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张娟  王艳  余龙 《力学与实践》2019,41(2):210-215
探讨了一种在新兴教育技术下传统课堂、在线课堂、雨课堂和翻转课堂"四堂融合"的混合式理论力学教学方法,并进行基于此模式的考核模式改革,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课堂教学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和考核模式改革给当代理论力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2.
理论力学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力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弥补了基础教学课堂在内容方面的缺憾,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给出了理论力学课程在进行研究型模式探索中的教学设计思路和一些教学实践, 改革了课堂教学, 在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积极思维能力方面,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翻转课堂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理论力学》课堂教学中,成立以课程学习小组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非标准化考核能够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灵活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建构的能力,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和质疑精神。本文针对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进行了非标准化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导向,以“师生协同、知行合一、育教一体”为教学理念,设计建立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多元化全过程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广度和难度。实践表明,非标准化考核模式的实施为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本文考核模式与方法可为基础力学教师提供一些严把质量关的教育教学改革借鉴思路,同时也为学习基础力学的学生提高学业学习水平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加强"新工科"背景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本文以工程流体力学为例,对"微课–参与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实践研究。探索了新模式下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设计及教学实践,创新了教学考核方式。采用比较法和问卷调研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微课–参与式"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养了大家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符合"新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实验教学是很多理工科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但是很多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且开设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结构力学课程为例,分析当前高校结构力学实验开设难、开设少的原因,对比了几种典型实验方式的优劣。重点讨论了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势和实施办法,探索并列举了诸多简便易行的课堂演示实验案例。实践表明,课堂演示模型用日常简易材料制成,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终提出了多种实验方式相结合的结构力学实验模式,可为当前高校结构力学和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实验环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的高阶性设计思路,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高阶性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通过构建"1+4+$N$"的课堂教学体系,梳理课程知识点,将教与学相统一。并以点的合成运动为例,分析了课程高阶性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的高阶性设计思路,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高阶性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通过构建"1+4+$N$"的课堂教学体系,梳理课程知识点,将教与学相统一。并以点的合成运动为例,分析了课程高阶性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以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为研究平台,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的高阶性设计思路,讨论了理论力学课程高阶性建设的思路和实践。通过构建"1+4+N"的课堂教学体系,梳理课程知识点,将教与学相统一。并以点的合成运动为例,分析了课程高阶性建设的实施路径和策略,从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的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对理论力学课程教学中传统黑板板书和PPT课件演示两种方式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板电脑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文中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组成及独特优势,并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给出了基于平板电脑的3种具体课堂教学方案,讨论了它们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1.
为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推进课堂高阶性教学改革,本文以工程力学专业本科课程塑性力学教学难点——洛德应力参数为例,构建"三位一体"的高阶性课堂教学体系,以洛德应力参数为核心内容,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围绕其相关性、拓展分析和工程应用三方面开展高阶性研究,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拓展分析了洛德应力参数与应力偏张量三个不变量变化规律,给出了工程中9种应力状态相对应的塑性变形,可为课堂高阶性改革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郝颖  余为  李哲 《力学与实践》2023,45(5):1160-1166

基于“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教学理念,提出了理论力学课程的研究导向型教学方法。通过引入工程实际的例题、科技前沿及大国工程等案例,培养学生力学建模、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家国情怀和崇高的价值理念;通过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程小论文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查阅文献、力学建模、创新性设计和研究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翻转课堂参与度及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3.
课堂实时反馈系统是通过移动网络将教师电脑终端和学生智能设备有效联通,使授课者实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学生个体与教师间的交互为目的的教学系统。本文借助课堂实时反馈系统,对力学课程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实践。教师根据实时反馈的教学数据,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为学生构建互动、合作的课堂环境,赋予学生更完整、深入的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4.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那么该门课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是首先要进行打造的。专业基础课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后,才能支撑后续专业课的拓展。文中从理论力学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环节几方面,探讨理论力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力求能够为打造理论力学成为"金课"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5.
工科理论力学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传统理论力学考试优缺点的分析,提出理论力学考试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强调理论力学考试应同时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形成以笔试、大作业、小论文和课程总结、实验与日常考核四者相结合的考查形式,考试成绩的评测应根据上述4项的相应权重进行综合测评.  相似文献   

16.
温建明  范武 《力学与实践》2019,41(3):333-336
理论力学是工科专业的基础课,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那么该门课程对于工科专业来说,是首先要进行打造的。专业基础课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后,才能支撑后续专业课的拓展。文中从理论力学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环节几方面,探讨理论力学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力求能够为打造理论力学成为"金课"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培养目标调整和学时减少的现实情况,从材料力学课程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全程训练、力学建模与分析报告的综合训练、力学建模能力的考核评价等3 个方面,对材料力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力学建模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结果表明,这些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力学教学中采用了协作学习方式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简单介绍协作学习方法以后,阐述了理论力学协作学习的准备工作以及具体实施办法:分散讨论课,集中讨论课,课堂测验的运作方式以及讨论课评分的方法. 改革实践表明,对于大班上课而言,协作式学习方法具有传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值得在理论力学课堂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来国内各高校有关的力学教师为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试探着开展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工作.这项工作已涉及到大部分的力学课程,各种模式的软件已在教学实践中初步使用.主要用在:教师备课或出题;课堂上的教学演示;部分学生课外复习、课外小组活动或有关的选修课等.实践说明了 CAI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积极性、辅助课堂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颇受学生的欢迎.值得 ...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江苏科技大学代表队在第十二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理论设计与操作"团体赛"自停滚轮"项目中的设计方案和制作过程,给关心和热爱该比赛的力学爱好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