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一款组合预测模型,精准预测武汉市PM2.5浓度,探讨其对地区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武汉市2020年1-4月份月平均PM2.5浓度实际值远小于预测值,差距最大的2月份,实际月平均PM2.5浓度比预测的正常值低30.37μg/m3,仅为预测值的55.63%.2020年5月份后,月平均PM2.5浓度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差距不明显.说明新冠疫情期间各地居民减少了户外活动,空气质量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分季节预测PM2.5浓度值,利用PCA方法对数据进行降维,分析季节及气象因素对PM2.5的影响,在提高预测准确率的同时降低时间复杂度。【方法】以合肥市2014—2017年的PM10、SO2、CO2、CO、O3浓度值,以及同时段的气象因素值,对PM2.5浓度进行预测。数据分析中发现PM2.5在不同季节浓度差异较大,故本研究选择分季节进行预测;为了提高预测准确率,加入如风力、温度、湿度、气压等气象因素进行预测,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进行数据降维,将降维后的数据再输入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结果】实验采用3组实验进行对比:5种污染物指标(PM2.5-5)预测PM2.5、加入气象因素的综合12项指标(PM2.5-12)预测PM2.5、对综合指标进行PCA处理后的(PM2.5-PCA)预测PM2.5。实验结果表明:4个季节的PM2.5浓度值有较大变化,均方根误差(RMSE)的差值较大;采用PM2.5-PCA的方法,在任何季节的RMSE均有降低,相关系数(r)均有所提高。【结论】PM2.5浓度具有季节性特征,采用季节性预测方法可以提高预测准确率;同时采用PCA方法进行降维,可以在保证准确率的同时降低预测时间复杂度。  相似文献   

4.
针对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PM2. 5时,存在信息利用不全面和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元时间序列(ARMAX)的PM2. 5预测方法;方法在回归项中引入了PM2. 5影响因子在时间序列上的滞后性阶数,并对残差序列进行信息提取,建立了PM2. 5浓度预测模型;首先通过"天气后报网"采集了合肥市2017年和2018年污染物数据;完成了数据的预处理及相关性分析;分别建立了PM2. 5浓度预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和ARMAX模型;最后通过RMSE、MAE和Theil不相等系数3个评价指标,将3个模型预测精度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RMAX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单一的时间序列模型或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5.
实现PM2.5浓度的精准预测对空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多数研究中PM2.5浓度预测算法和特征都较为单一,不能精确实现PM2.5浓度的短时预测,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混合预测框架(RF-EMD-LSTM),通过过去24 h数据实现下一小时PM2.5浓度预测.首先利用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s, RF)对污染物数据特征进行重要性评估,实现特征选择;然后再将特征数据与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的PM2.5特征分解后的序列联合作为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network, LSTM)的输入数据,进行模型训练,训练结果相加获得最终PM2.5浓度预测值.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混合模型与其他单一模型相比,预测精度明显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PM2.5浓度预报准确率,基于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构建多变量混合预报模型(hLSTM),利用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日期时间信息对长沙1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未来24小时PM2.5浓度进行逐小时预报,并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hLSTM逐小时PM2.5预报模型误差随预报时效的增加呈现前陡后缓逐步增大,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分别从1 h的6.53 μg·m-3、4.03 μg·m-3和16.02%增大到24 h的20.62 μg·m-3、13.56 μg·m-3和47.34%;模型误差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相较于基于决策树(DTs)、循环神经网络(RNN)和普通LSTM的预报模型,hLSTM模型能更好地提取长沙PM2.5浓度数据的时序特征,达到更高的预报精度;利用hLSTM模型对长沙2019年12月13日~16日重污染天气过程PM2.5浓度进行预报,各时效的预报结果均能反映污染过程中PM2.5的变化趋势,其中3 h内的预报结果与观测值吻合程度较高。可见hLSTM可较好提取长沙PM2.5浓度变化特征,为其短临预报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针对PM2.5浓度预测模型效果不稳定、泛化能力差的问题,以循环神经网络和注意力机制为基础,提出了二向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TDA RNN)。首先,TDA-RNN模型通过注意力机制获取输入数据的时序注意力和类别注意力,并将其进行融合;然后通过特征编码器对融合后的数据进行编码,获得中间特征;最后将中间特征与PM2.5浓度的历史信息融合,并通过特征解码器获取预测值。对北京地区的PM2.5浓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相比前向型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门控循环单元模型和滑动平均模型,TDA-RNN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在抗干扰测试中,当输入数据存在无关因素时,TDA RNN模型的预测精度出现轻微下降,但仍高于其他模型。该二向注意力循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能力强,预测精度高,同时可适用于其他场景的多变量时间序列预测。  相似文献   

8.
最大误差绝对值达到最小的区间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际值序列和预测值序列均为区间数的情形,给出最大中心误差和最大长度误差绝对值达到最小的多目标模型,转化为单目标线性规划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具体算例对文中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XGBoost模型、LightGBM模型、随机森林模型(RF)、K最近邻模型(KNN)、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决策树模型(DT)共6个PM2.5浓度预测模型,以准确、及时预测环境PM2.5浓度。【方法】基于重庆市合川区2020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RMR)进行数据降维选择最优特征子集,作为模型的输入,逐一进行PM2.5浓度预测;考虑到不同季节PM2.5浓度差异较大,故分季节预测了PM2.5浓度;为了探究各模型预测性能,计算了各模型运行时间和内存占用,并基于PM2.5与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和特征变量的重要性探讨了模型预测性能季节性差异原因。【结果】模型总体预测精度从高到低排序为 XGBoost、RF、LightGBM、LSTM、KNN、DT模型;预测性能方面,6个模型均表现为秋冬季节预测精度高于春夏季节;LightGBM模型可在保证模型精度的情况下,大幅减少模型训练时间和内存占用;特征重要性显示PM10浓度、气温和气压的重要性高,O3浓度、风向和NO2浓度重要性相对较弱。【结论】采取MRMR方法进行数据降维选取的最优特征子集能较好地预测PM2.5浓度;相比较而言,XGBoost、RF、LightGBM、LSTM模型在PM2.5浓度预测上具有较优性能,其中综合性能较好的为LightGBM模型。  相似文献   

10.
利用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以及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对广州市2015—2019年的PM2.5浓度数据进行训练和预报,研究集合经验模态(EEMD)分解和时间分辨率对不同模型预报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EMD分解可以显著地提升低频分量的预报效果;提高输入数据的时间分辨...  相似文献   

11.
针对预测值为区间数形式,引入区间数距离,提出一种确定区间组合预测权系数的方法.给出两个区间序列的距离公式,以实际观测序列与组合预测序列的距离最小为准则,建立规划模型,求解得到权系数.最后,通过实例,证明模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深圳市环境监测站的PM2.5浓度数据以及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布的月度气象监测公报,研究了2012年至2019年深圳市PM2.5浓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PM2.5浓度与月尺度气候要素的关系,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PM2.5月均浓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2012年至2019年深圳PM2.5浓度呈明显下降趋势,PM2.5浓度有季节性特征,干季(1~3月及10~12月)PM2.5浓度比较高,也是PM2.5污染防控的重要时段。月降水日数、月降水量以及月平均温度与PM2.5浓度的负相关较明显,偏北风频率与PM2.5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可一定程度上帮助预判月均PM2.5浓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反,月平均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包含气象因素项以及PM2.5浓度项的月平均PM2.5浓度预报模型拟合度较高,偏北风频率、月平均相对湿度是对月平均PM2.5浓度影响最大的气象因素。利用深圳市2020年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证明方程对于月平均PM2.5浓度的预报有一定适用性,可较好预报PM2.5浓度月增量。  相似文献   

13.
提前24 h准确预测PM2.5浓度可以有效的避免严重污染天气对人体带来的不利影响.为了提高深度学习模型PM2.5浓度24 h预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在传统循环神经网络(RNN)模型上添加支持向量回归(SVR)作为下采样层提取非线性特征并降维;然后添加多核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升特征表达能力;最后利用门控循环网络(GRU...  相似文献   

14.
空气中PM2.5浓度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根据PM2.5浓度数据的特征,首先选择ARIMA预测模型进行浓度预测;考虑到BP神经网络易陷入局部最小,而遗传算法具有全局搜索的能力,给出了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为了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引入IOWGA算子,将ARIMA预测模型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组合,给出了基于IOWGA算子的组合预测模型;最后经过实例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PM2.5浓度预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Dice系数是衡量两个序列接近程度的指标,将广义诱导有序加权平均(GIOWA)算子和Dice系数相结合,提出了基于GIOWA算子和Dice系数的组合预测模型,并且给出了优性组合预测的定义。将该模型应用到合肥市PM2.5浓度预测上,选取2014-2021年共84期的PM2.5浓度及核心影响要素的月度数据进行分析,将组合预测结果与单项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并分析了组合预测模型中参数取值发生变化时对组合预测权重、预测效果评价指标和Dice系数影响情况。实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组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单项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多数PM2.5预测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的问题, 提出基于U-net神经网络模型的PM2.5逐小时浓度值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历史风场数据, 将离散的监测站点PM2.5浓度值插值为PM2.5网格图; 然后将U-net神经网络作为预测模型, 基于实验区域的10小时内的PM2.5网格图, 预测下一时刻的PM2.5网格图。该模型可以利用历史不同时刻提取的PM2.5浓度值网格图, 在预测区域内所有位置PM2.5浓度值的同时, 还可以提升预测的准确性以及对PM2.5浓度值突变情况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 所提方法在PM2.5浓度值短时间突变情况下, 预测精度比传统方法有10%左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2013年1月开始,国内持续的大范围雾霾天气,将PM2.5问题推向了舆论热潮的顶峰.结合武汉市监测点的数据建立灰色预测GM(1,1)模型,并编写VB程序建立GM(1,1)系统,对未来短期PM2.5浓度变化进行预测,弥补了监测过程中缺失的数据.此外,根据武汉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京津冀、上海、广东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工业废气、粉尘排放量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CO,O3,NH3和NH4NO3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较强,从而为进一步研究PM2.5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PM2.5的概念、来源、对人体的危害以及监测的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对PM2.5监测能力的几点建议,最后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前PM2.5的计算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其成本较高.为此,通过采集空气中O3,CO,PM10,SO2,NO2的浓度数据,选择神经网络方法建立PM2.5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PM2.5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皖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下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空气中PM2.5浓度的相关变量,结合2018-2021年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统计数据及相关地域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按时间段长短及季节性变化分别选取月度数据与年度数据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子做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不同季节下空气污染物PM2.5、PM10的浓度及其它空气污染物的变化,构建基于PCA算法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BP),建立PCA-BP模型并采用交叉-验证法提高模型精度,对大气中的污染物PM2.5浓度做短期预测。实验结果表明:PM2.5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PM10、CO、NO2、SO2;皖北地区PM2.5含量整体在冬季偏高;预测模型的精度在夏季与秋季较高,冬季较低,四季的预测精度R2分别达到0.924、0.958、0.935、0.7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