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异硫氰酸酯和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异硫氰酸酯与取代的芳基酰肼的亲核加成反应合成了10个1-芳酰基-4-(1'-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型葡萄糖基)氨基硫脲和7个1-芳酰基-4-(1'-N-2',3',4'-三-O-乙酰基-β-D-吡喃型木糖基)氨基硫脲,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确证.  相似文献   

2.
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酚糖苷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转移催化条件下, 使 a-D-乙酰基化溴代的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甲酯1a, 1b, 1c分别与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酚(俗称氯吡醇, 氯羟吡啶)作用, 合成了氯吡醇的糖苷: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6-四-O-乙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2a),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6-四-O-乙酰基β-D-半乳吡喃糖苷(2b),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2,3,4-三-O-乙酰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甲酯(2c)。2a, 2b, 2c分别在甲醇中氨解, 相应得到: 1-O-(2', 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苷(3a), 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半乳吡喃糖苷(3b),1-O-(2', 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酰胺(3c)。2c用CH~3ONa/CH~3OH处理, 得到1-O-(2',6'-二甲基-3',5'-二氯-4'-吡啶基)-β-D-葡萄吡喃糖醛酸甲酯(3d)。  相似文献   

3.
利用6-(4-卤代苯基)-3(2H)-哒嗪酮的银盐(2)与2,3,4,6-四-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3)发生Koenigs-knorr反应, 合成了3-O-(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4),4用干燥的氨气在0℃~-5℃下处理脱乙酰基保护基得相应的3-O-(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5).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及1H NMR证实.  相似文献   

4.
利用6-(4-卤代苯基)-3(2H)-哒嗪酮的银盐(2)与2,3,4,6-四-O-乙酰基-1-溴-1-脱氧-α-D-吡喃葡萄糖(3)发生Koenig’s-knorr反应,合成了3-0-(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4),4用干燥的氨气在0℃~-5℃下处理脱乙酰基保护基得相应的3-O-(β-D-吡喃葡萄糖-1-基)-6-(4-卤代苯基)哒嗪(5)。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及1H NMR证实。  相似文献   

5.
从石竹科植物九子参(Silene rubicunda)根中得到四个糖链上带乙酰基的新的三萜皂苷-九子参苷A, B, C, D(rubicunosides A~D, 1~4)。前文已详细报道了九子参苷A的结构研究, 本文报道九子参苷B, C, D的结构。通过FAB-MS和NMR,分别确定九子参苷B, C, D为糖链上带单乙酰基的三萜九糖苷、七糖苷和糖链上带双乙酰基的三萜八糖苷, 分别命名为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鸡纳糖-(1→2)]-[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B, 2), 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萄淘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4"-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C, 3), 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6'-O-正丁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α-L-吡喃鼠李糖-(1→4)-[2"-O-乙酰基-β-D-吡喃鸡纳糖-(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D, 4)。  相似文献   

6.
利用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异硫氰酸酯(Ⅰ)分别和芳酰肼(Ⅱ),2-氨基-5-烷基/芳基-1,3,4-噻二唑(Ⅲ),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Ⅳ),O,O-二烷基(硫代)磷酰肼(Ⅴ,Ⅵ)反应,制得了目标物1a~1c,2d~2e,3f~3i,4j~4k和5l等12种新化合物,IR,^1HNMR和MS分析结果证明产物为β构型。  相似文献   

7.
以3-芳基/烷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为原料,经过环化和糖化反应,设计合成了10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3-芳基/烷基-6-S-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1,2,4-三唑并[3,4-b]-1,3,4-噻二唑(3a~3j),其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和红外光谱确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有化合物均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株菌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3c对4种测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低,且接近于氟康唑的参照数据,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利用Auto Dock 4.0程序研究了目标化合物3a~3j与大肠杆菌FabⅠ受体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自由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3-O-烯丙基-6-O-乙酰基-2,4-二-O-苯甲酰基-α-D-葡萄糖三氯乙酰亚氨酯1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尚未见报道的十二烷基β-D-葡萄吡喃糖基-(1→3)-[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6。其组成和结构已由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表征。  相似文献   

9.
两头尖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硅胶柱色谱、大孔树脂、反相柱层析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两头尖根茎中分离得到3种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ESI-MS、^1HNMR、^13CNMR、HMBC、HMQC、TOCSY、DEFT)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I)、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㈣和3-O-α-L-吡喃鼠李糖基-(1→9)-α-L-吡喃阿拉伯糖基齐墩果酸28-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Ⅲ),其中化合物Ⅰ、Ⅱ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多被银莲花皂苷14(Rad-deanoside 14),多被银莲花皂苷15(Raddeanoside 15)。化合物Ⅲ为已知化合物常春藤皂苷B。  相似文献   

10.
利用2,3,4,6-四-0-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异硫氰酸酯(I)分别和芳酰肼(Ⅱ),2-氨基-5-烷基/芳基-1,3,4-噻二唑(Ⅲ),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2,4-三唑(Ⅳ),O,O-二烷基(硫代)磷酰肼(V,Ⅵ)反应,制得了目标物1a~1c,2d~2e,3f~3i,4j~4k和51等12种新化合物,IR,1H NMR和MS分析结果证明产物为β构型.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NMR新技术用于新的3, 28-双糖链三萜皂苷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振春  冯锐  周永新  魏锋 《化学学报》1999,57(11):1262-1269
从中药川续断根部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一个新的三萜皂苷。经过测定,它为:3-O-[α-L-吡喃鼠李糖(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研究表明,采用一维SEMDY、旋转坐标NOE差谱和选择性远程DEPT核磁共振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糖链结构不需要对该化合物1进行化学降解或衍生化,方法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可靠,每个糖基的信号可以分辨和明确归属。  相似文献   

12.
13-顺维甲酸与溴代-2,3,4,6-四-O-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在4-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合成了13-顺维甲酸葡萄糖酯(5),以二氧化锰为氧化剂,5经氧化成功地合成了新化合物13-顺-4-羰基维甲酸葡萄糖酯(6)。5和6的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MS表征,结果表明5和6均为β-构型糖酯。  相似文献   

13.
中药白头翁的皂苷 Ⅳ.主皂苷B_4和A_3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头翁皂苷B_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其结构为3(S),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_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活性叠加原理,以4-氨基-5-甲基-1,2,4-三唑-3-硫酮为原料,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报道的化合物2-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N-取代苯基亚胺基-5-甲基-1,2,4-三唑(2a~2e),4-N-取代苄基氨基-5-甲基-1,2,4-三唑(3a~3e)和2-N-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N-取代苄基氨基-5-甲基-1,2,4-三唑(4a~4e).其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试表明,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4b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为8μg/mL,明显优于市售抗菌药物氟康唑,表现出较强的抗细菌活性;同时,与三氯生相比,所有化合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小于或等于32μg/mL,亦表现出较好的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白头翁皂苷B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 其结构为3(S), 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6.
中药白头翁的皂苷IV:主皂苷B4和A3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头翁皂苷B4(1)经波谱及化学降解证实为双链苷, 其结构为3(S), 23-二羟基羽扇豆-20(29)-烯-28-酸的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基]-28-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白头翁皂苷A3(6)为与1具有相同3-O-糖链结构的单链苷。  相似文献   

17.
尹建元  杨晓虹  孟勤  王恩思 《分析化学》2004,32(10):1381-1384
从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树皮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种七糖三萜皂苷(1),其分子结构经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IR,ESI-MS,^1H NMR,^13C NMR,^1H-^1H COSY,^1H-^1H TOCSY,HMQC,HMBC)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1→4)-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配基28-O-α-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酯苷,命名为刺皂苷Ⅰ(septemlosideⅠ)。  相似文献   

18.
从石竹科植物九子参(Silene rubicunda)根中得到四个糖链上带乙酰基的新的三萜皂苷——九子参苷A,B,C,D(rubicunosides A~D,1~4).前文已详细报道了九子参苷A的结构研究,本文报道九子参苷B,C,D的结构.通过FAB-MS和NMR,分别确定九子参苷B,C,D为糖链上带单乙酰基的三萜九糖苷、七糖苷和糖链上带双乙酰基的三萜八糖苷,分别命名为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鸡纳糖-(1→2)]-[3′-O-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B,2),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4″-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C,3),皂树酸-3-O-β-D-吡喃半乳糖-(1→2)-[β-D-吡喃木糖-(1→3)]-[6′-O-正丁基]-β-D-吡喃葡萄糖醛酸-28-O-β-D-吡喃木糖-(1→3)-β-D-吡喃木糖-(1→4)-a-L-吡喃鼠李糖-(1→4)-[2″-O-乙酰基-β-D-吡喃鸡纳糖-(1→2)]-[3′-O 乙酰基]-β-D-吡喃夫糖苷(九子参苷D,4).  相似文献   

19.
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异硫氰酸酯(1)与2-氨基-4-取代苯基噻唑(2a~2b)反应,生成糖基硫脲衍生物3a~3b,再在伯胺存在下经氯化汞脱硫,得到一系列新的N-烷基/芳基-N′-(4-芳基噻唑-2-基)-N″-糖基胍类化合物(4a~4e,5a~5e).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均经IR,1H NMR,MS谱和元素分析证实,所得产物均为β-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b和5d对HIV-1 PR表现出了较高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0.
在氢氧化钾溶液中,取代苯甲酰肼2与CS2生成钾盐3,然后3在水合肼作用下经过环化,得到3-巯基-4-氨基-5-取代芳基-1,2,4三唑(4),在氢氧化钾的丙酮溶液中,与溴代乙酰化α-D-吡喃型葡萄糖反应合成了9个3-S-2′,3′,4′,6′-四-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4-氨基-5-取代苯基-1,2,4-三唑(5a~5i).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IR和HRMS确认.对目标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均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8,16,64,2μg/m L,效果接近或优于对照药物(三氯生、氟康唑)的抑菌效能,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利用Autodock Vina程序研究了目标化合物(5a~5i)与大肠杆菌Fab I受体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和结合自由能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