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探讨了酰基化合物存在下催化剂和CO_2用量对2-吡咯烷酮聚合制备生物基聚氨基丁酸(PGABA)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转变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表征了产物的化学结构、晶型以及热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固定时,产率随CO_2用量增加而降低;催化剂用量不大时,分子量随CO_2的增加先提高后减小;催化剂用量较大时,CO_2用量对分子量的影响不显著。不同CO_2用量下增加催化剂用量,产物分子量出现极大值,而产率的变化较复杂。增加CO_2用量对PGABA的晶型、熔点无影响,PGABA的热分解温度提高,热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二茂基二价钐配合物(C5H5)2Sm(THF)作为单组分催化剂催化己内脂开环聚合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用量、聚合反应时间、聚合反应温度对己内酯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C5H5)2Sm(THF)对己内酯聚合有极高的催化活性且产物的数均分子量较高,当催化剂与单体摩尔比为1:5000时,聚合产率仍可达50.3%,数均分子量可高达32.4万;温度升高,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增加,聚合产物数均分子量降低;催化剂用量增加,聚合转化率增加,聚合产物分子量降低;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分布较窄;通过凝胶色谱法对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星形聚(D,L-乳酸)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D,L-丙交酯(1)和季戊四醇(2)为原料,辛酸亚锡为催化剂,采用熔融聚合法合成了以2为核的星形聚(D,L-乳酸)(3),其结构经1H NMR和GPC表征.研究了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催化剂用量和2用量对3的外观、特性粘度、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提高聚合温度或增加2的用量都会使3的粘均分子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丁伟  孙颖  吕崇福  景慧  于涛  曲广淼 《应用化学》2011,28(10):1148-1154
以季戊四醇为原料,合成了2,2-二溴甲基-1,3-二溴丙烷(PEBr4),并以此为四官能度引发剂,Cu0粉/三-(2-二甲氨基乙基)胺(Me6-TREN)为催化体系,在离子液体中实现了丙烯酰胺(AM)的单电子转移活性自由基聚合(SET-LRP),得到了窄分子量分布的星形聚丙烯酰胺(PAM),Mw/Mn约为1.26(MGPCn=14.1×103,转化率为43.4%)。 采用1H NMR对PAM结构进行表征确认,并采用GPC测定了PAM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考察了水、单体/催化剂(引发剂)配比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少量水的加入能够加快聚合反应,使链增长速率常数由kappp=0.042 4 h-1增加至kappp=0.148 6 h-1;催化剂、引发剂用量越大,AM的SET-LRP的聚合反应速率越快,聚合反应的可控性越好,Mn随催化剂用量的增大及引发剂用量的减小而增大,且与理论分子量相近,分子量分布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催化剂的用量、单体的浓度、聚合温度等聚合条件对聚丁二烯的转化率、分子量以及链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个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剂用量极少,1,4-顺式含量高而且稳定,聚合速度太快,高聚物的分子量过大,因此进一步研究了聚合速度的控制和高聚物分子量的调节。已得到的结果是:(1)在不同溶剂中聚合的速度相差甚大。其快慢的顺序是,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2)添加一些如苯基-β-萘胺、N,N′-二苯基对苯二胺等胺类,既可减慢聚合速度,又能降低高聚物的分子量。(3)调节体系中水分的含量,控制高聚物的分子量。(4)利用二种溶剂混合的不同比例,调节高聚物的分子量。(5)加入少量的萘、蒽等稠环芳烃于庚烷溶剂中,则大大提高高聚物的分子量。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丙烯酰胺(AM)与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水相分散共聚合制得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水分散液.以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1H-NMR),光学显微照片(OP)证实了产物结构与形成机理;研究了引发剂类型及用量,无机盐选择及用量,分散剂用量及单体配比对CPAM转化率、分子量及分散液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2’-偶氮二[2-(2-咪唑啉-2-代)丙烷]二氢氯化物(VA-044)和过硫酸钾(KPS)/甲醛次硫酸氢钠(SFS)复合引发剂,在硫酸铵浓度28%~32%,同时添加少量硫酸锂或氯化钠,分散剂0.5%~1.5%(所有物质用量皆对总反应体系而言)条件下,可在高转化率同时得到分子量较高、流动性良好的CPAM水分散液.  相似文献   

7.
采用含氮双膦配体与无水氯化钴反应可制得一系列相应的(P^N^P)钴配合物,并研究了该系列钴配合物对苯乙烯聚合的催化性能.在助催化剂倍半氯化乙基铝(EASC)的活化下,该系列钴配合物对甲苯中的苯乙烯溶液聚合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可达5.44×105g(PS)·mol-1(Co)·h-1).通过对不同苯乙烯单体用量、助催化剂用量(Al/Co摩尔比)、聚合温度以及催化剂的配体环境等的研究,详细考察了这些因素对聚合反应和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和核磁共振碳谱(13C-NMR)表征了所得聚合产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和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所得聚苯乙烯具有较低的分子量(Mn=2000~5900)和较窄的分子量分布(1.75~2.05),其微观结构是无规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团转移聚合引发剂——1-(N,N-二甲氨基)-1-三甲基硅氧基丁烯-1,对由其引发的GTP、其引发活性、与催化剂及单体用量比对聚合速度、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分散性较小的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的PMMA。  相似文献   

9.
以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与乙二醇(EG)为原料,采用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在无溶剂体系中合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实验结果指出,当原料配比n(EG):n(DMT)=2:1,反应温度为150℃,离子液LMS-4的用量为3.5%(g/g DMT)时,聚合物产率可达到94.1%,分子量Mw保持在2000左右.底物配比和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产物分子量有一定影响.同时,对可能发生的反应历程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0.
三次采油耐温抗盐聚合物的合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氢氧化钠(Na OH)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铵[(NH4)2S2O8]、亚硫酸钠(Na2SO3)和四甲基脲[N(CH3)2CON(CH3)2]作为新型复合引发体系,通过共聚后水解工艺,合成了高分子量三元共聚物(AM-AANa-AMPSNa).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p H和引发温度对共聚物黏均分子量的影响.确定最优条件为:引发剂用量0.035%,单体质量浓度为25%,介质p H 7,引发温度0℃.通过红外光谱和核磁碳谱表征了其结构,并系统评价了其理化性能指标、黏弹性、注入性和驱油性能.结果表明,该共聚物较高分子量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具有更优异的耐温抗盐性能.其黏均相对分子量达到3000万以上,在胜利油田III型盐水中,浓度1500 mg/L,温度85℃条件下,溶液表观黏度达到17.7 m Pa s,岩心驱油实验在水驱采收率51.8%基础上,可再提高15.8%.上述性能表明,该高分子量三元共聚物有望应用在高温高盐油藏三次采油技术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新的基团转移聚合引发剂——1-(N,N-二甲氨基)-1-三甲基硅氧基丁烯-1,对由其引发的GTP、其引发活性、与催化剂及单体用量比对聚合速度、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分散性较小的实测分子量和理论分子量相近的PMMA。  相似文献   

12.
以工业二乙烯基苯(DVB)作封端剂,用活性阴离子聚合方法首次成功地合成了乙烯基苯乙基聚苯乙烯大单体,讨论了封端时间、温度、活性种分子量、四氢呋喃及封端剂用量对合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单体的分子量与设计值很接近,分子量分布较窄,其数均官能度在0.9—1.1之间,偶联率小于10%.  相似文献   

13.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苯乙烯固相接枝聚丙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苯乙烯(St)为共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固相接枝反应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接枝到聚丙烯(PP)大分子链上。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E)测定了PP和接枝物PP-g-(GMA-St)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结果 表明固相接枝PP反应条件为[GMA/[St]=2,反应3.5h,加入GMA 10份,BPO 5份。St的加入有助于GMA与PP的接枝,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PP的降解。  相似文献   

14.
俞国星  范晓东  张翔宇  孔杰 《合成化学》2006,14(5):450-453,467
以发烟硫酸-高氯酸为催化剂,通过四氢呋喃的阳离子开环聚合合成了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四氢呋喃(PTHF)。研究了发烟硫酸和高氯酸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对PTHF分子量(Mn)及其分布(Mw/Mn)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发烟硫酸或增加高氯酸用量可使Mn上升;反应时间超过3 h后,反应时间对Mn及Mw/Mn的影响不大;于2℃反应Mn有最大值(11 760);反应时间5 h,在N2中聚合的Mw/Mn较小;低转化率(Mw/Mn小于1.2)时,通N2对Mn(4 000~5 500)及Mw/Mn(1.12~1.19)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甲醇一水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用分散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研究了醇/水比、稳定剂的种类和用量对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及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和聚合温度对分散聚合法制备聚丙烯酰胺反应速率及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芳基亚胺桥联双核茂钛络合物催化乙烯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吉玲  许胜  王红  贾军纪  李政 《催化学报》2005,26(3):203-208
 采用芳基亚胺桥联双核茂钛络合物催化乙烯聚合反应,考察了茂环上不同取代基、聚合温度、聚合时间和助催化剂用量对络合物催化活性和所得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该类络合物催化乙烯聚合的活性很高,所得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分子量和较宽的分子量分布. 络合物催化活性最高可达3.420×105 g/(mol·h),所得聚合物分子量最高可达659345 g/mol,分子量分布最宽为Mw/Mn=5.88. 茂环上的取代基增大,络合物的催化活性提高,而且催化活性随着助催化剂甲基铝氧烷(MAO)用量的增大而增大. 聚合时间为1.0 h和聚合温度为60 ℃时,络合物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不同用量、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醚(PEG)或聚丁二醇醚(PTMC)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蒙脱土(MMT)的嵌段共聚物。研究了MMT在共聚物中的分散状态及PEG或PTMG对PET/MMT插层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MT在共聚物中以纳米尺寸分散;加入PEG或PTMG增强了聚酯链段的柔顺性,使共聚物熔体降温过程的结晶温度提高,冷结晶温度降低,即插层嵌段共聚物的结晶速率提高;在合成的共聚物中,分子量为2000,用量为DMT的6%的PEG对插层共聚物结晶速率的促进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18.
从乙交酯(GA)单体出发,以二水合氯化亚锡(SnCl2.2H2O)为催化剂,在高压条件下,进行开环聚合制备高分子量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羟基乙酸(PGA);通过一系列的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乙交酯的纯度、聚合压力、催化剂用量、聚合时间等因素对聚羟基乙酸相对重均分子量(Mw)的影响规律,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设计并进行了正交试验。采用STATISTICA6.0对正交试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最优工艺:反应温度196.5℃,反应时间3.5h,催化剂用量n(cat.)/n(GA)=1.7×10-5。进行该工艺验证实验,制备了相对重均分子量可以达到1.61×105的聚羟基乙酸。  相似文献   

19.
以α-甲基丙烯酸-3-巯基己酯(MHM)为链转移剂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为乳化剂,通过乳液聚合合成支化聚苯乙烯(BPSt).采用1H-NMR和三检测体积排除色谱(TD-SEC)对聚合反应过程和合成的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合适的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聚合反应温度等条件下,反应初期生成的初级链可以完全转化成支化聚合物,在高单体转化率下不发生交联得到较窄分子量分布的高分子量支化聚苯乙烯(Mn,SEC1.4×105,Mw,MALLS2.0×106,PDI4.5),而且所得聚合物表现出很高的支化程度(g'=0.5~0.6).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N,N'-双(3,5-二叔丁基水杨醛)-1,2-环己二胺钴(Ⅱ)[Co~Ⅱ(salen~*)]存在下氯丁二烯(CP)的自由基聚合,考察了不同溶剂、引发剂用量及配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的诱导期缩短,以[ABVN]0/[Co~Ⅱ(salen~*)]0=3/1配比投料,聚合反应表现出较好的可控聚合特征.在苯、甲苯、四氢呋喃(THF)和乙酸乙酯(EA)4种溶剂中按照[CP]_0/[Co~Ⅱ(salen~*)]0/[ABVN]0=400/1/3的配比投料,在苯中的可控聚合程度最好:在低转化率(40%以下)实测聚合物分子量(Mn,GPC)与理论值(Mn,th)吻合,且分子量随转化率增加呈线性增长.研究了THF、三乙胺(NEt3)、吡啶(Py)及水等不同配体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在添加THF时,低转化率(40%以下)下Mn,GPC与Mn,th相符,分子量分布(PDI)相对较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