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不同Mg-Co-Ti掺杂量的Ba(MgCo)x/2TixFe11.5-2xO19磁性粉体,运用XRD和SEM对样品成分及颗粒大小进行了表征,并运用VSM测试了样品的磁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1100℃煅烧2小时,粉体结晶良好,呈纯相结构,粉体颗粒大小平均在250 nm左右。随着掺杂含量x从0.1增加到0.6,矫顽力Hc从342 kA/m下降至143 kA/m,而饱和磁化强度Ms先增加,随后降低,在x=0.3时获得最大Ms为55.27 Am2/kg。剩余磁化强度Mr,随着掺杂含量x的增加,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少。当x=0.3时剩余磁化强度最大值为30.90 Am2/kg。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在Fe位掺杂不同含量的Mg-Co-Ti,调整钡铁氧体的磁性能,以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
纳米掺杂W型钡铁氧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钡铁氧体因为其优越的磁性能,被广泛应用在微波吸收材料等领域.近年来,对高效吸波材料开发和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热点.按照正交实验表的要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掺杂W型钡铁氧体,采用TEM、XRD和VSM等检测手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纳米掺杂W型钡铁氧体最佳的制备条件:pH值为7、柠檬酸物与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比为1∶1、焙烧温度为1100℃、焙烧时间为4.5 h.  相似文献   

3.
向军  张雄辉  褚艳秋  沈湘黔 《化学学报》2012,70(21):2265-2272
采用静电纺丝结合氢气热还原法制备了一系列平均直径约为60~70 nm的Fe-Ni合金/Ni铁氧体复合纳米纤维. 使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技术对前驱体纤维的热分解行为以及目标产物的晶体结构、相组成、形貌和磁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 Ni铁氧体纳米纤维的制备温度及其还原温度对相应还原产物的相组成和磁性能有着显著的影响; 所得Fe-Ni合金/Ni铁氧体复合纳米纤维由于Fe-Ni合金的引入表现出更为优良的磁性能, 且各磁性相间存在良好的交换耦合, 其整体磁行为如同一个单相磁性材料. 在复合纳米纤维磁性能上所观察的变化可根据Fe-Ni合金和Ni铁氧体内禀磁特性的不同以及晶粒尺寸、相组成和磁相互作用的变化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硝酸锂、硝酸锌和硝酸铁为主要原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后期的热处理制备了直径在50~100 nm的单相Li0.5-0.5xZnxFe2.5-0.5xO4(x=0.0,0.2,0.3,0.4,0.5,0.8)纳米纤维.利用热重-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研...  相似文献   

5.
张乘凯  刘兵  余军  庄稼  肖章波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2):2847-2856
以硝酸锶、硝酸铁、硝酸钐、硝酸钴为原料,采用低热固相法制备出前驱体,经灼烧后得到最终产物,使用XRD、EDX、SEM对其表征,表明产物为Sm-Co共掺杂的Sr1-xSmxCoxFe12-xO19(x=0~0.5)锶铁氧体;并发现所制产物具有单一的六方相晶体结构,粒子尺寸在40~100 nm,随着Sm-Co掺杂量的增大,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经VSM测试:产物的磁性能(Ms,Mr,Hc)随Sm-Co的共掺杂量的增加(0~0.5),先增大后减小,在x=0.1时表现为最大值(Ms=64.32 A·m2·kg-1、Mr=36.17 A·m2·kg-1、Hc=417.45 k A·m-1)。将制得的共掺杂锶铁氧体磁粉,添加到醇酸清漆中形成防蜡涂层,通过拉伸强度测试、涂层防蜡率实验、以及晶相显微表征,发现该涂层随磁粉用量增加,抗拉强度提高;同时随磁粉磁性的增强,涂层的防蜡效果增加,在磁粉用量为2%时,涂层磁性最大,防蜡率也达到最大值77.3%。  相似文献   

6.
以硝酸锶、硝酸铁、硝酸钐、硝酸钴为原料,采用低热固相法制备出前驱体,经灼烧后得到最终产物,使用XRD、EDX、SEM对其表征,表明产物为Sm-Co共掺杂的Sr1-xSmxCoxFe12-xO19x=0~0.5)锶铁氧体;并发现所制产物具有单一的六方相晶体结构,粒子尺寸在40~100 nm,随着Sm-Co掺杂量的增大,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经VSM测试:产物的磁性能(Ms,Mr,Hc)随Sm-Co的共掺杂量的增加(0~0.5),先增大后减小,在x=0.1时表现为最大值(Ms=64.32 A·m2·kg-1Mr=36.17 A·m2·kg-1、Hc=417.45 kA·m-1)。将制得的共掺杂锶铁氧体磁粉,添加到醇酸清漆中形成防蜡涂层,通过拉伸强度测试、涂层防蜡率实验、以及晶相显微表征,发现该涂层随磁粉用量增加,抗拉强度提高;同时随磁粉磁性的增强,涂层的防蜡效果增加,在磁粉用量为2%时,涂层磁性最大,防蜡率也达到最大值77.3%。  相似文献   

7.
以硝酸锶、硝酸铁、硝酸钐、硝酸钴为原料,采用低热固相法制备出前驱体,经灼烧后得到最终产物,使用XRD、EDX、SEM对其表征,表明产物为Sm-Co共掺杂的Sr1-xSmxCoxFe12-xO19(x=0~0.5)锶铁氧体;并发现所制产物具有单一的六方相晶体结构,粒子尺寸在40~100 nm,随着Sm-Co掺杂量的增大,晶粒尺寸逐渐减小。经VSM测试:产物的磁性能(Ms,Mr,Hc)随Sm-Co的共掺杂量的增加(0~0.5),先增大后减小,在x=0.1时表现为最大值(Ms=64.32 A·m2·kg-1、Mr=36.17 A·m2·kg-1、Hc=417.45 k A·m-1)。将制得的共掺杂锶铁氧体磁粉,添加到醇酸清漆中形成防蜡涂层,通过拉伸强度测试、涂层防蜡率实验、以及晶相显微表征,发现该涂层随磁粉用量增加,抗拉强度提高;同时随磁粉磁性的增强,涂层的防蜡效果增加,在磁粉用量为2%时,涂层磁性最大,防蜡率也达到最大值77.3%。  相似文献   

8.
向军  沈湘黔  褚艳秋  周广振  郭银涛 《化学学报》2010,68(16):1609-1615
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静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了直径在100 nm左右的Ni0.3Cu0.2Zn0.5Fe2O4铁氧体纳米纤维. 并使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电纺的复合纳米纤维及其焙烧产物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复合纳米纤维在450 ℃焙烧时, 立方尖晶石结构就已基本形成. 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 纳米纤维中Ni0.3Cu0.2Zn0.5Fe2O4晶粒的尺寸逐渐增大, 纤维表面也越发粗糙, 其形貌逐渐向项链状结构转变. 与此同时, 目标纳米纤维的比饱和磁化强度(Ms)单调增大, 而矫顽力(Hc)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在650 ℃达到最大值, 这暗示以纳米纤维形式存在的Ni0.3Cu0.2Zn0.5Fe2O4的单畴临界尺寸可能在53 nm左右. 此外, 发现在单畴临界尺寸以下, Ni0.3Cu0.2Zn0.5Fe2O4纳米纤维的矫顽力与其平均晶粒尺寸(D)的0.71次方成正比, 即HcD0.71, 较好地符合随机各向异性模型所预测的结果HcD2/3.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钴铁氧体材料的性能,本研究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三种具有尖晶石结构的纳米钴铁氧体.经前躯体热分解反应过程分析,产品X射线衍射分析,磁性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三种钴铁氧体的各个热分解阶段分别是由若干个反应复合而成,各个热分解阶段的活化能各不相同;产品为平均粒径50~60nm左右的尖晶石相:矫顽力及比饱和磁化强度分别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因为LaCl3.nH2O代替部分CoCl26H20后,稀土离子进入尖晶石晶格导致磁电子的自旋倾斜,材料矫顽力下降,但LaCl3.nH2O代替部分FeCl2.4H2O后这是由于稀土离子4f层电子受到外层电子的屏蔽保护,可通过自旋-轨道偶合对磁各向异性产生贡献,使矫顽力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纳米BaFe12O19纤维的电纺制备及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PVP的乙酸溶液为助纺剂,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得了纳米BaFe12O19纤维,利用XRD和EDS对样品的物相和成分进行了分析,利用SEM和TEM对样品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进行了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BaFe12O19/PVP复合纤维经过800℃煅烧后,制得了纯净的BaFe12O19纳米纤维,纤维平均直径为150 nm,呈现出多晶结构,矫顽力为4 164.9 G,与粉体相比,矫顽力有较大提升,有望扩展BaFe12O19在高密度垂直记录材料、微纳米电子材料和微波材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徐烽  蒋静  李良超  王育萍 《化学学报》2008,66(2):251-256
用流变相法制备了LiNi铁氧体纳米粒子, 通过硅烷偶联剂对纳米LiNi铁氧体表面改性, 用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LiNi铁氧体-聚丙烯酸酯复合物. 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透射电镜(TEM)、热重分析(TGA)、振动样品磁强计(VSM)以及阻抗-材料分析仪等表征了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磁性能. 结果表明, 引入的纳米铁氧体被聚丙烯酸酯分子链所包覆, 明显提高了复合物的热稳定性. 在外加磁场下, 复合物表现出了较弱的亚铁磁性, 并具有一定的磁滞损耗特性.  相似文献   

12.
NiFe2O4 microspher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a solvothermal method. The morphologies and structures of NiFe2O4 micropheres were characterized via a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ESEM), a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 and an X-ray diffractometer(XRD). The NiFe2O4 microspheres were around 150-200 nm in diameter and assembled by nanoparticles. The magnetic and electromagnet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using a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and a vector network analyzer,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products exhibited a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f 60.8 A·m2·kg-1 at room temperature. A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 of -27.8 dB was observed at 9.2 GHz with a thickness of 3.5 mm, and the effective absorption frequency(RL<-10 dB) ranged from 8.2 GHz to 11.2 GHz, indicating the excellent micro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the NiFe2O4 microspheres in the X-band frequencies.  相似文献   

13.
蒋静  李良超徐烽 《中国化学》2006,24(12):1804-1809
Magnetic nanocomposites containing polyaniline (PANI)-coated La-substituted LiNi ferrite (LiNi0.5La0.02Fe1.98O4) were synthesized by in situ polymerization in aqueous solution of hydrochloric acid. The nanocomposites exhibited the magnetic hysteresis nature under applied magnetic field.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Ms) and coercivity (Hc) varied with the ferrite content. The obtained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UV-Visible spectroscopy and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VSM). TEM and SEM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nanocomposites present the core-shell structure. The results of XRD patterns, FT-IR and UV-Visible spectra indicated the formation of PANI-LiNi0.5La0.002Fe1.98O4 nanocomposites and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existed between PANI backbone and ferrite particles in the nanocomposites. The bonding mechanism in the nanocomposites has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14.
镝掺杂铁氧体纳米晶的制备、表征和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荣立  陈文龙  张宗祥  孙强  尹文萱 《化学学报》2008,66(11):1322-1326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了镝掺杂铁氧体纳米晶,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古埃磁天平、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能谱仪(EDX)等仪器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Dy3+掺杂量对铁氧体纳米晶的结构、磁性和粒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量稀土元素镝离子的掺杂可以提高尖晶石型铁氧体的磁性、降低矫顽力, 当n(Fe3+)∶n(Dy3+)=14∶1时其磁性最强. Dy3+替代或充填进入了尖晶石晶格, 且主要占据B位. 掺杂了镝的铁氧体磁性纳米粒子粒度变小, 且分布更集中、均匀, 当Dy3+加入量为n(Fe3+)∶n(Dy3+)=14∶1时铁氧体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由掺杂前的14 nm降低到到8 nm. 这种具有超顺磁性的软磁铁氧体纳米晶可应用于纳米磁液领域.  相似文献   

15.
采用改进的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单分散的纯相锶铁氧体纳米片。借助DLS、XRD、FTIR、SEM、EDS和VS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SrFe12O19铁氧体粉体的粒度、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240℃保温5 h,物质的量之比nFe3+/nSr2+(RF/S)和nOH-/nNO3-(RO/N)分别为5和2时,所得产物为单分散的纯相六角SrFe12O19铁氧体纳米片。随着RF/SRO/N的变化,合成样品中有少量SrCO3和Fe2O3杂相存在,这主要与反应条件和离子比例有关。磁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所得纯相的六角SrF12O19铁氧体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达到60.91 emu·g-1和94.83 kA·m-1,使其在医疗、催化和生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单分散的纯相锶铁氧体纳米片。借助DLS、XRD、FTIR、SEM、EDS和VS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SrFe12O19铁氧体粉体的粒度、结构、形貌和磁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240℃保温5 h,物质的量之比nFe3+/nSr2+(RF/S)和nOH-/nNO-(RO/N)分别为5和2时,所得产物为单分散的纯相六角SrFe12O19铁氧体纳米片。随着RF/S和RO/N的变化,合成样品中有少量SrCO3和Fe2O3杂相存在,这主要与反应条件和离子比例有关。磁性能测试结果显示,所得纯相的六角SrF12O19铁氧体纳米片具有优异的磁性能,其饱和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达到60.91 emu·g-1和94.83 kA·m-1,使其在医疗、催化和生物等高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聚苯胺钡铁氧体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原位掺杂聚合法, 将聚苯胺(PANI)对粒径在60~80 nm的M型钡铁氧体颗粒(BaFe12O19)进行了包覆, 得到了具有棒状结构的复合材料. 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PANI链段与BaFe12O19颗粒之间存在作用力. 使用振动磁强计和四探针法测定了复合材料的磁性能与电性能后发现, 饱和磁化强度与矫顽力均随聚苯胺含量的增加呈规律性下降趋势, 而电导率呈上升趋势. 复合材料的吸收特性测试结果表明, 该材料反射率小于-20 dB时, 带宽可以达到15.07 GHz. 同时详细地讨论了纳米复合材料的聚合机理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将样品在玛瑙研钵中与淀粉混合研磨,然后倒入压样机钢环模具中,在30 t压力下,采用粉末压片制样法压制成型。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锶铁氧体半成品中铁、锶、硅的含量。经试验验证压片时样品与黏合剂淀粉的最佳质量比为5比1。此法用于锶铁氧体半成品样品分析,3种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n=11)分别为0.06%,0.14%,0.70%,测定值与常规方法测定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磁流体的抗氧化能力,制备了镝钴铁氧磁流体.利用古埃磁天平研究了温度对磁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了稀土镝磁性能的改性、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改性,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对制得的磁粒子的组成、结构及粒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单分散Mn0.6Zn0.4Fe2O4磁性亚微米球, 研究了反应工艺参数对磁性亚微米球结构形貌、 直径和静磁性能的影响规律. 研究发现,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 体系中的金属离子首先水解沉淀, 形成羟基氧化铁及Mn, Zn氢氧化物, 然后脱水转化为Mn0.6Zn0.4Fe2O4球形纳米粒子, 这些纳米粒子发生团聚, 形成结构疏松、 大小不均匀的亚微米粒子, 最后通过Ostwald熟化过程, 形成致密的单分散亚微米球. 降低反应溶液的pH值、 增加乙二醇或聚乙二醇的用量, 均会使亚微球的直径增大, 并可在150~500 nm范围内调控微球的粒径; 但组成磁性亚微球的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减小, 产物的饱和磁化强度增大, 矫顽力和剩磁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