断裂机制,发现当塑性应变幅不是十分大时,低周冲击疲劳断口出现大量解理断。而常规低周疲劳则出现大量晶间断,从而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应变速率敛应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2-苯基-1,2,3-三唑-4-甲酸为原料,在聚乙二醇-400(PEG-400)作为相转移催化剂条件下,通过相应的酰氯合成11个新的酰胺化合物N-芳基-(2-苯基-1,2,3-三唑-4)-甲酰胺,并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4.
纯铝和铝合金的低周冲击疲劳行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导工业纯铝和硬铝在掌规低周疲劳和低周冲击载荷下的力学行为,包括应力应变回线,循环硬(软)化及疲劳寿命等,试验结果表明,硬铝既是一种高强度轻金属材料,同时也是一种疲劳脆性材料,过载能力偏低,在构件设计和使用中需予注意。  相似文献   

5.
在自行设计的拉一压Hopkinson杆式冲击疲劳试验机上进行了40Cr钢正火态和两种温度回火态的低周冲击疲劳试验,以研究疲劳裂纹扩展行为,得到以下主要结果。40Cr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在缺口塑性区内外有明显的“落升”现象,在体弹性区内,冲击疲劳的da/dN亦可用Paris关系描述,da/dN有明显的应变速率效应,与常规疲劳相比冲击疲劳裂纹以更大速度扩展,da/dN随着材料强度的提高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近提出的统一计及疲劳裂纹形成寿命和稳定扩展寿命的结构钢疲劳寿命计算模型,对Q690D和Q460D钢板对接焊缝疲劳试验进行疲劳寿命计算.假设高强钢板对接焊缝的疲劳裂纹起裂于对接焊缝边缘,沿板宽扩展且穿透板厚,可将高强钢板对接焊缝疲劳断裂面积A分为疲劳裂纹稳定扩展面积Af和失稳扩展面积An(即名义最大应力作用下的净截...  相似文献   

7.
复合型疲劳裂纹前沿多轴应力状态不断变化,裂纹扩展路径的走向难于预测;然而裂纹扩展路径直接影响裂纹扩展速率,从而影响裂纹体剩余寿命的准确评估和结构的安全性。在分步加载下,采用不同厚度的Q345R钢非对称紧凑拉剪(CTS)试样,进行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行为的实验研究。采用二维光学定位测量系统,实时跟踪和准确定位裂纹前沿,计算疲劳裂纹扩展长度;利用动态材料疲劳试验机,可以自动记录加载循环次数;根据裂纹扩展长度与循环次数的关系,采用七点递增多项式拟合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应的裂纹扩展速率。实验结束后,采用高倍电子显微镜拍照,可得到清晰的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路径。实验结果表明:非对称CTS试样一直经历Ⅰ-Ⅱ复合型疲劳裂纹扩展,裂纹扩展路径不断发生改变,偏斜程度主要受到加载角度的影响;加载方向改变后,裂纹扩展路径有向外载荷垂线方向靠近或跨越的趋势,裂纹扩展速率迅速下降,表现为过载延迟现象。  相似文献   

8.
无氰体系中电沉积光亮铜锡合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无氰电沉积光亮铜锡合金的新工艺.其溶液组成及操作条件为:Na3C6H5O7·2H2O90~120,Na2EDTA·2H2O25~35,稳定剂WDZ-94310~15,CuSO4·5H2O20~40,SnCl2·2H2O20~40g·L-1;溶液的pH=5~6,Dk=10~150A·m-2,T=50~60℃.在上述条件下可获得含锡量为5%~15%的光亮、细致、均匀的铜锡合金沉积层.还讨论了溶液的温度、阴极电流密度对合金沉积层中锡量以及阴极电流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高聚物PMMA的受力变形行为与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聚物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T,ε)的单轴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和塑性变形的发展规律。提出由SLS或MS与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给出了微分和积分形式的本构方程组,用于拟合求解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良好吻合的结果。详细讨论了PMMA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行为,包括起始加载的粘弹性变形,ε_v和ε_p的互相挤占,屈服点,以及屈服后应变软化和硬化的抗衡过程。对应变软化-硬化效应提出一种新的起因于粘弹变形内禀滞后效应的理论解释,并定名为粘弹软化-强化效应。对所包含的粘弹变形成分,从E_v的移位因子和归一化应力-应变主曲线两方面,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率温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通过热重分析测定TC60/C70混合物的明显升华起始温度约为600℃.在高真空(10(-3)Pa)中加热C60/C70混合物使其升华,在KBr晶体上形成薄膜,对不同升华条件下所得薄膜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进行比较,得出了薄膜成分变化规律.发现600℃加热混合物足够长时间,能去除混合物中低碳素富勒烯杂质,再恒温700℃升华混合物,薄膜主要由C60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