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龙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0,(1):108-109
矿山在开展矿区深边部的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中,采用坑探、钻探结合的探矿方法,在探获隐伏矿脉、索侧伏矿脉和断层错失矿脉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和资料,并进行了成矿规律的研究,由此选准了探矿目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探矿效果。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地质找矿方法及成效。 相似文献
2.
钟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4,(17)
社会的进步发展为我国的地质找矿业创造了机会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工作者在进行地质找矿工作时,必须明确工作中的关键点和易出现问题的点,这样才能事先制定高效的解决方案。笔者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地质找矿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高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内蒙小孤山锡锌多金属矿是产于燕山期花岗斑岩与下二叠统大石寨组含碳质岩石接触带的热液成因矿床。该矿床没有地表露头.完全依靠大比例尺的地球化学土壤测量结合激电中梯、电阻率测量发现异常后进行钻探验证查明的。该矿床的查明为在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区和地台区寻找隐伏矿体提供了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4.
尼泊尔旅游局将2011年定为尼泊尔旅游年,计划吸引百万旅客畅游尼泊尔。尼泊尔旅游局针对不同市场制定推广规划,并推出当年二次进入尼泊尔免签证措施。 相似文献
5.
赵洪兵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15):76-76
就目前来看,矿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而相应矿产资源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矿产地质勘查具有紧迫性、重要性。“同位成矿”理论可以解决找矿的重大问题,同时配套新的技术方法可望找到大型、超大型矿床。本文主要对矿产地质勘查理论进行分析、对矿产地质勘查技术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杨树沟金矿区位于秦岭构造带北秦岭亚构造带加里东构造带的中段,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早古生代二郎坪群,矿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走向均为北西向,矿床类型为构造带蚀变岩型金矿床,围岩蚀变以硅化、钾长石化、绢云母化为主,矿体多呈舒缓波状,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变质带是找矿的直接标志,可用于知道本矿区和类似矿区的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1.
12.
罗钧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1,(3):82-83
本文较为系统对云南省玉龙县马工-那扎里铜矿从矿区地质、矿床地质等方面分析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因、控矿因素,认为矿床的成因类型为中温热液充填型矿床,并指出了找矿标志和下一步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15.
本文主要就针对安徽省金矿分布概况与特征、主要类型及典型矿床特征、金矿成矿区划分、金矿资源勘查进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详细指出了今后要重点寻找的金矿类型和重点地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尼泊尔南部多热带成分,北部多高山植物,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种子植物1451属,5000种,属于热带的科数不少,但属种不多.反之,亚热带成分则有较多的属和种.裸子植物只有雪松Cedrus是特有.有花植物仅61属不见于中国,特有属只有14属.60%的种与滇、藏共有.热带成分与云南较密切,亚热带成分则与西藏的最接近. 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只有4000万年的历史.区系成分基本上是华夏的.少数与北极、北美、日本“间断分布”的成分也是华夏的,尼泊尔及喜马拉雅植物区系是华夏植物区系的后裔,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是中国植物区系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马敏坤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1,(1):97-97
矿区是地质勘探在区域构造控矿范围内运用等距离控矿构造理论进行找矿预测并获得成功的一个典型范例。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地质找矿方法及成效。 相似文献
18.
王镇江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2,(10):91-91
矿产资源勘查资金投入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利润的实践活动。随着改革开放矿产业发展迅猛,矿业热潮给人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矿产勘查项目进行准确评估和判断是勘查投入前期的关键之举。作者就如何更好地进行地勘项目研判,如何拓宽项目研判实质内容和思路,通过阐述地勘项目研判内容和步骤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为快速完成勘探项目研判和准确预测项目前景及评价项目潜在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全面研究和总结内蒙古赤峰老府金多金属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矿体特征,探讨了其成矿机制并分析了矿床的控矿条件及找矿标志,对矿区今后的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本过程包括:(1)对区域内土壤地球化学元素进行数理统计分析;(2)探讨矿石的结构特点和矿体的构造特点,从而分析矿床的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得出结论如下:(1)区内大面积出露太古界建平群地层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2)燕山期大面积的岩浆活动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3)北东向断裂构造控制了矿体的产出。 相似文献
20.
通过阅读早期重要藏文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因政治需求、地利之便而建立起来的尼泊尔民族与吐蕃之间的特殊关系,继而分析吐蕃时期尼泊尔工匠在藏地的活动情况。研究发现历来不善记录艺人行踪的藏史学家让尼泊尔工匠的身影在史料的字里行间处处显现,同时从藏传佛教美术的大量早期遗存可见当时四面八方的佛教艺人涌入藏地。但是史书频频记载尼泊尔工匠的足迹,以致后期本土传统学者把藏传佛教绘画的风格发展源头衔接到尼泊尔佛教绘画风格之下,这些现象足以见证前弘期尼泊尔工匠在佛教文化初期传入藏地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尼泊尔艺术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